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之後,除了對美國國內推出一連串引發爭議的政策,對國際局勢造成的震盪也不在話下,由於其決策往往攸關國際貿易發展,且屬於「夜貓子」的川普也習慣在夜深人靜的時刻,透過社群平台發文宣布重要決策,使歐美外匯交易員必須和時間賽跑,湧入在同時間仍開張交易的亞洲平台,也讓亞洲市場交易比以往更加熱絡。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就任總統之後的頭幾個禮拜,充滿了正常公務時間之外的政治決策與聲明,往往使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巨幅震盪,也迫使外匯交易員必須對手中管理的資產立即進行調整,避免虧損或是實現獲利,對此,新加坡交易所(SGX)金融市場與數位平台部門總監李民宏(Beng Hong Lee)指出,川普重返白宮「無疑為市場創造出大量交易以及流通性的需求」。
李民宏表示,川普「在周末宣示政策,或是深夜在社群平台上發文,都會讓身在倫敦的交易員必須在凌晨1點上線,並在亞洲市場進行交易」。
報導指出,根據統計,在過去幾個月之中,美元與離岸人民幣之間、簡稱「USD/CNH」的外匯期貨交易量,已經穩坐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元與歐元之間的外匯期貨交易,光是在新加坡一地,在2024年下半年平均單日交易量就達到160億美元(約5241.6億元新台幣),較上個年度同期的增長達到50%之多。
報導表示,自從川普在去年11月勝選之後,就經常在深夜或是周末,發表重要政策或是對政策的修改,其中包括對哥倫比亞威脅祭出關稅,但在就職後數小時的周日又撤回該決策,以及在本月9日出席職業美式足球「超級盃」賽事、於搭乘「空軍1號」(Air Force One)專機期間向記者表示,將對全球輸往美國的鋼、鋁徵收25%關稅,對歐洲、亞洲製造商股價出現劇烈震盪。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亞太、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區域執行長穆倫(Alexander von zur Mühlen)表示,這些情形都使金融交易員必須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因應,才能避免遭受嚴重影響,他表示「歐洲投資人以及企業客戶都將亞太市場視為避險區域,因為他們深知若不這麼做,早上起床就會發現一切都太晚了」。
報導表示,雖然全球各地存在時差,但由於包括雪梨、東京、倫敦以及紐約在內的4大金融交易所營業時間互相交錯,因此外匯市場形同24小時營運著,美國花旗集團(Citigroup)外匯部門主管斯瓦米(Nathan Swami)也表示,自從川普就職以來,全球主要外匯交易所每天平均交易量都出現了顯著提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師則在18日向客戶提出警示,指由於多數亞洲國家對美國享有貿易順差,因此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恐將持續對亞洲貨幣匯價造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