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慣行農法」便於量產,卻也因施用化肥、農藥,危害了環境生態。花蓮奇萊野菜學校提倡使用「生物動力農法」,不噴灑肥料和農藥,落實生態循環,維護農業與人的健康。
廚餘桶裡滿滿黑水虻的幼蟲,看得讓人害怕,不過牠可是會分解廚餘,製造有機液肥,增加土壤肥沃的好幫手。
野菜學校主任 劉曦:「農法有很多種,如果能引進一種,能夠把多餘的資源,我們如果能夠循環來利用,因此我們田裡面幾乎不買肥料的。」
不用化肥,花蓮野菜學校採用自然農法,使用稻殼做堆肥,達到零廢棄,循環再利用。
野菜學校主任 劉曦:「通常我們會把碳化稻殼泡在我們做好的酵素液裡面,然後泡一個晚上,兩個晚上之後埋到土裡面,它可以保水,還可以保肥。」
學員 邱麗君:「炭燒的那個稻殼,我覺得滿神奇的,對啊,以前都沒有看過。(對啊。) 可以再來利用當堆肥,我覺得滿好的。」
讓土地回復被人類破壞前的樣貌,敬天愛地才能與大自然共生息。
學員 吳燕玲:「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如果能夠遵循大自然的生態,能夠用尊重生命的方式,能夠愛護我們的植物,相對植物提供給我們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