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躍入自由西德 東德士兵家人成永遠絕望的牽掛  

上報

更新於 2019年11月05日13:34 • 發布於 2019年11月05日13:34 • 林思怡
東德士兵舒曼躍入西德的一瞬間成為經典著名的冷戰象徵。(圖片取自影片)
東德士兵舒曼躍入西德的一瞬間成為經典著名的冷戰象徵。(圖片取自影片)

「很多人站在那附近,那樣很好,因為轉移了我同事的注意力。我才能在跳過去之前,把裝滿子彈的衝鋒槍換成沒裝子彈的。」東德士兵舒曼(Conrad Schumann)回憶自己跳過鐵絲網的當下,衝鋒槍掉落的聲音還迴盪在他腦海裡。

柏林圍牆(Berlin Wall)於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起初還只是以鐵絲網作為路障,阻擋東德人民投奔西德。就在建造後的第2天,8月15日,19歲的舒曼被派駐在那守衛柏林圍牆。他在那天的下午4時,猶豫再三後最終跨出步伐、跳越鐵絲網,邁向自由之路。

4秒決定一生

 

「我的神經緊繃到不行,非常害怕。我起跑、跳躍,然後鑽進車裡,前後只有3、4秒,這一切就結束了。」

當時攝影師萊賓(Peter Leibing)在西德的邊界附近徘徊,捕捉到冷戰時期這著名的一瞬間:「躍入自由」(Sprung in die Freiheit)。

自此,舒曼身上背負了2個矛盾的身分。他既是自由世界的英雄,也是拋棄國土的背叛者。根據統計,冷戰期間約有2100名士兵跟警員效仿舒曼逃至西德。

#MastersofPhotography
Peter Leibing - 1961 - 'Conrad Schumann jumping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Berlin Wall'#PeterLeibing #BerlinWall #ConradSchumann pic.twitter.com/GwbczZm2eZ

— Cineblog.net (@CINEBL0G) May 2, 2018

驚魂未定的舒曼躲入警車後,開始了全新的人生。他最後在遠離東德的巴伐利亞州(Bavarian)安頓下來,結婚生子,在奧迪(Audi)的組裝工廠工作27年。

是希望還是絕望?

 

舒曼在日後的訪談回憶道,他當時單純是因為不滿一位東德小孩從西德被捉回去,而且不想「活在封閉」的環境下才選擇離開。

或許,舒曼的行動是突來的拚命一搏,不全然是展現英雄主義的行為。

然而,留下永恆瞬間的舒曼雖因這一自由之跳成名,卻沒有拿到任何一分錢。「律師解釋說,因為我是歷史人物,照片可以不經我的同意在各地出版,不過攝影師也沒有因此變得有錢。」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ump into freedom | Sprung in die Freiheit“ | #conradschumann | 1961 Artist: Photo: Peter Leibing | #peterleibing . . . ———————————————————————— #keintagohnekunst #ihavethisthingwithwalls #isupportstreetart #welovestreetart #streetartcities #graffiticulture #graffitiberlin #muralfestival #berlinmuralfest #muralism #muralpainting #muralstreetart #jj_urbanart #rsa_graffiti_murals #graffiti_n_wallart #be_one_urbanart #streetartorbis #spraycanart #nackenstarregarantiert #wallporn #aerosolart #wandbilder #kunstambau #fassadenkunst #berlinermauer #srs_berlin #exploreberlin #dasechteberlin

Pixelundfarbe(@pixelundfarbe)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3月 月 31 日 上午 11:02 張貼

舒曼也因為士兵身分被西德當局審訊,但他並沒有官員希望知道的資料,德國媒體當時形容他的情況就「像顆被擠壓的檸檬」。

東德家人成最後的牽掛

 

生活在西德後,舒曼看似前景一片光明,但其實他內心一直掛念著東德的家人,甚至想過要翻牆回去探望家人,所幸最後被柏林警察說服而打消念頭。對於自己的雙重身分,舒曼時常感到困惑。到了西德,他起初頻繁更換工作,酒精更是他唯一的慰藉。

離開東德、離開家鄉,舒曼只能透過書信跟東德的家人聯繫。他並未隱性埋名,東德的國安機構「史塔西」(Stasi)當時也在追捕他,希望這名「冷戰英雄」能夠回來認罪。家人寄給舒曼的信也勸他回到東德。

不過當時舒曼不知道的是,家人的信件早已受到「史塔西」審查,「我到很久之後才知道這狀況有多危險,」舒曼在1994年的訪談中說道。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tatue of 18 year-old East German border guard Conrad Schumann, who leapt to freedom in August 1961 two days after the Berlin Wall was marked with barbed wire. The statue is based on a famous photo by Peter Leibing, which is enlarged on the side of the same building, on Bernauer Straße. #berlin #berlinwall #conradschumann #peterleibing #escape #eastgermany #borderguard #coldwar #coldwarmemes

🆂🅸🅼🅾🅽 🅷🅰🆁🆁🅸🅴🆂(@harries71)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9月 月 7 日 下午 12:10 張貼

圍牆倒塌並未帶來原諒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正式開放柏林圍牆。這是舒曼首次能夠回到家鄉薩克森邦(Saxony),但不是所有人都歡迎他。「還是有些人拒絕跟我說話」。對某些人來說,舒曼是永遠的背叛者,即使他背叛的國家不復存在。

圍牆倒塌後,舒曼再次嘗到名人的滋味。他經常被要求留影、在海報上簽名,受邀參加訪談,分享當時跨越圍牆的感受。他更曾現身德國柏林的查理檢查哨博物館(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為遊客留下簽名照。

然而,內心實際上孤單且憂鬱的他,在1998年6月20日沒有留下隻字片語,走進住家附近的樹林自縊,就這樣結束生命。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在舒曼自殺後,查理檢查哨博物館擔心再也沒人會購買相關紀念品,但照片之所以流傳於世並不是因為舒曼,而是當中展現出不受鐵絲網禁錮的追求自由精神。

「舒曼只是那位不幸被拍進照片的人罷了。」

延伸閱讀:【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共產東德最大的勝利:女性更具主體性 

延伸閱讀:【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前東德居民自覺如次等公民 德國統一仍是漫漫長路

★快加入 《上報》 好友!看更多深度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