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芝珊醫師同時擁有西方醫學與順勢醫學執照
你有聽過「順勢醫學」嗎?有別於傳統醫療,早在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已成立“國家補充與整合衛生中心(NCCIH)”,而順勢醫學便被歸在其中的「另類醫學」的一部份,而治療所使用含有超微量藥物的「小糖球」,以及「以同治同」的概念,受到不少注重自然觀念的人所推崇。
長年在巴黎接受西方醫學訓練,並被授與法國國家醫學博士學位,苑芝珊醫師,返台後於新竹開業,經營苑芝珊診所,並擔任中山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法國在台協會及台北歐洲學校指定醫師、立法院特約醫師等職,更在2014年獲頒「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一直以來她致力於追求整合性治療照顧患者的方法,更全面性的為患者提供治療,而推廣「順勢醫學」便是其中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環,例如:為癌症病患提供輔療等。
至於何謂順勢醫學?基本上來說,順勢醫學和中醫相似也是一種「臨床醫學」,是於18世紀末由德國醫生山姆赫尼曼所發明,以「以同治同 Like cures like」作為基本法則,採用礦物、植物和生物中有效成分之超微劑量,無毒性、無副作用,可治療感冒、過敏等急慢性疾病。例如,當一種物質會引起人體某種症狀,若把這種物質稀釋震盪之後,就能治療有相同症狀的疾病,例如:洋蔥會引起人們打噴嚏及流眼淚,所以人們吃稀釋(微量到10的負10次方)的洋蔥,就能治療打噴涕又會流眼淚的過敏性鼻炎。
而人體又該被視為一個整體,所有的反應皆為「症候群」,所以在治療時,不應該僅針對單一症狀治療,應該充分了解原因,才能給予相應的製劑,所以在問診時,比起一般西方診療要花上更多時間詢問過程、仔細評估,才能抓到問題的根源,即便是疼痛也有不同原因、不同用藥。特別在面對慢性病時,順勢醫學更像是一種輔助,告訴身體應該開啟自癒能力,或是告知身體現有的自癒方式已經可以停下,就像是為身體注射疫苗,讓身體自身產生反應,對抗病源。
「順勢醫學是屬於西方醫學的一種,以臨床醫療角度來看是經過嚴格的觀察、記載,所以在同樣的條件下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觀察。」而苑醫師也是在回台執業後,才因緣際會認識了順勢醫學,「在面對不熟悉的治療方式時,大多數的人因為不了解所以排斥,或因為經過震盪稀釋過的小糖球沒有有效成分,被視為安慰劑,卻不願意研究、嘗試,忽略了信息醫學、能量醫學的可能性。」在必要時,順勢也可搭配一般人認為屬於西醫的X光、驗血等,找出真正致病原因,搭配正確用藥治療。
面對「小糖球」的無效爭議,苑醫師說明:「當分子經過稀釋震盪、微小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認為沒有成分,但以能量醫學或信息醫學的角度來看,將留在其中的「信息」與「能量」帶給身體才是小糖球的作用。」在一開始,順勢製劑是以液態方式製作,不僅不方便攜帶也無法稀釋到現在的程度,再加上液體本身容易蒸發造成難以管理濃度問題,經過順勢藥廠BOIRON發現,經由成分穩定、本身沒有作用又能輕易被人體吸收的葡萄糖當作搬運的介質,便能讓製劑更簡單使用、保存。
「順勢、中醫、葛森療法都可以算是自然療法,只是各自不同表態。」例如:中醫藥物會以一種主幹搭配枝葉的方式,相互搭配效果,而順勢則是單一成分製劑用藥,但與中醫相同的便是兩者多年的「臨床醫學」,經由長時間的觀察、診斷才將經驗留下成為有效、並被認可的知識,如同我們熟知的中醫,是集結五千年的歷史結晶,順勢醫學兩百多年的歷史累積,也不該被輕忽。
有別於葛森療法,不鼓勵癌症接受積極治療,要以身體自然機制去清除不好的細胞,但在順勢醫學中,對於其他醫學並無排他性、強制性,所以可以單獨的使用,或是搭配不同療法使用,例如:接受癌症治療時,順勢製劑便是種輔助,幫助身體在接受化、放療等積極治療之餘,給與治療焦慮、減緩化療不適或幫助傷口癒合的製劑等等。
而苑醫師也分享自己當初是如何開始接受順勢醫學,因為一次參與新療法的研討會,苑醫師對與會講演人提出父親正在病房,可能必須要接受洗腎治療的訊息,藉由清楚的病徵討論過後,講演人將順勢製劑交給醫師帶回嘗試,家人的病況日漸好轉,因為這樣的親身體驗,讓接受西方醫療教育的苑醫師對順勢療法有了不一樣的想法,開始著手學習、了解順勢醫學。
在生活中,她也常將順勢醫學運用在日常,為了給90歲高齡仍執意想考中醫執照的父親,緩解本來就有卻因為久坐越發嚴重的痔瘡問題。甜甜的糖球製劑是任何人都能輕易接受的形式,更無需擔心過量的問題,天然、無毒、無害的特性,「就算吃多了也只是傷荷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