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神農夫婦打造全台最大有機農場,銀川米340公頃有機田,讓農民與每粒米都有歸屬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4年09月19日16:53 • 發布於 2024年09月18日08:45 • 上下游News&Market
神農夫婦打造全台最大有機農場,銀川米340公頃有機田,讓農民與每粒米都有歸屬

夫婦一起務農,是多數農家常態,但是夫婦都能榮獲全國十大神農,則是殊榮中的殊榮。全台最大有機農場─銀川米的創辦人賴兆炫、梁美智,就是一對神農夫婦。28 年前,賴兆炫不顧父親反對返鄉種有機米,梁美智放下公務員飯碗,一起務農、賣米,一路打造340 公頃的有機寶地,滋養超過百位農民與生態。

兩位神農看似人生完美,但成功秘訣卻是「包容不完美」,接納不同農民的狀態、接受市場變動無常,由稻米到蕎麥,由米到米麵條,盡可能為人與作物,找到適合的發揮狀態。

銀川米創辦人賴兆炫(右)、梁美智(左)是國內少見的神農夫妻,並經營全台最大有機農場(攝影/林怡均)
銀川米創辦人賴兆炫(右)、梁美智(左)是國內少見的神農夫妻,並經營全台最大有機農場(攝影/林怡均)

農家養成班長與班長娘,返鄉從事有機

銀川永續農場位在花蓮富里車站正後方,一片廣大金黃稻浪包圍著翠綠的山峰,斗大的有機米廠矗立其中。賴兆炫是花蓮縣富里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農民喊賴兆炫為「班長」,喊梁美智為「班長娘」, 背負著143 位有機農民的生計及信賴。

賴兆炫的父親賴銀川從 12 歲起就在異鄉當長工,為了不讓兒子步上辛苦的務農人生,賴銀川咬牙栽培賴兆炫讀書。賴兆炫不負父親期望,考上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系、研究所,與來自彰化農家的同學梁美智相戀結婚。兩人一如長輩期待,離開農村、住在都市,並有了穩定的薪水及生活。

然而,賴兆炫返鄉的契機,正源於他所任職的肥料公司。當時公司推出有機肥產品,他研究資料時,發現有機肥、有機栽種方式對環境有益,於是便辭職返鄉種稻。身為公務員的梁美智雖有些詫異,但也尊重丈夫決定,「反正還有我的收入可以養家」。

最難過的,是賴兆炫的爸爸賴銀川,也十分不解,因為當時國內鮮少有人從事有機栽培,栽培方式、收益都是未知數。

從零摸索栽培模式,夫婦分工創業

梁美智形容:「他(賴兆炫)認定一件事,就會堅持到底」。起初,賴兆炫獨自在故鄉種有機水稻,前兩年自行摸索,他曾在一甲地施用了 6 公噸的有機肥,相比慣行栽培只需施用 100 多公斤化肥,賴兆炫和父母花了 3 天才完成施肥,但半腐熟的肥料招來大批蒼蠅,每天工作都如同惡夢般恐怖。

因有機栽培可用資材少,賴兆炫嘗試各式各樣資材,包含糖醋液、苦楝油、蒜頭莖,甚至自行熬煮菸葉來防蟲,不過,摸索期間完全沒有收入。梁美智回憶,頭兩年,賴兆炫有少量收成,卻礙於個性,賣米相當有壓力,她勸丈夫即時止損、回頭上班,但賴兆炫態度堅定,「最後是我放棄,當公務員第五年也跟著離職來陪他」。

夫妻倆個性迥異、分工明確,安靜的賴兆炫專注於生產,開朗的梁美智負責銷售。賴兆炫以父之名,將農場取名為「銀川農場」,隨著栽培技術提升,有機水稻面積從 1 公頃慢慢成長,梁美智則在全台奔波,她在辭職之前,每個週末都必須到超市、百貨公司煮飯,讓客人試吃、買米,兩人年幼的孩子得托人照顧。

銀川米的創辦人賴兆炫,為了對環境更好,因此返鄉從事有機農業(攝影/林怡均)
銀川米的創辦人賴兆炫,為了對環境更好,因此返鄉從事有機農業(攝影/林怡均)

保價收購、先支付肥料費用,擴展至 340 公頃

賴兆炫對於有機水稻試種結果有了信心,希望可以拓展面積,便試著找當地稻農加入。然而,當時稻農對有機並不信任,且擔心產量下滑、影響收入。賴兆炫深知稻農的心情,於是便向稻農保證收購並提供肥料錢,農民才點頭。

如今銀川農場已經成長至 340 公頃,收購價格也三級跳,更有自己的產銷班。梁美智分析,每個農民加入產銷班後,會經歷不同心路歷程,剛加入時仍留有原本觀念,對有機沒信心,希望靠大量有機肥來拉抬產量,也非常依賴資材防治病蟲害。

例如:農民看見田裡有捲葉蟲,便來索討資材,她和賴兆炫必須花時間陪伴農民,一連說明三、四天,時間到了,捲葉蟲便會離開,農民才發現「其實根本不需要防治」。

有機田裡健康茁壯的水稻(攝影/林怡均)
有機田裡健康茁壯的水稻(攝影/林怡均)

當農民感受有機農業好處,對田地心情不一樣

梁美智觀察到,對種植水稻多年的農民來說,田間出現病蟲害是無能的表現,起初,她和賴兆炫直白點出稻農的栽種問題,卻沒考慮到農民的自尊及心情,後來改為旁敲側擊,一點一點鼓勵農民用有機肥、晚點排水等。

銀川米契作的整片水稻田,過往滿地農藥罐、田埂光禿禿,現在田裡看不到農藥罐、田埂變得綠油油。

賴兆炫認為,當農民感受到有機農業的好處時,「法規便不再是束縛」,有機農業能改變田間生態及務農者的生命,有機水稻種植間距寬、田埂流草,為生物提供食物來源,田間生態會慢慢變豐富,細菌、真菌、昆蟲形成彼此制衡的食物鏈,自然也不需要用藥壓制。

有機水稻的產量雖然不比慣行,但即便面臨極端氣候,產量及品質依然穩定,務農者不再用藥,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感受到有機的好處,看田的心情也不一樣」。

田埂自然留草,為自然生物保留棲地。(攝影/林怡均)
田埂自然留草,為自然生物保留棲地。(攝影/林怡均)

包容農民的不完美,協助農民度過人生難關

銀川與農民的關係不只是單純契作的對價關係,梁美智表示,有機農業的核心價值在於「務農與環境共好」,每個參與的農民都是實踐者,「人總是有缺點,並不是完美的」,她與賴兆炫的任務是包容不完美的地方,透過產銷班的力量,讓步入正軌的有機老手可以教導初學者。

如今,銀川米將所有田區分為 7 組,每組組長負責 40 至 50 公頃,組長要每天巡田,並統一採購有機資材、有機肥,並分配品種。

銀川米主要品種為高雄 139、高雄 147、台中秈 10 號,分配、分發面積後,組長會回報種植日期,每個期作會有兩次內部不定期稽查,收割前還會進行田間採樣。考慮到組長要面臨人情壓力,於是安排不同組別交叉稽核,現在也設有農民幹部,銀川米每年舉辦食農生活營,讓農民彼此交流意見。

賴兆炫花了大把時間融入農民的生活,隨著相處時間拉長,農民也漸漸將夫妻倆視為家人,從耕作難題、生活瑣事甚至喝酒後胡言閒聊,有任何事情都會來找賴兆炫。童年時,賴兆炫目睹父母為籌措註冊費,不得不向碾米廠低頭借錢,卻遭拒絕,回家時傷心流淚,因此,農民手頭緊來借錢時,賴兆炫都毫不猶豫地無息出借。

銀川米與 143 位有機農友合作,右為合作稻農鄒意堂(攝影/林怡均)
銀川米與 143 位有機農友合作,右為合作稻農鄒意堂(攝影/林怡均)

無添加米麵條、蕎麥麵、米乳酸菌,為農產加值

在銀川米的契作面積成長後, 為減少污染風險,夫妻倆便蓋了有機專用碾米廠,7 年前,銀川米再蓋了食品加工廠。梁美智表示,米的銷售並不容易,除了內銷,她也想拓展外銷,不過生鮮稻米出口限制多,「做成加工品出口就沒問題」。然而,食品加工廠的規格比種稻、碾米廠都更高,「幾乎弄到變成無塵室」。

加工廠成立前三年都在試驗,最後銀川米成功做出無添加、含米量 100% 的米麵條。梁美智說明,市售有的米麵條含米量只有兩、三成,為了讓產品如實呈現有機米的魅力,她和賴兆炫透過機器改良、調整原料米,加工原料米是由長糯、圓糯、在來米調配而成,「糯米有黏性,在來米可以塑形」,利用米的不同特性,終於製出完整的米麵條、米粉。

銀川米開發獨特米系列產品。(攝影/林怡均)
銀川米開發獨特米系列產品。(攝影/林怡均)

讓每粒米都有所用

銀川米製程的加工品,也獲得里仁、主婦聯盟、棉花田、聖德科斯、慈濟的採購,目前每年可以使用 40 公頃的水稻田。不過,國人的米食消費量不斷下滑,梁美智透露,「米越來越難賣」,銀川米部分面積轉作蕎麥,讓農田可以維持有機耕作,並開發無麩質蕎麥麵,此外,她也正在研發「米的乳酸菌」,鎖定保健品市場、增加米的去處。

為維持有機栽種的完整性,銀川米契作有機田,田間隔離帶收成的米也全數收購,但與有機米分開、僅以一般米的行情出售,每年要自行吸收約 1200 萬元的成本。面對未來,夫妻倆希望能將收進來的每一粒米都物盡其用,讓有機稻米持續被市場需要。

銀川有機米奮鬥 28 年,長成全台最大有機農場。(攝影/林怡均)
銀川有機米奮鬥 28 年,長成全台最大有機農場。(攝影/林怡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