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投書:台灣社會仍無法「信任」原住民的狩獵文化

上報

更新於 2022年05月13日15:32 • 發布於 2022年05月11日14:08 • 龔育婷
原住民狩獵是為了溫飽或祭祀,有需求才去狩獵,但台灣許多人對此文化並不信任。(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原住民狩獵是為了溫飽或祭祀,有需求才去狩獵,但台灣許多人對此文化並不信任。(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自從去年布農族獵人王光祿的釋憲案出爐,而後總統蔡英文宣布特赦王光祿後,原住民族狩獵權與動保議題的衝突再次浮上檯面。

且因於今年4月20日林務局舉辦「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的修正說明座談會,再度使原住民族權益倡議的相關團體與動保團體間的衝突升溫。

長期推動動保議題的朱增宏帶領的動保團體與以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為首的原民團體,在該日座談會前紛紛於林務局前開記者會表達各自訴求。動保團體強調此修正根本是為狩獵保育類動物開後門,而原民團體則認為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本就應受保障。

動保雖為世界趨勢,強硬落實並不難,但該如何在動保與特定族群文化間平衡才是困難之事,而動保的落實程度與認知也是目前社會爭論不休的問題。

舉例而言,關心動保議題之人/團體究竟是關心動保整個大方向的議題還是只關心特定議題(如:野保、毛保等),而在野保與貓貓狗狗等寵物保護間也存在價值上的衝突,如流浪犬隻是否該餵食或者結紮後是否該原地野放等等,議題內部的彼此對立也造成了政策的延宕和落實,理性的溝通與討論也相當困難。

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於近些年來因原民團體的推動與社會氛圍的改變,逐漸受到關注。原民與漢人文化最為不同的價值與世界觀—「狩獵文化」則是備受爭議的議題之一,原民狩獵文化與漢人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為不同的是在於對「環境與萬物」的敬重與永續,這並非在貶低漢人文化,而是強調原民各族文化中皆對於「狩獵」此行為與「獵物」本身的崇敬。

在原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中,狩獵是為了溫飽或者祭祀等,有需求才會去狩獵,而獵物往往會受到完整的使用、不輕易浪費任何可用之處,因獵物為其犧牲,獵人則有義務為其負責。且獵人們會在狩獵時和日常觀察中記錄物種的生態,若有物種急遽下降或上升,他們則會針對狩獵其物種做出調整,以讓環境和動物都能夠永續發展。而年輕獵人們在經過族裡耆老、老獵人的傳承後,一代接著一代,維持著他們對於物種與環境的尊重。

然動保與原民狩獵文化的衝突真的只是價值的問題而已嗎?修法經過多年的溝通甚至延宕,動保團體與原民團體間的衝突似乎仍未緩解,即使原民團體不斷強調願意溝通,也鼓勵各部落成立獵人協會,以平衡狩獵文化與自然保育、動物保育等價值,討論過程中仍未看見共識與轉機。

或許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台灣社會普遍大眾的潛意識中,仍無法去「信任」原住民族群的狩獵文化,在台灣社會中,原住民族群仍是少數,而社會的建構與規則上,大多都是以漢人本位的角度去思索和制訂,導致從根本上就無法緩解,甚至解決族群間的價值問題。

在漢人本位的社會中,若要實現動保和原民文化的平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互的換位思考是必須且應當的尊重,社會的進步絕非單一群體的功勞,唯有不同聲音的融合和相互的尊重才是促進社會實現環境永續價值的方法。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