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蔚靜
2019年「山海圳國家綠道」誕生,路線全長177公里,自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南幹線上溯,途經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穿越阿里山鄒族部落領域、特富野古道、鹿林山、麟趾山爬升至塔塔加,再攀登抵達終點玉山主峰。這不只是台灣第一條國家綠道,更是屬於台灣人的朝聖之路。
山海圳國家綠道一如其名,串聯了海、大圳與山,自海拔0公尺爬升至3952公尺。
177公里的路線,劃分了內海、大圳、原鄉與聖山四大主題,行政區域跨台南、嘉義二縣市,涵蓋了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三座國家風景區及台江、玉山兩座國家公園;地理區域串聯了鹽水、曾文、高屏及濁水四大溪流域,分佈有熱帶到高山寒帶的多種氣候帶林相;路線由山徑、古道、人行道、自行車道、圳路、產業道路、公路和農路等串接而成;人文風景則有台江、西拉雅及鄒三大族群文化圈。沿途看盡了台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自然生態與族群文化,堪稱是一條溯源台灣風土的朝聖之路。
而促成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機緣,僅僅是一個「愛鄉護水」的起心動念。
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與海佃國小親師生共同成立在地社群「小台江」,發起守護河川運動,並倡議種樹築道及整治河川汙染。2006年小台江召開搶救嘉南大圳公聽會,並邀請時任立委賴清德共同參與。
「我們的理念很簡單,只是為了以行動守護河川和生活環境,讓自己的故鄉變得更好。」吳茂成說。
在台南縣市合併後,2010年台江山海圳綠道的願景倡議獲得時任市長賴清德的認同,列為市政重要計畫;2011年社大台江分校邀請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人小野與賴清德對話,推廣綠道願景;2014年完成總長約45公里的「台南山海圳綠道」,從台江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
以台南山海圳綠道為基礎,2016年社大台江分校與千里步道協會共同推動台灣國家綠道運動,完成自台江內海至玉山國家公園的踏查與試走;2018年行政院國發會訂定「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由林務局負責整體規劃,與14個機關共同籌組跨部門的合作平台,公私協力,最終完成台灣第一條由公民力量發起的國家級綠道「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
「這是一條保育台灣歷史、多元族群文化與自然生態的路徑。」吳茂成說:「透過行走這條路,修補因不同時期及縣市分立開發而變得破碎的土地,在行走的過程中看見台灣四百年歷史,以及未來願景。」
走讀台江移墾史
山海圳國家綠道起點,座落在毗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台南山海圳綠道「0K+000」標牌。
自台江國家公園向西展望開闊的鹽水溪口濕地,水鳥三兩棲息在魚塭排筏上,以及被吳茂成暱稱為「台江茨」(茨 chhù,意為「屋」)的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築,景致悠閒;向東則可遙拜此行終點,即矗立在台灣屋脊制高點的玉山主峰。
沿嘉南大圳排水線往安南區前進,首先來到「海尾寮朝皇宮」──供奉保境護生的保生大帝,堪稱是山海圳國家綠道的理念與核心精神所在。清國移墾民進駐風災後曾文溪在台江內海形成的海埔新生地,搭草寮為學堂,其後漸成台江聚落;1879年(光緒4年)草寮學堂重建為公茨(kong-chhù,台灣南部對「廟」的代稱 ),大廟興學,並更名朝皇堂;1975年重建為今日的朝皇宮,香火鼎盛,廟口集市熱鬧,展現了在地日常的生活樣貌。
從海尾寮朝皇宮一路向東,途經建於清咸豐年間的「溪頂寮保安宮」、以台灣史為主軸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平埔西拉雅族史料與考古文物的「新港社地方文化館」,最後來到建於明鄭時期、供奉媽祖的「茄拔天后宮」。
從台江國家公園至茄拔天后宮一段,為「內海之路」。過去曾是廣大內海的地域淤積成埔地,明清移墾民進駐形成聚落,也帶進了不同的生活與文化景觀。
八田水利工程巡禮
從茄拔天后宮開始進入「大圳之路」,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水利工程遺產是本段路線的主題。
早期諺語稱嘉南平原為「嘉南沙」,因為雨季一至便洪水氾濫,逢枯水期就乾旱,是讓農人傷透腦筋的「看天田」。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興建,讓嘉南平原從旱澇頻發轉變為物產豐饒之地,而促成嘉南大圳水利工程計畫的竟是發生在日本內地的「米騷動事件」
1918年(大正7年)日本因稻米產量不足導致米價暴漲,繼而引發幾乎動搖政權的全國暴動。為了讓台灣本島成為穩定的稻米產地,總督府於是核定以農業灌溉為主要目的的「嘉南大圳水利工程計畫」,由土木部工務課技師八田與一主導,歷時十年,在1930年(昭和5年)完工。
嘉南大圳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宏大的水利工程計畫,包括烏山頭水庫及南北幹線,沿線並造有七座高架水路「渡槽橋」。沿大圳之路,可一窺這項水利工程的概況。
沿嘉南大圳南幹線而行,途經列為台南市定古蹟的曾文溪、渡仔頭溪及官田溪三大渡槽橋。「曾文溪渡槽橋」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兼具水管路與交通道路的功能,橋體採兩層設計,上層橋面為鐵筋混凝土,下層水槽體為鉚釘接合的華倫式桁架鋼樑水槽,鋼材則來自日本最大的官營八幡製鐵所。從建材、橋體結構設計到施工法,無不展現了日本當時在工業近代化發展取得的成就。
過了渡槽橋,經八田路進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首先來到烏山頭水庫與西口堰。
烏山頭水庫座落在海拔468公尺的烏山嶺、曾文溪支流官田溪的上游,完工當時是亞洲最大的水庫。但因官田溪流量不大,為防水庫缺水,八田與一便在烏山嶺下方開鑿一條3.2公里的「烏山嶺引水隧道」,自曾文溪引水。引水隧道東口建有攔河堰排沙門、進水口閘門等設施,西口則建置了調節水流的西口堰及豎井溢洪道。曾文溪的溪水自引水隧道的東口流入西口堰,再經豎井溢流至水庫,除提供嘉南平原灌溉用水,亦作為水力發電之用。
水庫設有「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銅像,以及紀念134位殉職員工的「殉工碑」,讓人深感這項水利工程計畫為台灣帶來的貢獻與建設工程的艱辛。
西口堰有「西口小瑞士」之稱,水霧濛濛,堰湖中的豎井形成漩渦奇觀,木麻黃在堰湖邊茂生成林,景致優美。自西口至東口,則可縱走全長4.2公里的「烏山頭越嶺道」,又稱烏山嶺水利古道,是八田與一在興建引水隧道時經常往返的路線,烏山嶺兩側分別可展望烏山頭水庫及曾文水庫。古道在戰後一度荒廢,吳茂成帶領小台江多次踏尋找回路徑,完成山海圳國家綠道缺失的關鍵拼圖。
自東口前往「曾文水庫」。完工於1973年的曾文水庫是台灣最大的水庫,選址在地質穩固的柳藤潭峽谷。可參觀南區水資源局活化老空間改建成的水庫永續利用館及曾文生態教育館,再到觀景樓展望風景:壩湖煙波浩渺,天空不時可見黑鳶盤旋,景致壯闊,天氣好時還能看見遠方的阿里山山脈及玉山山脈。
從曾文水庫再續行至大埔情人公園碼頭,此為大圳之路的終點。
拜訪阿里山鄒族大社
接續大圳之路的是「原鄉之路」,從大埔出發,經青雲瀑布接上阿里山山脈尾端,沿路探訪鄒族的南三村、里佳及二大社。
鄒族南三村第一社「茶山部落」(cayamavana),意為山腰上的平原,日本人取前半段發音將其命名茶山(ちゃやま),最早是布農族蘭社群達古布亞努族的領域,今日為鄒族、布農族與大埔客家人混居的部落,以「茶山hufu涼亭節」聞名;上至「新美部落」(niahosa)與「山美部落」(saviki)則可一遊保育鯝魚的鄒族聖地「達娜伊谷」(tanayiku)。「里佳部落」(nia ‘ucna)則在169縣道的盡頭,部落周邊滿植象徵鄒族起源的楓樹──在鄒族的神話中,哈莫天神搖落楓樹果實造了鄒族人。
離開里佳,前往鄒族起源的二大社:達邦(tapang)、特富野(tufuya)。上古時代,哈莫天神帶領鄒族人躲避淹沒大地的洪水,待水退去,神人一行自玉山而下,天神第一個足印踏出了特富野,第二個足印踏出了達邦,鄒族人在兩地安身立命,並尊玉山為聖山。
達邦長老汪啟德說:「達邦社歷史最悠久,可以說是阿里山鄒族的首都,南三村與里佳都是達邦的分支。」
達邦和特富野也是阿里山鄒族唯一保有「庫巴」(kuba)的部落。庫巴意為男子集會所,是部落的政治、經濟、教育和信仰中心,外人禁入,正中設象徵傳承不輟的火塘,擁有庫巴才能舉行鄒族最重要的祭儀「戰祭」(mayasvi)。過去部落男子在10歲後必須住在庫巴接受嚴苛的斯巴達教育,與出草獵回的敵首同室而眠,以培育他們無畏死亡的勇氣。「庫巴也是敵人的墳場,所以部落的老弱婦孺禁入庫巴,免得受邪氣侵犯。」汪啟德長老解釋道。
達邦是個開闊靜謐的裏山部落,居民相當熱情好客,自釀的小米酒和在地料理必得一嚐。汪長老還特別打造一座參觀用的家屋(yabai niyamoyoana),竹茅搭建的屋內陳列了夢占床、小米束、農獵具、獸骨及藤編背簍等日用品,並設有祭祀小米女神及儲糧的兩座穀倉;屋外以石垣為籬,庭中植有作為潔淨儀式使用的小舌菊(tapaniou),展示鄒族的傳統生活樣貌。
原鄉之路的最後一站「特富野古道」,全長6.32公里,較低海拔的前段陡上,過去是鄒族獵徑,沿路是原生的針闊葉混合林;過梯子板山岔路後,則可見林相變化至中高海拔的紅檜原生林及柳杉造林,路段也變得平緩,因改建自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鐵道「水山線」,沿線可見鐵道橋、鐵軌等遺構。
特富野林間綠意清新,涼風襲人,棲息了各種鳥類,幸運的話可以見到國寶鳥帝雉在林下悠閒踱步。
登上台灣第一高峰
沿特富野古道上至「自忠」。自忠舊名「兒玉」,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起點,因兒玉山(今稱自忠山)而得名,1904年(明治37年)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率隊探勘阿里山森林資源,以總督兒玉源太郎為這一帶最高的山頭命名。
自忠之後,即登山行程。沿台18線阿里山公路往石山服務站方向前進,途經「新高口」,此為日治時期新高山(玉山)的登山口,可從新高口走玉山林道接鹿林山登山步道,但這一段山徑較原始,亦可從鹿林山登山口起登,至麟趾山鞍部全程約3.1公里,沿途可見一座阿里山紅檜建成的休泊所「鹿林山莊」,幽靜的林蔭步道上鋪滿了柔軟好走的松針竹葉。
從麟趾山鞍部再接向全長1.8公里「麟趾山步道」,沿途展望極佳,展眼即見氣勢壯大的玉山前峰和遠方連綿山巒,道旁偶可見冰河孑遺的昆欄樹。
麟趾山步道的終點在「塔塔加」,鄒族語 tataka 意為開闊的草原,過去是鄒族與布農族的獵場,日治時期漢字表記為「哆哆咖」。此地為阿里山、玉山兩大山脈的交會點,也是濁水溪與高屏溪二大水系的分水嶺。
登山家暨古道探勘家徐如林說:「1900年人類學家森丑之助與鳥居龍藏第一次登新高,就是從特富野古道經鹿林山、大竹山(麟趾山)到哆哆咖,他們走之字路上新高前山(前峰),再縱走稜線經西山(西峰)登上主山(主峰)。」
森丑之助與鳥居龍藏縱走的稜線路地形危險,早已荒廢。今日登玉山的山腰路「玉山主峰線」前身為總督府為鼓勵登新高而在1926年(大正15年)開闢的新高登山道,排雲山莊的位置即早期山屋「新高下駐在所」所在。通往主峰的路線全長約10.9公里,因路途遙遠,建議在8.5公里處的排雲山莊住宿一晚,翌日凌晨再登上主峰看日出。
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是台灣第一高峰,玉山主峰日出堪稱台灣人一生不可錯過的絕景之一。
「登上玉山看日出,看雲海大景,呼應我在起點台江遙拜的玉山,是我這世人最難忘的回憶。」吳茂成說:「山海圳國家綠道帶動了台灣公共治理的改變,每個參與者都是個義行者,為什麼說這是台灣朝聖之路?因為是從守護河川和家園開始,結合民間與公部門的共同努力,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路。」
吳茂成引用一句台語俗諺「跤跡有肥」(kha-chiah ū puî,原意「勤到田裡走動,土壤就會肥沃」),期待更多台灣人一起投入行走山海圳國家綠道,用每一步路更深入去認識台灣,並發揮公民力量,一起為這座島嶼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也因為只要有人行走,這條路徑上的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不會被遺忘。
留言 1
YingChun.
好棒 👍🏻
2022年05月11日13: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