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建築藏八卦陣!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土樓」成文化創生基地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24日07:27 • 發布於 01月24日07:23 • 吳季柔

說到福建客家土樓,對多數遊客來說,腦海中便浮起百年歷史建築的樣貌。除了造型特殊、蘊藏眾多巧思的獨特建築,隨著更多年輕人返鄉,當前土樓正逐步翻轉為文化創生的基地,將悠久的客家歷史底蘊,結合創意,帶給遊客全新的土樓印象。

時光在福建永定土樓的土牆上留下斑駁的印記,歲月靜好,彷彿一切都慢了下來。然而,在古老的土樓裡,卻湧動一股蓬勃的創新能量,一群年輕人正用他們的熱情和創意,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

樓中有樓!必看「振成樓」藏八卦陣,還可防火

福建客家土樓名氣響亮,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壯觀而形狀少見的圓型建築,精細複雜而充滿玩味的建築設計,持續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來訪。土樓遠看如一大圓柱,走進大門卻別有洞天,眼前有著中庭、綠樹、水井,抬頭眺望,樓房上還有樓房,彷彿走進層層疊疊、環繞成圈的迷宮。

更不用說,永定土樓群必看景點,有「土樓王子」美稱的振成樓,外型有著土樓中也少見的「官帽」設計,外環四層的建築中更暗藏八卦陣!以六間房為一卦位,卦與卦之間設有隔牆、以拱門相連,不僅展現獨特的東方美學,還具有防火功能,以老祖先的智慧與巧思長久守護。

百年來,土樓的氣派壯觀未有一絲改變,而圍牆之內,新生的創新能量正緩緩發芽。

「土樓已和十多年前完全不同,過去是傳統的居民住家,現在一樓都轉型為商家店鋪。」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執行長、台北紅館文化事業總經理黃寤蘭回憶,這十多年她陸陸續續到訪土樓數次,每一次再與土樓相見,都有些變化。這幾年隨著更多年輕人回鄉,土樓已發展為結合文化、旅遊的創生基地。

土樓夜遊、品嘗婚宴,來看一場熱鬧的客家喜慶!

來自東北的程子恆,原先任職於美團點評,負責福建景區的推廣業務,一次出差中,第一次踏上永定的土地,就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選擇扎根於此。

他租下福建土樓永定景區一隅,打造一片文化體驗園區,整合客家習俗與美食文化體驗,讓來訪遊客、學校團體可動手參與,如搗麻糬、擂茶、捏陶、製作梔子糕等。2024年5月開業,截至12月初,已吸引約三萬遊客來訪。

程子恆來自東北,因愛上客家土樓文化紮根永定,在景區打造文化體驗園區與沈浸式戲劇。吳季柔攝
程子恆來自東北,因愛上客家土樓文化紮根永定,在景區打造文化體驗園區與沈浸式戲劇。吳季柔攝

程子恆來自東北,因愛上客家土樓文化紮根永定,在景區打造文化體驗園區與沈浸式戲劇。吳季柔攝

「我看了數萬則評論,許多遊客參觀完都覺得土樓相當震撼,但這份感動容易轉瞬即逝。」他一語道出傳統土樓旅遊的困境:停留時間短、文化體驗淺,遊客往往流於走馬看花,難以真正領略土樓的魅力。

畢竟,土樓之美,不僅是建築奇觀,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更值得遊客細細品味、流連忘返。為此,程子恆打造沉浸式戲劇表演「土樓有喜」,巧妙融入客家婚俗喜慶的文化,邀請遊客在美麗的夜色中,走進土樓,喝一杯熱茶、配上花生、糕點,在和演員的互動中,對於土樓,對於客家人的好客、茶文化與美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光是『土樓有喜』四個字,我們就想了一週的時間!」程子恆笑說。這是他第一次創業,原先對於客家文化也並不熟悉,因此他處處盡心,從企劃案到取名都歷經多次修改,力求盡善盡美。

沉浸式戲劇表演「土樓有喜」,巧妙融入客家婚俗喜慶的文化。吳季柔攝
沉浸式戲劇表演「土樓有喜」,巧妙融入客家婚俗喜慶的文化。吳季柔攝

沉浸式戲劇表演「土樓有喜」,巧妙融入客家婚俗喜慶的文化。吳季柔攝

他也特地走訪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邀請他們來到園區,讓遊客得以接觸、學習這些寶貴的傳統技藝。「縫製斗笠的大爺已70多歲,仍堅持用手縫針製作。原先一斤斗笠才能換一斤排骨。我看,現在一個斗笠就能買一斤排骨。」可見隨著觀光旅遊發展,居民生計也獲得改善。

與程子恆合作創業的靜姐,是一位來自長汀的客家人,她將對於家鄉文化的熱情,全力傾注於此。「在這種地方留下來的人,一般是比較有情懷的人。」靜姐笑說。

她一邊經營旅行社業務,一邊協助「土樓有喜」活動,將自身對客家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旅遊市場的敏銳洞察力融入其中,負責接待、活動策劃,以及開發文創產品。「我們將竹子、木頭再利用,特地使用我們客家人的藍色染布布置,營造氣氛。」靜姐指著土樓有喜的場景布置,語氣中充滿自豪。

與程子恆合作創業的靜姐,將對於家鄉文化的熱情,全力傾注於此。吳季柔攝
與程子恆合作創業的靜姐,將對於家鄉文化的熱情,全力傾注於此。吳季柔攝

與程子恆合作創業的靜姐,將對於家鄉文化的熱情,全力傾注於此。吳季柔攝

土樓引青年返鄉潮,文創之路仍挑戰重重

福建省旅遊發展集團主任林孫仁則表示,結合歷史文化的旅遊模式,是土樓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土觀光產業蓬勃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土樓,從事與導遊、解說員、民宿與行政管理等相關工作,為土樓注入新的活力。

「就連土樓裡的民宿,全數都已集團化管理。」林孫仁補充,為了管控品質,土樓內的旅宿統一由一家公司管理,並開放給大眾投資,「以維護、管理土樓這個品牌。」

只是,要說脫胎換骨,可能還得等待好些時日。《遠見》記者走訪振成樓內部的商家,發現多數商家販賣的紀念品品項雷同、設計也略顯相似,不外乎土樓造型的磁鐵、當地知名的菸草、煙具、茶葉等。

其中,有一家小店有著不一樣的氣質,當家老闆李春葳原先在廈門從事工藝品設計,後來結了婚,為照顧孩子而搬回家鄉永定。

她親手設計一系列的手工藝品,包括小巧的串珠手環、戒指,另一方面也販賣土樓圖樣的的明信片,一邊照顧小孩、一邊做起生意,一晃眼就是14年。「現在照顧孩子太忙了,未來我想設計自己獨有,並且和土樓文化結合的產品!」

從廈門返鄉的李春葳,在振成樓經營手作飾品。吳季柔攝
從廈門返鄉的李春葳,在振成樓經營手作飾品。吳季柔攝

從廈門返鄉的李春葳,在振成樓經營手作飾品。吳季柔攝

雖說各界皆觀察到愈來愈多年輕人返鄉,協助土樓的觀光旅遊發展,仍有許多客觀挑戰。「平日遊客人數沒有那麼多,真正能夠沉下心來創業的人⋯⋯其實多是靠著情懷去支撐。」靜姐坦言。

「旅遊的方式在轉變,讓遊客花錢變得愈來愈難了。」程子恆也贊同,儘管前方仍充滿未知,但他相信,只要用心挖掘土樓的文化內涵,打造更多元、獨特的旅遊體驗,便能吸引更多遊客,創造機會。

來到土樓,時間彷彿慢了下來,步調也跟著放慢放輕。遠離城市的喧囂,這裡有著寧靜的鄉村風光、淳樸的客家風情,以及一群充滿熱情的創業家,期待為遊客帶來不同面貌的土樓,推廣百年客家傳統建築蘊藏的文化魅力。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