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2021 南迴藝術季台東登場!巨人的藍白拖、天堂的階梯等 14 件藝術作品座落南迴公路

Shopping Design

更新於 2021年07月27日08:52 • 發布於 2021年07月27日08:50 • Stephie Chiu

經過 4 度延長的疫情三級警戒,終於在今天(7/27)降為二級,由臺東縣政府主辦的 2021 南迴藝術季也將在本週五 7 月 30 日開展。沿著南迴公路一路前行,14 件藝術作品輝映自然之美,也傳遞部落文化,讓人甩開疫情帶來的陰霾,愜意享受台東的蔚藍海岸。

作品01 404 N.F〈南向南〉

2021南迴藝術季01-404 N.F「南向南」-1.jpg
2021南迴藝術季01-404 N.F「南向南」-2.jpg

位於南田海岸親水公園。台灣藝術團隊 404 N.F 認為,身處於南島的北臨界點,「南方」仿若更具有地域的指向性,作品以感官的匯流、追尋與擴張,使身體意識到現地相對於南向的兩地。映照與感官的觸動,將使身體經驗從源頭組構出新的「感官語系」。

作品02 Idan Zareski〈行走的意識〉

2021南迴藝術季02-Idan Zareski「行走的意識」-2.jpg

位於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行走的意識〉系列最初創作於拉丁美洲,觸發人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作品呼籲人類要和平、希望與團結。在南迴山海之間展出,更期望能串起與世界的美好連結。

2021南迴藝術季02-Idan Zareski「行走的意識」-1.jpg

作品03 Strijdom van der Merwe、周聖賢〈通往天堂的階梯〉

位於大武南濱休憩區。南迴是滿載生命力的地域,作品呼應南迴蘊含的自然人文底醞,象徵希望、永恆和夢想,開啟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引領觀者通往未知、充滿神秘和歡樂永恆的地方。

2021南迴藝術季03-Strijdom van der Merwe及周聖賢「通往天堂的階梯」-2.

現實中雖然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但藝術家在南迴勾勒出一座看得見的天梯,藉由作品提醒人們正視並勇於實踐夢想。

作品04 I Wayan Sadera〈捕捕(BUBU)〉

位於南田海岸親水公園。BUBU 峇里島語言是漁筌之意。身處臨海的南迴,藉由兩座漁筌用不同編織方式,如同山與海相互牽絆。透過山的規律綿延,海的瞬息萬變,比擬成峇里島與臺灣,不同國度、文化及族群卻有相同捕魚技藝。許多古老文化技藝不斷流失,提醒及傳承給下一代,再次編織生活記憶,找到新的時代脈絡。

2021南迴藝術季04-I Wayan Sadera 「捕捕(BUBU)」-1.JPG

圖片提供/力譔堂

圖片提供/力譔堂

作品05 伊誕‧巴瓦瓦隆〈呼喚南島的風〉

位於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伊誕‧巴瓦瓦隆出生於臺灣屏東達瓦蘭部落的排灣族藝術世家,他以自己的詩作〈呼喚南島的風〉為靈感創作,作品風格細膩詩意、古樸神秘、富想像力。

2021南迴藝術季05-伊誕・巴瓦瓦隆「呼喚南島的風」-5.jpg

作品06 安聖惠〈起點〉

位於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安聖惠為屏東好茶部落魯凱族人,近20年定居在臺東都蘭,擅長複合媒材雕塑與環境裝置創作,秉持親近自然的概念,尤其擅於各種不同媒材之間既衝突又緊密的交織對話。

2021南迴藝術季06-安聖惠「起點」-1.jpg

作品07 林子堯〈潮‧南〉

位於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往南去走走是一種新的時尚,也是逃離都市塵囂最佳首選,面向一望無際的大海,旅遊的足跡與當地文化交匯與駐足。脫掉繁重的鞋子,解放你的雙腳與五感,感受潮南與大海的魅力。」

2021南迴藝術季07-林子堯「潮‧南」-2.jpg

作品08 武玉玲〈我輕輕聽〉

位於太麻里火車站前花園。「輕輕聽 / 我要輕輕聽,我要側耳傾聽山林與海洋演奏的音樂。輕輕聽 / 我們輕輕聽,我們享受這塊土地與海洋在唱歌。」作品傳達在大自然裡一起合唱,讓共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找到共同的默契與智慧,守護著每一位靠站的旅人。

2021南迴藝術季08-武玉玲「我輕輕聽」-2.jpg

作品09 邱尚為〈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

作品位於大鳥遊憩區。邱尚為透過作品〈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傳遞部落對在地青年的呼喚與想念。遠處看起來像巨人遺落的酒杯,近看可以發現作品中隱藏著兩張對視凝望的臉,其實是媽媽在跟女兒說著這片土地的精彩故事。

2021南迴藝術季09-邱尚為「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2.jpg
2021南迴藝術季09-邱尚為「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4.JPG

作品10 哈拿‧葛琉〈方圓之間〉

作品位於金崙海灘。以方、圓形式將人、作品、融大自然,勿忘人亦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天、地、人「方圓之間」,也是做人的原則,「圓」是處世的智慧。「有缺口的圓」是分享的文化場域裡的原住民價值觀。

2021南迴藝術季10-哈拿‧葛琉「方圓之間」-1.jpg

作品11 陳宣誠〈存在的相遇〉

作品位於金針山忘憂谷下方花田。作品靜謐地坐落在金針山間的谷地上,聚集成承載生命樣態的容器,生命在物質間相互觸碰。線狀的植物形態編織,是山嵐間的捕霧裝置,捕捉霧成為水滴。透過時間累積,植物成為環境中生命樣態的紀錄者,從生命的生長分布中找到線索。作品構作一處人和自然互動的場域,也和大樹與遠方的山相映照與對話。

2021南迴藝術季11-陳宣誠「存在的相遇」-2.JPG
2021南迴藝術季11-陳宣誠「存在的相遇」-4.jpg

作品12 饒愛琴〈陸發岸Ruvuwa_an.發芽〉

作品位於約台九線370公里處(原住民祖先發源地碑對面)。地名「陸發岸」即是發芽、發祥地的意思,以卡大地布部落石生為根基,漂流木象徵洪水後的考驗,與大自然和人的連結、延續;部落婦女、青年集體馬賽克拼貼部落的記憶,累積成現在文化生活;母親的十字繡、山海共生、感恩天地及發芽繁衍,開出朵朵內心自信的花。

2021南迴藝術季12-饒愛琴「陸發岸Ruvuwa_an.發芽」-7.jpg

作品13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在斜坡上的瞭望〉

作品位於金崙舊部落。斜坡上的眼睛,瞭望金崙溪出海口與太平洋、對面山脈與多良部落的匯流之地,如鷹的銳利深遠,是由土地長出的力量,也是海洋流動的激越湧動,守護著這片山林河谷與部落。

2021南迴藝術季13-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在斜坡上的瞭望」-1.jpg
2021南迴藝術季13-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在斜坡上的瞭望」-2.jpg

作品14 Andres Amador〈協調的混沌〉

作品位於華源海灣。結合臺灣及紐西蘭南島文化的內涵,運用南迴的地貌與素材,以沙雕及疊石呈現圖騰的樣態,與這片土地和在地人文產生情感的連結,藉此創造出二個文化間的相互對話。

2021南迴藝術季14-Andres Amador「協調的混沌」-1.jpg
2021南迴藝術季14-Andres Amador「協調的混沌」-2.jpg

2021南迴藝術季活動自7月30日至11月14日止,相關系列活動可於「南迴藝術季 Nanhui Art Project」粉絲專頁查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