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羅丰苓》溫柔不僅是一種性格特徵,更是一種能力!3招溫柔養成術讓孩子的人際關係更加圓融和諧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小時前 • 羅丰苓

溫柔的孩子,不會霸凌別人

溫柔不僅是一種性格特徵,更是一種能力,能讓孩子的人際關係更加圓融和諧。

溫柔養成術 1:溫和地糾正錯誤

看似霸凌行為的背後,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出於「單純只是要讓對方痛苦」,常常是因為看不下去對方的言行,進而討厭對方,並以強烈的情緒及粗暴的方式去修理對方,試圖改變其行為。以底下的例子來說明:

小明看到餐桌上有魚,於是對爸爸說:「爸,你知道我不愛吃魚。」爸爸看了看小明:「那看你是要吃耳光,還是吃魚?」

小明支支唔唔地說:「那我還是吃魚好了。」

爸爸一邊叼著菸一邊說著:「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挑食。」

「看你下次還敢不敢」這句話在驚悚的霸凌現場,經常出現在霸凌者的口中,在與霸凌者晤談的過程中常會聽到,他就是「想要修理對方」。因此,霸凌行為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糾正對方。即使是出於「為別人好」的目的,也應以「間接、委婉」的方式去糾正別人的錯誤,以免以「為別人好之名,其實是打擊對方的自尊心」。

以小鈴擔任班上的風紀股長為例,她常會糾正干擾課堂秩序、服裝儀容不整齊或遲到的同學。但小鈴常使用的方式是,「你很吵,閉嘴啦」、「你難道不知道穿錯衣服,會害全班被扣分嗎?你這害群之馬」等激怒對方或貶抑對方的用語。

此時可一步一步引導小鈴學習間接而完整的糾正方式。

◆ 先肯定,再糾正

對負向行為給予指正前,先對正向行為給予鼓勵,以促進彼此的正向關係,也可以增加對方對負向行為的改變動機。先肯定的做法如:「我知道你想讓上課氣氛有趣一些,你說的話有時很幽默,我也會被逗得很開心。」

◆ 說出自己受到的影響與感受

接著,表示自己因對方的行為,受到的影響與感受,增加對方的同理。如:「但是,大部分的同學還是想好好聽老師講課,不喜歡被你的話打斷。」

◆ 具體說出希望對方的行為表現

接著,則可具體表達希望對方改進之處。如:「希望你能保持安靜,或只

問跟課堂相關的問題,這樣比較不會影響上課。」

◆ 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

接著,感謝對方願意改變。如:「謝謝你喔。」

把想到的話不加修飾地說出來,本質上與犬吠並無兩樣。人之所以有異於犬,乃在於人能經過一番思考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溫柔養成術 2:寬容,讓校園更和平與美好

即使是最和善的人,有時也難免會傷別人的心。在學校的時間長達八、九個小時,一定會有「不小心被侵犯」的時候,可能是同學不小心撞到桌子弄翻自己的奶茶,或是有人因為一時心情不好講話口氣很嗆,或者誤會自己偷拿對方的文具,其實只是自己的文具正好和對方一樣,而對方搞丟了文具還誤會別人等各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一位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樣遭K生誤會拿走自己的文具,A生和B生採用不同的方式回應。

A生選擇了解對方不是有意的,只是文具一時找不到,急性子的K生就誤會是自己拿走。A生選擇原諒對方,也明白表示自己不會放在心上,大家還是好朋友。

B生則很氣憤自己被K生栽贓,堅持要求對方道歉,並以一副「得理不饒人」的姿態,不留顏面地指正K生。

K生會想跟A生還是B生,從「同學」進一步變成「朋友」呢?

隨著同學一天當得比一天久,漸漸的,有人就會成為很多朋友的人氣王;有人則可能因「斤斤計較自己的利益及損益」而失去更多的友情與支持,成為人緣差的孩子。

底下以籃球賽為例,小傑撞倒了隊友小克,導致小克受傷。小克認為小傑是故意衝著自己來的,要讓自己受傷而無法代表班上比賽,這樣備取的小傑就可以上場。

◆ 暫停與冷靜

發生衝突的時候,由於雙方的情緒都十分高漲,最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因此,確保小克的傷勢得到適當處理後,將雙方暫時分開,以有時間冷靜下來,避免在情緒激動下說出更多傷人的話或導致肢體衝突。

開放式溝通

特別安排適當的時間和場合,引導小傑和小克進行開放式的溝通。如:鼓勵小克說出「為什麼他會認為小傑是故意的?」也讓小傑說明「當時是在什麼情形下撞到隊友小克?」

◆ 回顧事件並討論

讓小傑和小克互換立場,以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透過換位思考,小克或許就能明白小傑當初是為了要搶對手手中的球,而小克也是要搶球,在過程中小傑不小心撞倒小克,他並不是故意的。

小傑也可以理解,由於自己是候補第一位,加上之前確實在與小克爭取成為正式選手前發生過口角,難怪小克會以為自己是故意的。這些雖然是巧合,但誤會也是人之常情。

◆ 對不起、謝謝你

在冷靜理解彼此的觀點與化解衝突後,無論是受傷的小克或被誤會的小傑,都需要寬恕與理解彼此的過犯。道歉的同時,也要對彼此的寬容道謝,謝謝彼此的願意理解。

溫柔養成術 3:好好生氣不傷人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但「發洩情緒」的方式則有好壞對錯之分,尤其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就可能形成霸凌。

下面以小艾和小櫻之間的衝突為例。小艾在社群網站上放了一張自拍照,但底下都沒有人評論或按讚;相對的,小櫻也換了頭貼,人緣很好的小櫻,很多同學回應,這讓小艾對小櫻非常不滿,覺得小櫻是故意在同一天換頭貼。過幾天,小艾看到小櫻桌上擺著美術作品,便故意去碰撞小櫻的桌子,導致小櫻放在桌上的作品掉在地上破碎,小櫻認定小艾是故意碰撞,而小艾也回嗆:「我就是故意的,不然你想怎樣?」兩人在教室你一言我一語地大吵起來。結果,小櫻也跑去小艾的座位,抓起小艾的鉛筆盒摔到地上,很多筆都掉了出來。

◆ 知道情緒:了解情緒行為曲線

情緒是人類體驗生命與感知生活的重要部分,情緒穩定並不代表沒有情緒,而是懂得如何控管情緒,不失控做令自己後悔與別人難過的事。我們可以傑夫瑞.柯文(Geoffrey Colvin)的「情緒行為曲線圖」為媒介,讓孩子明白「情緒開始到結束的過程」。

◆ 覺察情緒:結合日常學校經驗

若套用小艾與小櫻的衝突,可更了解情緒行為的過程。

經由這樣的分析,能一步步回顧過去幾次情緒爆發的過程,情緒不再只是抽象的感覺,而是具體可以分解,甚至是可以調整的流程。

◆ 「情緒中斷」:打斷情緒感受發展成衝突事件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觸發事件,但如何能「情緒中斷」,不要任由情緒一路從震動、加速甚至爆發衍生衝突導致嚴重的後果。

廁所其實是個適合情緒中斷的場合。當小艾說出不合理的話,小櫻可以直接離開現場去廁所,不必繼續聽對方的聲音。洗把臉,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可以去報告導師或美術老師,小艾的行為需受到應有的訓誡,同時也能讓美術老師了解,自己的作品碎裂的原因。

學校生活,往往不輕鬆,平均一天要上七、八堂課、各種課堂作業、分組報告,還有大大小小的考試、競賽等,壓力可能來自師生相處、同儕互動,也可能來自學業挫敗、本身親子衝突或手足不睦等情形,生活壓力難免,而情緒時好時壞也很正常。

然而,情緒的處理只有在事前和事後有效,在情緒發生當下,其實是很難「消除」情緒,也很容易失敗。因此在平常時,即可學習控管情緒的方式,讓「情緒可以安全地發洩」,一次次度過人際衝突的危機。

摘自 羅丰苓 《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遠流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