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我在美國,見證職場 4 大真相

換日線

更新於 11月19日07:35 • 發布於 11月06日10:19 • 靳嚴博/Dr. Harvey 不廢話
我在美國,見證職場 4 大真相
我在美國,見證職場 4 大真相

當初想來美國,一部分的原因是我想知道在陌生環境重新開始,能靠自己的努力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很享受這種有無限可能性的感覺。

另一方面,之前的創業經驗也讓我意識到,市場規模和環境,很大程度影響了創業的成敗。美國畢竟是全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如果想讓更多臺灣的企業和人才被國際看見,我必須知道頂尖玩家在大市場中是怎麼玩的。

因此,我放下了臺灣醫師的身份,前往美國留學闖蕩,接著並陸續在哈佛醫學院和美國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任職。這段經歷,也讓我親身經歷了美國頂尖職場中、商界菁英們因大環境所造就的、那些顯然不同於臺灣職場主流的「文化衝擊」:

一、慕強文化

通常我們提到「慕強文化」,多少會帶有一點道德上的負面批判,好比「現實」、「張揚炫耀」甚至「勢利眼」等等。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歌頌成功、贏者全拿的價值體系下,也造就了比抽象的「美德」要明確清楚許多的實力主義文化,和理性至上的商業思維。

例如在我所接觸過的多數美國頂尖企業中,年齡、輩份等界線都非常模糊,相對的「能力」才是重點──只要你有足夠的實力,不管幾歲、職級為何,都有機會站上舞臺。

美國文化崇尚強者,這點從他們的英雄電影可以看出來;而亞洲文化相對更講求「謙虛」、「守拙」,還有「棒打出頭鳥」。但在美國,示弱是不會讓你得到任何優勢的。如果你只會默默耕耘,別人也只會默默把你忘記。

二、理性至上

延伸上面這點,我發現在美國頂尖職場,大家真的可以只因為你講得有道理而尊重你、接受你的想法,無關頭銜或輩分。只要建議能夠幫助團隊更有效率達成目標,大家都會願意聽。團隊也會自然形成一種風氣,覺得表達意見是安全的,因此大家也更習慣拿出數據和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可能比主管、老闆更好。

我在哈佛當研究員的時候,有位教授每次開會都會先讓新人發言,確保他們不會被前輩的見解影響,能夠提出團隊可能忽略的盲點。會議結束前,他還會問大家:「有什麼是我漏掉的嗎?」去保留團隊反駁自己的空間,幫助大家做出更有品質的決策。我曾經很好奇的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是:「重點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以整個團隊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決策是否能帶來最好的成果。」

三、錢真的很多、非常多

你可以想像紐約隨便一棟大樓,可能都價值數十億美元以上。

而從麥肯錫在紐約世貿大樓(3 WTC)的辦公室往下看,這樣的摩天大樓密密麻麻蔓延到天際線──它們都屬於某間公司或甚至某位個人的資產,你根本數不清這裡到底有多少錢。回頭看,如果自己只是追求每個月加薪幾萬新臺幣,那格局恐怕有點小了。

我當時就有個很深的體悟:這個資本世界的中心完全不缺錢,只是看你給的值不值得交換。

從麥肯錫在紐約世貿大樓的辦公室往下看。圖/Dr. Harvey 提供

四、「富足心態」

錢多,機會就多──只要這些大樓的擁有者們,有一家公司或有一個人給你機會就好,人生就可能完全改變。這表示什麼?如果紐約有 1,000 個這樣的機會,代表你可以被拒絕 999 次都沒關係;那如果美國各大城市有 1 萬個、甚至 10 萬個機會呢?

我發現,美國這種資源(或資本)高度集中、甚至過剩所造就的環境,也讓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的職場菁英們,普遍有著一種獨特的「富足心態」,和過去我在臺灣接觸到的優秀人才,有非常顯著的不同。具體展現在這 4 件事情上:

1. 發自內心的自信

因為機會滿地都是,所以不擔心被拒絕。美國商界菁英們之所以會打從心底感到自信,也不常因外在評價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目標或態度,其實和所處的環境很有關係──他們大多會認為,「被拒絕」只不過是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而已。

2. 更願意分享資源

不敢分享其實是出自稀缺心態,希望透過「藏私」去競爭機會。但當機會很多甚至過剩時,也就不會有人刻意想去卡別人、阻擋別人獲得資源,反而會更願意幫別人往上爬。

有人可能還是不相信,覺得自己力爭上游都來不及了,哪有人會真的「樂於助人成功」?其實這就是市場格局造就的差異:

想像一下,當叢林中只有一隻獵物,但有 10 個獵人時,為了生存肯定是你死我活。然而一旦遊戲規則變成有 100 隻獵物,卻只有 10 個獵人時,大家為了帶回更多的獵物,就會想要組隊討論戰略,而且會希望隊友越強越好。

3. 快速組隊、快速試錯

機會很多,相對大家做選擇的機會成本就很高,整體工作步調因此非常快。發現一個機會不行,就必須趕快換去試下一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很強調建立人脈(networking),讓你能快速找到夥伴組隊打怪。

因為機會成本高,大家對平庸的容忍度也極低;但只要你夠強,別人也會馬上願意信任你,大家很快就會進入狀況一起衝。

4. 任何興趣都可能養活自己

也因為市場巨大,所以在這裡,你可以投身於任何在主流社會中看起來可能「很奇怪」的東西,也都有可能靠著這冷門的興趣賺到錢、養活自己。你也會發現,最可靠的,其實不是一條眾人都在走的主流成功道路,而是你的綜合技能是否獨特、有競爭力,以及你的組隊能力。

兩個反思:為了高薪來美國?可能需要再想想

考慮到美國工作,薪水高和更好的生活環境是很好的動機。而這裡能提供遠優於臺灣待遇的機會,也確實非常多。

但如果只是為了薪水,理由可能不夠充分。因為能給出這樣條件的通常只有大公司,也代表你必須進入別人設定好的體制。面對高壓、高競爭的就業環境,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強烈的信念,也很容易撐不下去。

就算是進到福利好的跨國大企業,也不代表可以從此開啟退休模式──看看矽谷最近的裁員潮就會知道,所有表面看起來的穩定,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別人隨時可以給你機會、也隨時都可以收回。

在人生最能承擔風險的時候選擇安逸,如果又沒有培養出創造實際價值的能力,未來也只能依賴別人創造的安逸,徹底失去選擇人生的自由。

我一直都鼓勵大家在職涯早期進大公司歷練,因為這能幫助你快速累積獨當一面的實力。但不能忽略的是,大公司裡個人的價值,經常是依附於公司的舞臺和資源,那是公司光環給你的溢價。

你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如果離開公司,你的價值在哪裡?有誰會願意為你的能力付錢?

當不能直接幫客戶實際創造價值時,任何人的可取代性都很高。

「越不去想自己,往往能拿到越多」

這是我一路上最大的心得。

當越少關注於自己的利益,越把重心放在周圍環境和人身上,就會更容易從替別人創造價值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反而能得到更多資源。

世界很大,我總是鼓勵大家應該多出國看看、或多跳出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看事情,但也要時時刻刻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又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

如果海外工作能讓你鍛鍊出很值錢的市場技能,加上你的組隊能力──能讓非親非故的人,也願意跟你一起為共同的願景打拚。這些別人搶不走的實力,絕對是一項非常值得的投資。

【延伸閱讀】

●越「魯」越適合去美國闖?──平凡人給平凡人的赴美工作經驗談
●「對主管發號施令」的美國職場文化──只把交辦事項「做好做滿」,好機會很難輪到你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Joey Liu
    狗屁
    11月06日12:21
  • Vincent
    歌頌成功、贏者全拿的價值體系下,也造就了比抽象的「美德」要明確清楚許多的實力主義文化,和理性至上的商業思維。 認為美德是抽象的看法是理性的嗎
    11月06日11:5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