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嘉義的呂武隆,曾在歐洲幾座城市遊歷、居住,直到前幾年返回嘉義,成立聚集不同專業者的平台「諸羅設計塾」,以彈性合作的方式刺激地方活化。
這樣的做法源於他在歐洲時,看到一位老師組成的團體「房子實驗室」,在柏林廣場上開著卡車,後方拖曳一個大型氣球,讓民眾在日落時分進入氣球中,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觀感,以藝術形式邀請民眾參與公共討論,重啟對烏托邦的想像。如此高度公民參與、討論的氛圍,影響了呂武隆對於「理想城市」的看法。回到嘉義後,他也期待以「諸羅設計塾」乘載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興趣的人對城市的期待,舉辦活動時,更盡量蒐集不同群眾的聲音,以去中心化的理念彼此對話。
透過藝術介入與公民參與,共論城市議題
在此過程中,呂武隆也逐漸發現,團隊近年在嘉義做的事情,以無法量化的方式慢慢發酵,像是某位夥伴回到國中母校時,發現一位美術班學生繪製了他們過去在嘉義東市場中某場工作坊的圖像——一個貼滿便利貼的透明板子。這也讓他深信,一座城市的轉變是長遠的事情,也需要時間累積,一旦有了開頭並持續進行,許多出乎意料的轉變便會悄悄發生。
對於老屋活化,呂武隆認為,老屋的問題若是結構,單純找建築師來修繕即可,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誰要進駐?又如何永續經營?對此,他認為「藝術」是打開空間的媒介,能讓民眾以較輕鬆的方式進入空間,而打開空間後,民眾的討論也就此開啟,才有解決問題的機會。
資本主義之下,東西「舊了就換」、「壞了就丟」成為主流消費心態,呂武隆卻認為舊屋力帶來另一種價值觀及生活型態,他也期待舊屋力能讓更多人們跟著老屋一起生活,感受「舊」的精神與價值,也開創另一種過日子的選項。
文章節錄自《第二座森林——舊屋力十週年專刊》
成為平凡嘉義 LINE 好友,隨時獲得更多資訊!
平凡嘉義 Instagram:@extraordinarychiayi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