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和平」是現代文明拼圖中不可或缺的——兩岸領導人的榮耀是「兩岸和平」

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更新於 2022年08月04日03:49 • 發布於 2022年08月03日06:12 • 高希均

(本文於2022年6月9日首次刊登)

社會進步帶來財富;比財富更重要的是「幸福」;幸福的前提是必先要擁有「和平」;「和平」必須要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來倡導維護。

國人幸福的前提是必先要擁有「和平」。圖片來自unsplash
國人幸福的前提是必先要擁有「和平」。圖片來自unsplash

(一)不能先修「飢餓」這門課

曾經讀過這樣淒涼的觀察:「要做偉大的宗教家與文學家,必先修一門飢餓的課」。不,不能這樣殘酷地要求;我們讀經濟的要說:消滅飢餓、消滅貧窮、消滅落後,是人類走向進步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門檻。

50餘年前大學畢業,1959年幸運地去美國大學研讀一門新的學科——「經濟發展」。

當時台灣的每人所得不到100美元,大學畢業生的月薪是台幣800元(20美元),美國大學每個月的助教獎學金約為200美元,台灣工作月薪的十倍;這就是美國社會留住這麼多國外人才的幸運。

(二)「經濟」的關鍵角色

半世紀以來,在美國經歷了40年勤奮的教研生涯,得以參訪西歐、北歐、東歐、俄國及東亞的社會經濟制度,又再回到台灣近20年,提倡進步觀念。總結這一生的體認,要綜合地指出經濟、教育與和平的關鍵角色:

(1)一個社會經濟落後,多數人的生活不可能小康。

(2)一個社會經濟成果屬於少數人,社會不可能安定。

(3)一個社會人民的各種活動受到政府多方面多層次控制,競爭力不可能高。

(4)一個社會只注重經濟成長,國際上得不到尊敬。

更進一步說:

(5)一個和諧社會是貧富不懸殊的、多元的、公義的。

(6)一個進步社會的媒體是公正的、政府與國會是有效率的、人民是肯付稅的。

(7)一個快樂社會是人民生活、社會福利、文化水平、永續發展是齊頭並進的。

(8)大陸和台灣的歷史教訓是:沒有「戰亂」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根本。

綜合「醫」食住行育樂「和」,就變成了現代文明社會的理想拼圖。

(三)「教育」的關鍵角色

(1)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落後,而社會進步的。

(2)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支出過多,而財政破產的。

(3)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屬於少數人,而社會安定的。

(4)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因為教育制度受到政府嚴格管制,而能有創造力的。

(5)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個人如果不受教育,能活得幸福的。

(6)世界上貧窮的社會,必須得到幫助來克服「教育窮」「孩子苦」「工作缺」的宿命。

(7)世界上沒有一項支出,比投資教育更迫切;世界上沒有一項工程,比教育所產生的長期影響更深遠。

(8)世界上孩子的微笑,是天使的微笑;世界上孩子的傷痛,是你我的傷痛。

一旦經濟成長,教育普及受到重視,就容易產生「以人為本」的信念。當以「人」為核心時,就能發揮人性尊嚴,共同追求這些基本信念,如:公平與法治;教育機會的普及;財富的合理分配;文史哲、藝術、音樂、外語等的提倡。因此年輕一代,容易擁有人文素養美國評論家常自責地說:「我們的科技可以摧毀幾千里以外的敵人,但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能教好身邊的下一代。」

(四)兩岸領導人共獲諾貝爾和平獎

自己做為一個知識工作者,透過我們出版的雜誌及書籍,現實面的提倡是:

(1)人人受教育,就有生存的本領。

(2)人人有工作,就有活的尊嚴。

(3)人人有付稅的能力,就會產生文明。

(4)人人盡公民的責任,就會永續發展。

「文明社會」是成功地構建了高度文化水準及科技發展,同時擁有多元創新的機制,相互包容尊重的生活方式,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

大多數中國人、台灣人、華人的期盼:和平台灣
大多數中國人、台灣人、華人的期盼:和平台灣

沒有「和平」,就沒有「永續發展」,更不可能有此刻國際上提倡的ESG。因此我要持續地大聲疾呼:

・沒有戰爭的恐懼,是幸福。

・把軍備費用移做和平用途,是幸福。

・把第一流的腦袋不造武器,推展文明,是幸福。

・一心一意構建和平與文明的社會,是幸福。

面對近月俄烏戰爭帶來的慘重傷亡及500萬難民潮,使我更堅信多年來的提倡不能鬆懈:

・化敵為友,全民無憂。

・兩岸交流,天長地久。

・兩岸一家親,兩岸一起興。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

近年已先後寫了三本書:《開放台灣》(2015),《文明台灣》(2019),《進步台灣》(2021),此刻正在思考「和平台灣」,在問自己:能寫得出來嗎?我需要全民及兩岸領導人的幫忙。

我祈禱:兩岸領導人盡快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你們最大的榮耀不是贏得戰爭,而是贏得和平。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