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那些讓你反應激烈的糾結 正是你需要悉心照顧的創傷

信傳媒

更新於 2024年10月25日10:24 • 發布於 2024年10月27日04:02 • 信傳媒編輯部
對外界反應過度是內在創傷的一大指標,有時,反應過度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你覺得有非常熟悉的東西慢慢浮現。(圖片來源/Omar Tapia@pexels)
對外界反應過度是內在創傷的一大指標,有時,反應過度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你覺得有非常熟悉的東西慢慢浮現。(圖片來源/Omar Tapia@pexels)

你在原生家庭中最想要卻沒得到的事,很可能就是你當時真正需要滿足的渴望。也許,你希望即使自己沒有考到好成績,仍然想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也許你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想要有歸屬感、想要獲得接納、想要有人愛你;也許你希望受到成年人的重視;也許你想要相信成年人不會對你說謊、不會有所隱瞞;也許你的家常常讓你覺得很害怕,只希望有人保護你。

當這些渴望沒有獲得滿足,創傷就出現了。這並不是要鼓勵你去找戰犯。你的父母可能關愛著你,卻缺乏適當方法或工具來滿足你的情感需求。

創傷不會自己消失

我們之所以掩蓋創傷,是因為自己難以面對。創傷勾起情緒、讓人刺痛,又聚焦在過往那些傷心事。與其刻意去揭開創傷,得過且過還比較輕鬆。

但放下過去並不管用,想知道原因嗎?因為創傷不會自己消失,不會因為你轉頭就愈來愈小,不會因為你無視就自動修復,不會因為你逃避就慢慢癒合。

創傷之所以如影隨形,是因為需要你去療癒。

說不定,你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愈來愈像父母,像是批評伴侶的方式,差不多就是你母親批評你父親的方式,或你對伴侶發飆的樣子,也類似父母對彼此發飆的模式。也可能反過來,你深怕走上父母的老路,於是竭盡全力不要像他們。在部分情況中,這是十分健康的衝動,但你的決定依然是由恐懼所主導,像是不惜代價要避免衝突,可能維持了表面的和平,卻讓你把沮喪或憂慮往心裡吞。

對外界反應過度是內在創傷的一大指標

以上聽起來是否很熟悉?你可能在身邊朋友、同事、現任或前任伴侶身上看過這些行為(別擔心,這裡舉手的不只你一個人)。無論對此是否有知有覺,這些行為都在在反映了原生創傷需要你的關注。

對外界反應過度是內在創傷的一大指標。當你對於某件事有很強烈的反應,就要有所警惕了;你的內在清楚發生了什麼事,而反應過度正是讓你知道自己不喜歡這件事、你其實不舒服或受到威脅,或你正處於險境之中。

有時,反應過度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你覺得有非常熟悉的東西慢慢浮現。你跟伴侶傾訴自己的脆弱時,他卻只顧著滑手機,你便氣沖沖地離開現場。他的分心讓你想起了父母,因為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並沒有重視你。朋友連續三次爽約,你狠狠地罵他一頓,因為他的漫不經心讓你想起父母,只會開一堆空頭支票。

原生創傷需要你去療癒

我們都曾有過這類經驗。我在IG上問大家,哪些事會踩到他們的地雷,結果收到數百個答案,包括被批評、被忽視、被指責、逃避責任、被說太敏感、說話到一半被打斷、感覺沒有被聽見、被拒絕等。我們為何會反應過度?強烈的反應就像插在沙上的一面旗,如果你往下挖一點,就會發現需要照料的原生創傷。

你也許一次又一次地選擇相同類型的伴侶:老是劈腿或神秘兮兮的伴侶、情感抽離或不願承諾的伴侶等。你也可能答應自己不要再玩一夜情了,因為一夜情的隔天都覺得十分空虛……但無論你承諾了自己多少次,到頭來還是重蹈覆轍。你可能一再花光銀行存款,只為了打腫臉充胖子,結果發現自己煩惱起月底繳不出房租。

這些都是失調的慣性,從拖延成性、約會耍心機、說謊、替有害行為找藉口、陷入無用的爭論、進行負面的自我對話、付出大於接受(非互惠關係)。這些慣性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都反映了未能正視的創傷。

如果你在自己身上看見這些徵兆,我幾乎可以保證,絕對有更多往事待你去挖掘。

<span style=
內容來源:《療癒原生家庭創傷:那些過去不是你的錯,4步驟清理原生家庭的影響,實質改善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