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好奇接吻是怎麼演變而來的?根據華威大學最新研究,人類接吻可能起源於祖先類人猿的理毛行為。這篇發表於《演化人類學》的研究提出了「理毛最後之吻(groomer's final kiss hypothesis)」假說,認為接吻行為源自於祖先類人猿理毛過程中用嘴唇移除寄生蟲的動作。
接吻,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與演化背景。在古羅馬,不同種類的吻有著不同的名稱與意義:頰吻稱為「osculum」,表示友誼;唇吻叫 「basium」,不帶情慾;而充滿情感的吻則稱為 「savium」。接吻的習俗因文化而異,例如在歐洲,有些地方的人會行兩次或三次頰吻作為問候,而在阿曼,握手之後的紳士們甚至會互吻鼻子。
接吻是人類表達親密、建立社交聯繫的重要方式,但其演化起源卻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接吻起源於哺育行為,例如哺乳或是早期人類用咀嚼過的食物餵養嬰兒;也有理論認為,接吻是一種檢測基因健康的方式,通過嗅覺或味覺來判斷對方的健康狀況。然而,在自然界中,只有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被觀察到有類似接吻的行為。
研究主導者華威大學心理學系的 Adriano R. Lameira 指出,理毛行為在類人猿中是建立和維持社交關係的主要手段。祖先類人猿通過理毛來清除寄生蟲和增進彼此的聯繫,這是一種深植於群體文化中的行為。隨著人類進化,身體毛髮逐漸減少,理毛的需求逐漸消失,但社交連結的需求依然存在。最終,理毛行為的最後一步——用嘴唇輕輕吸吮以移除毛髮中的雜質——在演化過程中轉變為現代人類的接吻行為,這便是「理毛最後之吻(groomer's final kiss hypothesis)」假說的核心。
源自於清除寄生蟲 但仍存在文化差異
這一假說也能解釋為何接吻行為在人類中具有多重意義:不僅僅是浪漫或情感的象徵,更是社交聯繫和親密關係的具象表達。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的接吻行為有著獨特的演化背景。例如,卷尾猴在表達社交連結時,會將手指插入同伴的眼睛或鼻孔,這對我們而言顯得十分怪異,但對牠們來說卻是表達親密的方式。
未來的研究可以深入觀察不同類人猿的理毛行為,特別是毛髮厚度對理毛模式的影響,以更好地驗證「理毛最後之吻」假說。值得注意的是,接吻並非所有文化中的共同行為。例如,一項2015年發表於《美國人類學家》期刊的研究顯示,在168個文化中,只有46%的人群會進行浪漫接吻。許多原住民狩獵採集文化中根本沒有接吻這一行為,甚至有些族群對此感到厭惡。因此,西方對接吻的普遍認知其實是一種文化偏見,對許多人來說,接吻就像把手指插入他人鼻孔一樣怪異。
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行為背後的深遠演化根源,讓我們對這看似普通的親密行為有了更深的理解。接吻不僅僅是一個動作,它承載著人類從祖先到現代社會的文化傳承與情感紐帶,成為人類複雜社會關係的一部分。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iStock (CC BY 4.0)
參考論文: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human kissing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延伸閱讀:
1、不只是呼吸與裝飾用途,巨鼻猴的大鼻子「比你想得更有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