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不能讓蓮子產業消失!蓮農楊家銘自行育種,大碗公與大粒圓豐產大顆,力抗極端氣候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4年07月23日18:58 • 發布於 2024年07月23日05:01 • 上下游News&Market
不能讓蓮子產業消失!蓮農楊家銘自行育種,大碗公與大粒圓豐產大顆,力抗極端氣候

楊家銘剛務農的時候,是一個「三無農民」,無農田可繼承、無經驗、無長輩可請教,唯一有的,是想從農的強烈興趣。初始,別人種什麼他就種什麼,市場競爭激烈,某日他頓悟,要種別人少有的、但又是消費者熟悉、有需求的作物,故鄉白河的蓮子產業,就是最適合他的出路。

專心種蓮後,楊家銘眼前的風景變得清晰,他發現目前蓮子品種不敵氣候變遷,是產業危機。前往日本、中國考察後,眼見中國投入大量資源研究育種,回台便展開育種,終於培育出大粒高產的「大粒圓」、蓮子數量多的「大碗公」。未來,他想育成「蓮子、蓮藕、蓮花」通用的品種,讓產業更有競爭力,讓白河蓮鄉再次充滿活力。

青農楊家銘返鄉從零開始務農,最後專注於蓮。(攝影/林怡均)
青農楊家銘返鄉從零開始務農,最後專注於蓮。(攝影/林怡均)

從零開始務農,租地、買苗、運銷都霧煞煞

楊家銘從小就對農業很有興趣,在學校種花、種菜,回家則養雞、養鴨、養魚,母親形容:「小時候在家都不講話,但去菜市場一直跟菜販聊天」。一心想從農的他,碩士班選讀水產科系,後發現養魚入行的資金門檻極高,萬一遭遇天災可能賠上身家,於是放棄水產,但沒有澆熄他對農業的熱情。

2011 年楊家銘返鄉,先到蘭園工作,累積溫室務農經驗,並尋找農地承租。楊家銘細數,爺爺和父親均非農民,他完全不得其門而入,「租地、代耕要找誰?育苗場在哪?怎麼加入產銷班?都不知道」。好不容易才透過親友租到田,正式拿到務農門票。

有了地之後該種什麼?楊家銘先種甜菜根,但對銷售毫無頭緒,當時全台流行種小番茄,楊家銘也跟進,卻發現人力遠遠不足,後續也嘗試南瓜、越瓜等作物,還嘗試網路行銷,然而,全台都有農民用網路自產自銷,相似的作物難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白河=蓮鄉,無毒藕粉打開市場

直到某一次銷售過程中,客人聽到楊家銘來自台南白河,開口第一句便問「有蓮子、蓮藕、藕粉嗎?」他才恍然大悟:「白河就是最好的招牌」,不必特別介紹就能吸引客人,且國產蓮的競爭較少,評估之後,楊家銘決定專心種蓮。

不過,奶奶卻第一個表態反對,「因為親戚有種,怕搶客人」。但楊家銘說服奶奶,他打算採取「無毒栽培」,將品質、價格拉高,與慣行蓮的市場作出區隔,自然也不會跟親戚搶客人。

沒有任何經驗的他,勤跑不同產區,向蓮農前輩拜師,但各地蓮農種植多憑經驗、氣候調整,「每個人、每一年的作法都不一樣」。他越問越覺疑惑,隨著實務經驗累積,楊家銘的技術才慢慢進步。 2013 年國內發生毒澱粉事件,「我的蓮藕粉突然很搶手、熱銷」,才終於打開通路。

蓮藕受國人喜愛,白河蓮鄉印象更是遠近馳名。(攝影/林怡均)
蓮藕受國人喜愛,白河蓮鄉印象更是遠近馳名。(攝影/林怡均)

極端氣候衝擊,蓮花不開、病蟲害增加、欠水

農業部統計,2023 年全台蓮的種植面積為 925.84 公頃,台南市以 463 公頃居冠,台南白河是全台最知名的蓮產區,嘉義民雄、桃園觀音栽種面積也有上百公頃,各產區的「蓮情」不同。白河多產蓮子及藕粉,至於入菜用的菜蓮,則多產於桃園及嘉義。

目前蓮產業的各環節都面臨嚴苛挑戰。楊家銘分析,蓮農多種植舊品種,或是從中國引進品種,「但這些品種現在已經不適合」。農民種下蓮後,4 月至 8 月期間,蓮會陸續開花,便有蓮子可以收成。過往蓮每年可開兩到三次花,隨著極端氣候連年高溫,蓮的花期被打亂,只剩一至兩次花,「今年白河慘兮兮」,多數蓮田只剩一期花。

蓮花開花後,隨著授粉完成會慢慢凋謝,之後長出蓮子。(攝影/林怡均)
蓮花開花後,隨著授粉完成會慢慢凋謝,之後長出蓮子。(攝影/林怡均)

極端氣候也讓栽培變得更困難,楊家銘觀察到,蓮田裡出現不少以往沒遇過的病蟲害,尤其是菌害,但過往蓮田菌害並不普遍,因此沒有可以合法使用的殺菌劑,目前也沒有防治對策的相關研究,讓農民非常困擾。

而白河地區還面臨供灌困境,雲嘉南一期結束至二期作前,約有一個月沒有灌溉水源,但此時正是蓮生長的關鍵時間,田間若無井水,蓮農便只能看天吃飯。

以今年為例,下雨不集中、烈日造成蓮花日燒乾枯,明明是天災造成農損,卻因非供灌時間,無法申請天然災害救助,數十年來無人協調用水,導致蓮農收益受損、甚至賠本,也讓白河蓮田不斷減少、外移到其他縣市栽培。

缺工使成本增加,蓮鄉缺乏系統性行銷

除栽種問題,蓮的加工、行銷同樣遭遇瓶頸。以蓮子為例,楊家銘解釋,蓮蓬採下後,要先取出蓮子,接著剝殼、脱膜、去芯,才能得到白淨淨、彈珠大小的新鮮蓮子,「 1 小時只能剝 1 斤」,蓮蓬有專門剝工,蓮子則通常會分發到農村各個家戶代工。

然而,農村人口老化、大量外移,現在產地缺工嚴重,特別是剝工。蓮子採後成本節節攀升,採工每日工資 2000 元、蓮蓬取籽工資每斤 6 至 8 元、剝蓮子工資每斤 150 元,「今年剝工已有人開價160、170元」,每台斤蓮子成本非常驚人。

此外,白河雖是知名蓮鄉,但許多來客卻不知「何去何從」。蓮合國白河休閒園區經營人莊珮玫直言,遊客最常問的是「何時、哪裡有花」,即便賞完花,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吃飯、嬉遊。尤其Covid-19 後,國內旅遊減少,缺乏系統性觀光規劃、行銷的白河變得冷清,「生意差很多!」

蓮子如何從田間到餐桌?

1

蓮花授粉凋謝會結成蓮子,原本直立的蓮蓬會因重量增加而慢慢垂下,浴室裡的「蓮蓬頭」便是由此得名。

2

蓮花凋謝約 21 至 27 天,蓮蓬中的蓮子會慢慢成熟,顏色也漸漸變深、由綠轉褐,此時便可採收,並依蓮子成熟狀態分類,接著由蓮蓬工以刀、湯匙等取出蓮子。

3

帶殼的蓮子過篩後,接著以小袋子進行分裝,送至不同家戶剝蓮子。其中外殼顏色較深、成熟度較高的蓮子,因剝除難度較高,所以會獨立分裝。

4

剝除蓮子第一道手續為「去殼」,剝工以針或劃痕器,刮開外殼並脫除。

5

剝除蓮子第二道手續為「脱膜」,去殼後的蓮子有一層薄膜,此時用工具輕輕地劃痕,並用手脫除薄膜。

6

剝除蓮子第三道手續為「通心」,白淨淨的蓮子中有一根翠綠、帶有苦味的蓮芯,剝工會從蓮子底部插入工具,將蓮芯慢慢向上頂、直到頂出蓮子為止。

7

以往帶有苦味的蓮芯會成為廢棄物,但近年來,因蓮芯有保健功效,所以蓮農會蒐集起來,整理成新產品。

出國考察找靈感,中國蓮產業、研究讓人震撼

產業面臨的種種難題,也令楊家銘尋找改變的可能。他與妻子先後到日本、中國考察。他分析,日本的蓮產業相當精緻,蓮農會嚴謹管理、加工,提升品質,產出的蓮藕都如精品般完美,但相對付出時間多,「台灣很難複製」。

因為日本蓮農的田多是自有、較無地租成本壓力,而台灣有一定比例為租地種植,每年要負擔固定田租成本。

中國的蓮產業規模為全球之首,楊家銘考察發現,中國的蓮田動輒數十、上百甲,管理方式和台灣完全不同,且農村建設不足,中國蓮農雖有最先進的船式挖藕機械,但和台灣一樣多是手工剝蓮,近期已有人開發出剝蓮子設備。

因距離都市遙遠、運輸時間長,保鮮不易,所以中國收成的新鮮蓮子、蓮藕多加工製成乾燥蓮子、藕粉,許多乾燥蓮子會出口到台灣,上架到超市,或進入雜貨店、中藥行。

此外,楊家銘也參訪中國的水生植物研究所,他表示,中國的研究員已將所有蓮的基因解析完畢,並用分子標誌輔助選種,針對不同需求,例如:耐旱、花期長、支鏈澱粉含量更高等性狀進行組合、實際種到水池中觀察生長。

楊家銘在中國目睹 3000 多個正在雜交的蓮池,池內有籽蓮、藕蓮、觀賞蓮等不同用途品種,他因此大受震撼。

中國蓮產業規模龐大,台灣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蓮子。(攝影/林怡均)
中國蓮產業規模龐大,台灣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蓮子。(攝影/林怡均)

與農改場合作育種,盼重振蓮鄉

回台後,楊家銘決定嘗試自行育種,他直言,台灣作物種類繁多,研究單位的人力、時間、空間有限,「與其乾等,不如自己來」。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胡唯昭說明,台灣的蓮品種來自中國,籽蓮傳統品種有大賀蓮、建蓮及俗稱的圓粒仔、長粒仔等。但許多早期引進的品種經農民多年選拔或有混雜情形,已不可考,目前國內流行的品種為「湘蓮」,因蓮子產量高、香氣足,且製作蓮藕粉也有一定品質,可「一蓮兩吃」。

楊家銘與台南區農改場合作,他大量搜集蓮的種原,並撥出一部分田地作試驗。試驗區裡有大小不一的水盆,分別進行雜交、各個品種的肥料試驗,楊家銘負責管理試驗田,蒐集到的種種數據則交由台南區農改場分析。

從零開始育種費時費力,為此,楊家銘經常和母親起爭執,母親認為「育種根本不賺錢,讓別人做就好」,但楊家銘表示,「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就沒有人會行動,產業只會原地踏步」。

為了提振產業,楊家銘與台南區農改場合作,進行蓮的育種。(攝影/林怡均)
為了提振產業,楊家銘與台南區農改場合作,進行蓮的育種。(攝影/林怡均)

育成「大碗公」、「大粒圓」,要以育種重振產業活力

歷經數年努力,楊家銘先後育成「大碗公」、「大粒圓」等品種。他解釋,大碗公的特色是蓮子多,蓮蓬可結出 30 粒以上的蓮子;大粒圓結出蓮子數量較少,約 20 粒,但每粒蓮子較大。

若與現在主流湘蓮比較,湘蓮的蓮子要 350 粒才足一斤,但大粒圓平均 280 粒便可達一斤。大粒圓已試種 2 年,每分地平均產量比湘蓮高出 300 台斤,攤提下來,每台斤蓮子的生產、採後處理成本更低。

蓮品種「大粒圓」,每蓬約生 20 顆蓮子(攝影/林怡均)
蓮品種「大粒圓」,每蓬約生 20 顆蓮子(攝影/林怡均)
左為大粒圓、右為傳統長粒仔蓮子。(攝影/林怡均)
左為大粒圓、右為傳統長粒仔蓮子。(攝影/林怡均)

儘管育成品種,但楊家銘坦言,目前品種都還不夠完美。以大粒圓為例,雖然蓮子粒大,但地下部的蓮藕很小,因此他仍然在持續改良,甚至也使用觀賞蓮作為材料,最終目標是育成「能產蓮子、蓮藕,花期長」的品種,讓蓮農、白河鄉親能同時賺蓮子、蓮藕、蓮花觀光的錢,重振故鄉的活力。

楊家銘正努力育出可以觀賞又能夠採收蓮子的品種。(攝影/林怡均)
楊家銘正努力育出可以觀賞又能夠採收蓮子的品種。(攝影/林怡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