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觀點投書:加分制度背後的歧視─校園言論揭露原住民學生困境

風傳媒

更新於 2023年06月30日21:30 • 發布於 2023年06月30日21:30 • 宋濤
為了重視校園內的原住民歧視言行,臺大的「原住民學生反歧視小組」(以下稱反歧視小組)舉辦了為期一週的歧視歸零膏系列短講。(示意圖/取自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為了重視校園內的原住民歧視言行,臺大的「原住民學生反歧視小組」(以下稱反歧視小組)舉辦了為期一週的歧視歸零膏系列短講。(示意圖/取自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在今年四月五月期間,國立臺灣大學發生了一系列令人無奈的歧視問題,揭示了校園中存在的歧視教育現況。從臺大學生會言論自由月的「火冒4.05丈」加分爭議,到經濟系系學會候選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政見,都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了重視校園內的原住民歧視言行,臺大的「原住民學生反歧視小組」(以下稱反歧視小組)舉辦了為期一週的歧視歸零膏系列短講。許多學生和導師參與了這個活動,呼籲校方重視反歧視小組的訴求。他們要求解釋加分制度和額外名額對原住民學生的影響,並將其置於歷史脈絡中,以實現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和轉型正義的目標。

在經過反歧視小組的積極倡議後,於5月26日在臺大行政大樓前向媒體陳情,並提交了反歧視意見書和連署書。然而,當時沒有立即獲得校長的回應,而是由學務長代表校方接收了陳情書,並承諾將根據學生的訴求立即召開會議作出回應。校方最終在6月3日的校務會議上通過了兩項提案。

第一項提案是「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專案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並包括教師代表和原住民教職員作為小組成員。學生代表包括學生會會長、研協會會長和臺大原住民學生等,共同討論相關單位的運作辦法,該小組預計於今年8月1日的「台灣原住民族日」公告其進度和工作報告。另外,第二項提案是關於「加分制度澄清聲明案」,學務處與「臺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合作,發布聲明針對〈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解釋加分制度的歷史背景和入學管道,以消除加分制度對原住民學生的貶低和污名。接下來對於學校的回應與實際作為值得大家持續關注與共同監督。

校園交流版上劃分「都市原住民」與「偏鄉原住民」之微歧視言論

作為一位就讀於臺灣大學的原住民學生,我深深體會到在求學過程中所面臨的歧視性言論對我們原住民學生造成的長期心靈創傷。在「火冒4.05丈」議題爆發之前,我們在校園中經常遭遇所謂的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這指的是一種不易察覺的歧視形式,以隱晦的方式存在。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短暫人際互動中以貶低和詆毀的言行向特定身份表現出來,不論這種言行是有意、無意還是無知所為,都會讓受到訊息的人感到受傷或不舒服。

在學校的Facebook匿名交流版和Dcard校園版上,我們經常看到學生發表類似的言論,例如:「台大不是很聰明,就是原住民」、「一分耕耘,1.35收穫」、「援助民,所以要加分啊!」「台大原住民是不是每科要乘以1.35」。這些言論可以被視為針對集體原住民學生的歧視言論。此外,還存在一種特別針對原住民的歧視言論,將他們分類為「都市」或「偏鄉」成長背景,例如:「又不會講族語哪像是原住民」、「臉又不黑又不深邃哪像原住民」、「有些原住民明明很有錢,還可以補習,為何還能加分?」、「又不會唱歌跳舞,哪像原住民」等。

筆者還觀察到論壇中有一種現象,時常會看到一些學生自認為對升學優待有深入的了解,但最終發現他們時常從「資源分配不均」的角度去詮釋,並再次指責都市原住民學生擁有較偏鄉學生更多的資源,進而主張政策應該篩選對象。綜上所述,這些言論揭示了被忽視或合理化的歧視現象。然而,我們往往忽視這種狀態,或刻意回避它,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制度所塑造的群體價值觀使得個人難以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和觀點受到主流群體價值觀的影響。

加分政策歧視背後忽視「歷史創傷」對原住民族的影響

對於都市原住民青年而言,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成長經驗,經常面臨他人對於他們在都市生活、經濟狀況不夠貧窮或不會說族語的質疑,似乎只有生活在非都市、貧困或能說族語的人才被視為真正的原住民。筆者認同反歧視小組所提出的觀點,指出原住民族的困境不能僅從「多元文化」的觀念來解釋,而是歷史上受到「殖民壓迫」的結果,這才是造成原住民族與主流社會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主流社會對歷史的有限背景使他們難以理解為什麼當代原住民青年可能對自己的母語和文化不夠熟悉。然而,常見的做法是根據語言能力評估原住民身份,導致那些不熟悉語言和文化的人被視為「不是真正的原住民」,進而剝奪了他們作為原住民的身份所應享有的社會福利資源的合法性。

主流社會對於殖民歷史的陌生使得他們質疑都市原住民青年是否有資格成為原住民,以及是否應享有福利和服務。這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正義的理解僅限於「資源分配」的邏輯,並假設都市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沒有差異。因此,一些人認為都市原住民不應該享有教育優惠或經濟援助。然而,社會正義不僅僅涉及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面向深入思考,如殖民創傷對不同世代原住民社群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變遷的影響。這包括考慮族人遷移、都會區生活方式的發展等因素。因此,在處理當代社會福利資源時,我們應該採取具有歷史正義框架的方法,以避免因社會資源分配引起的誤解和歧視再次發生。(推薦閱讀:「火冒4.05丈布條」歧視原住民爭議惹議…台大要查了!今宣布成立專案小組、於「原住民族日」報告進度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