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豐濱鄉的台11線上,有一間光織屋工作室,纖維藝術家陳淑燕雖然不是原住民,卻在當地推廣18年的原住民文化,她從頭開始認識植物,尋找織品源頭,對構樹情有獨鍾,從敲打樹皮的過程中沉靜心靈與自己對話,創作理念也從中慢慢萌芽,透過創意發想,讓古老的傳統藝術,露出嶄新的面貌,更帶動其他藝術家共同耕耘。
纖維藝術家 陳淑燕:「我來到這邊尤其是來東海岸,是從都市來到這個,最安靜跟邊陲的地方,就是想要尋找自己,最滿足最自在的時刻。」
從樹皮取材到做成一塊布,需要耗費半天時間。
纖維藝術家 陳淑燕:「深綠跟淺綠然後再白綠 白色,所以它其實樹皮有好多層。」
洗去樹脂,避免氧化變色,讓樹皮保持潔白。不需要取絲織布,只要敲打纖維,就能延展塑形。
纖維藝術家 陳淑燕:「原來構樹這個材料,是做紙很好的材料之外,它以前曾經是,我們台灣跟整個南太平洋地方,原住民做成衣服的布料。」
2005年纖維藝術家陳淑燕,來到花蓮豐濱鄉,她遵循傳統手法加上個人創意,推廣當地文化。
纖維藝術家 陳淑燕:「這個裡面是空的,外層的表皮它其實不太有纖維,所以以前那個真正在做樹皮布的,是把表皮都去掉的,像這些留著表皮,是因為我們在做創作,有時候會覺得它很有趣,它滿漂亮的所以把它保留下來。」
工作室另一位夥伴,是噶瑪蘭族的杜瓦克都耀,他看見陳淑燕在部落耕耘,自己也在2008年,投入竹藤編工藝。
竹籐編工藝家 杜瓦克 都耀:「魚筌就是以前捕魚的,就像三角錐這樣錐狀,從1米高,2米高,3米高,5米高都有,就是一根竹子一體成形。」
跳脫古老思維,魚筌不再只是錐狀,而是增添弧度更顯柔美優雅,成為生活的藝術品。
竹籐編工藝家 杜瓦克 都耀:「傳統思想裡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老人家沒有教我們這樣子做,但是我後來就試試看,讓它可以旋轉啊,或是說讓它變成像一朵花,或是像一個裙襬。」
兩位藝術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跟部落對話,延續傳統工藝,讓更多人認識腳底留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