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投資可以有熱情,但請別相信人性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10月31日10:47 • 發布於 2023年10月20日07:46 • 換日線編輯部
投資可以有熱情,但請別相信人性
投資可以有熱情,但請別相信人性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曾是多家共同基金的明星級操盤手,個人投資經歷至今更已近 30 年。談起理財心法,他卻自嘲多年前自己也是「少年股神」,如今卻還在金融業打滾,可見自己「不夠厲害」。但其實這 30 年來,張繼文切身見證投資市場多次興衰、熱門標的潮起潮落,早已養成「見樹見林」的投資哲學。

回顧 30 年投資路,張繼文最想給《換日線》讀者的建議有哪些?以下是他的第一人稱分享:

「年輕敢衝」是常態,但請千萬別 All In

以我的個人經驗,其實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大家會投資,按照財富管理業界的定義,往往只有一種類型,就是所謂「最敢衝」的積極型。

比如我去很多學校演講分享時,開場時會先問:「你覺得自己是積極型還是保守型投資人?」多數同學會說自己屬於「保守型」;但當我接著問:「那你期望的一年報酬率是多少?」時,大多數人都會說 20% - 30%。最後我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可以忍受多少虧損?」時,絕大多數人會回答 5% - 10%。

先不說 20-30% 的期望年報率絕對跟「保守」沒有任何關係,「20% 以上報酬率、曝險卻不到 10%」的投資,在這個世界上也從來不存在(笑)。但這個故事卻反映出多數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年輕時在內,對「投資」的(過度)樂觀心態。

其實年輕時,因為未來收入還有很大的潛在增長空間,「敢衝」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請務必認知「風險永遠與預期報酬對等」,切忌過度樂觀、更絕對不要融資(借錢投資)。現在網路上經常看到很多人會說我的身家「全下」(All In)了某檔股票時,我都不禁替他們捏把冷汗。

少年股神黃粱夢,讓我切身明白「貪婪與恐懼」間的真理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其實也當過「少年股神」,對此非常有感觸。我自己開始投資的年代,大概 1995、1996 年前後,至今已經近 30 年了。當時搭上新興的 dot com 風潮,我的投資全都倍數翻漲,總資產更整整成長了十倍以上。那時我以為照這樣下去,自己 30 歲就能「財自早退」了,於是把所有資金都投入股市,結果當然是遇到了 2000 年的全球網路股泡沫,導致自己七老八十了還在業界(笑)。

不過這個從「少年股神」到一切歸零重來的經驗,也讓我在投資業有了別人未必會有的切身心得,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這句話確實是真理,但怎麼解讀、怎麼應用,就看個人經驗與修為了。

所以我想,開始投資的第一步,是先找到自己的「參照基準點」(Benchmark),然後認知到「風險永遠與期望報酬對等」,再決定投資標的。例如若投資股市,不論是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或直接投資臺股,你的比較基準就是該市場的大盤指數;如果不確定自己要不要「投資股市」,那就把固定獲利型商品(比如外幣定存或債券基金)當作你的 Benchmark,看自己是否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獲得更好的潛在報酬率。

有了 Benchmark 並用客觀數據檢證,才有比較的基礎,面對一時間的暴漲暴跌,也不會因此進退失據。

別當「擦鞋童」,取得對資訊的主動權

這 30 年來我的第二個心得,是所謂「擦鞋童理論」也是真理。擦鞋童理論是 1920 年代美國就有的說法,意思是當路上的擦鞋童都在說股市好的時候,大跌恐怕不遠矣。

百年前的美國和當今臺灣,投資市場的從眾心理與影響是一樣的,但投資資訊的取得容易度、擴散率卻是等比級數的增長。也因此我們格外需要善用資訊大爆炸時代的「好處」,而將風險盡可能降到最低。舉例來說,30 年前我剛投資時,要看到上次公司財報、重大資訊等並不容易,現在卻只要動動手指搜尋、幾秒鐘就能有完整甚至歷年結果。因此,每天或每週固定花一點時間,研究自己投資的對象並建立自己的觀念,是遠比以往容易的事情。

但反過來說,資訊爆炸下要避免的惡果,就是被動地吸收似是而非的資訊、並且據此做出投資決策。經驗證明,跟著沒有基本面支撐的熱門題材上沖下洗,來去只會是一場空。因此我的建議是,這個時代投資管道、標的千百種,但選擇原則是有辦法自己分析供需原理、或其獲利基本面,才會是適合你的選擇。

「不要相信人性」,但保持對投資的參與和熱情

最後,我想談談「投資紀律」的重要性。換句話說,就是別太相信自己的「人性」,能夠冷靜面對市場上每一次的大起大落。

怎麼說呢?例如大家都知道不該「追高殺低」,但坦白講即使我有 30 年的專業投資經驗與訓練,面對市場大幅震盪時還是會忍不住「手癢」或「恐慌」,何況沒有經驗的一般人?所以,請善用理財手段或工具,盡可能讓自己始終維持一定的資產比例在投資市場內,不會因震盪而「全買」或「全賣」。

我的建議是,固定拿生活中一定比例的閒錢,強迫自己儲蓄和累積資本的同時,也期望較銀行定存好的報酬。年輕時如果薪水不高,這個比例可能是 10% 就好,總額再少也沒關係,重點是著眼「複利」的概念,加上投資習慣的養成。

歷久不衰的「股神」巴菲特為何如此成功?我想有兩個主因:第一是他「天生口袋就很深」,這點若沒富爸爸、我們很難企及。但第二件事情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投資年資很長,觀念邏輯也很清晰一貫,不會動輒追高殺低。巴菲特 6 歲開始學投資、至今已經在市場 70 年以上了,這麼多年平均就算只有 6% 的年報酬率,單是複利也極其驚人。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投資心態,第一是在自己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持續在市場裡面參與和學習,賺錢時不要得意忘形、賠錢時也不要因失意而遠離一切投資。這些經驗無論正負面,終究會成為屬於自己的養分、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其次,保持正確的觀念:投資是長期的,不要想一步登天。畢竟多數人之所以開始投資,無非是為了替越來越不確定的未來尋求更多安全感,如果本末倒置反讓自己因市場動盪惶恐度日,那就失去投理財資的意義了。

*本文節選自換日線 2023 秋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沒有財富,哪來自由?專屬青年世代的理財專刊》。

【延伸閱讀】

●說了那麼多,年輕人該如何替自己加薪?
●讓 AI 幫你「發大財」?──智能投資,真的有那麼神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