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承載地方記憶,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因此在都市開發擴張過程中,更應保護及活化利用許多具特殊歷史意義的老屋,讓珍貴的地方歷史紋理得以保存下來。
文字/游如伶
攝影/張育瑋
在彰化,南郭國小師生發起守護文化資產行動,將日治時代所建的「南郭宿舍群」轉變成教育及展覽空間;位於南郭路上的台鐵舊宿舍群,則在「1/2 Room Daily Goods & ART」創辦人胡魏茹的改造與經營下,逐步形成融合藝文和住家的慢活聚落;小鎮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許書基更以都市計畫角度再造鹿港,藉由老屋整修留存地方文化,並作為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本單元透過三人對談,了解他們如何轉譯老屋的價值進行符合當代生活所需的活化再利用。
Q:您們最初接觸到這些老屋的契機為何?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們投入老屋再生?
陳宥妤(以下簡稱陳):自2014年起,我們就開始推動社區走讀課程,帶學生認識社區和家鄉,直到2016年我們在文史愛好者石錦明老師引領下,走訪了南郭生活圈,那時才知道,原來彰化市區裡還有大規模的日式建築群。其實我們的走讀課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守護文化資產,而是配合國小教材帶學生認識自己生活居住的範圍,正好南郭宿舍群屬於我們的學區,才有機會接觸這批建築。接著,我們就開始以「認識老屋」與「地方學」為出發點,開始一系列保存再利用的課程與相關學習活動。
胡魏茹(以下簡稱胡):我是作空間設計的,已退休回家裡接案,我的先生是位雕塑藝術家,工作室就在家裡,但由於雕塑創作的空間凌亂,不適合接待客戶,讓我決定出走。我的工作只需要一台電腦,而且我喜歡步調緩慢的生活,所以一開始就想找間老屋,最後找到台鐵舊宿舍群,整排房子只剩狀態最糟的兩間,房屋半頹,屋頂也不見了,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我倒覺得太棒了,它爛得這麼徹底,反而很有改造潛力。由於預算有限,便和從事攝影工作的兒子合夥整修並進駐。
大約20、30年前,我先生曾在台中20號倉庫駐村創作,當時體悟到藝術家在轉型創作時,對於所謂「當代」的狹義所造成的挫折。當時我便思考,是否可以有一個地方,讓所有創作者發表自己的作品,而不受時代和潮流的限制。我這輩子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成為一個藝術家的眷屬和支持者,所以我把30年前的憧憬放入1/2 Room,將其定調成展覽場域,一半是攝影棚、一半是展覽空間。
許書基(以下簡稱許): 鹿港在台灣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清代便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有段時間鹿港幾乎是台灣第一大城,但由於港口淤積嚴重,加上日治時期發展重心轉向台中,因而沉寂一百多年,留下許多清代建築物。在台灣的移民史和建築史上,鹿港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在研究鹿港文化的過程中,我慢慢愛上自己的家鄉。我認為台灣人應該重新認識家鄉的土地,守護自己的文化,才能對世界自豪地說出自己的身分認同。
我本身就讀都市計畫系,畢業後陸續任職建設公司、政府監造工程人員等,繞了一圈回鹿港,反而從事我年輕時最不想做的工作:蓋房子。我的父親和祖父一生都在鹿港蓋房子,這份工作勞累,環境不佳,所以我從小就很排斥,但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知道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的步調,不及老屋毀壞的速度,所以返鄉後開始推動小鎮文化資產管理。
Q:請談談您們如何營運與維護老屋,並兼顧財務運作,朝永續經營發展?
陳:其實在我們進駐之前,南郭宿舍群仍是縣府公務員宿舍,還有少數住戶租用。我們剛開始關注這批老屋的時候,為了解社區居民的想法,曾經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家對老屋活化的想像不外咖啡店或商業空間等,但我們也在問卷上提供其他選項,所以也有人選擇作為社會福利空間或社區活動中心。
由於我們是教育單位,便從自身專業出發,將房舍與課程結合,使其具有教育性質,期待從這裡長出創新的、多元的教育風貌。現由南郭國小承接7號及8號宿舍,一間作為展覽場域,一間作為教室,並在這裡推動藝術、美感教育,而老屋本身,正是建築教育及文化資產保存的最好教材。合作單位則包含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和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等。我們也在這裡舉辦展覽,就從小孩的創作開始。
我們也將南郭宿舍群申請作為地方文化館,現由政府提供維護管理資源,我們則負責擦亮文化資產的價值。
胡:這裡是個僻靜的空間,我來這裡之後,開始思索日常美學的意義。我們對展場的想像,除了大都市的白盒子外,是否可能有個場域,可以帶貓、帶狗、帶小孩進來,而且一進來就會看到居民晒衣服、晒蘿蔔乾的日常。人們停下腳步欣賞生活,絕對是一件美妙的事。
因此,我們去年標下台鐵舊宿舍整排11戶房子,並提出老屋代謝計畫。房子就像人一樣,是會呼吸的生命體。老屋再生有多種手法,主要由新工法、新建材的介入程度與比例來定位。我們所做的老屋代謝計畫,即捨棄老屋嚴重損壞之處,補強堪用的結構,使其更加堅固,避免大規模的破壞,讓老屋及環境能夠自然地保存下來。而留下原本就住在舊宿舍群的老住戶,也是代謝計畫的一部分。
老屋活化的重點在於它的內在,進駐者如何使用它才是最重要的。代謝計畫是一個慢活的聚落模式,既非藝術村,也不是以商業營利為主的文創基地,所以我們所提供的空間,較適合有已有本職收入、又想另外開家小店的斜槓工作者,不必靠開店營收就能存活下來。很多學生想依循1/2room的經營模式,我都勸他們不要學,我是因為斜槓才有能力維持營運,否則這裡是不易維生的。
許:從事老屋活化或歷史再造需要使命感,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要有一個長期投入的人。台灣早期推動社區營造時,常有社區做出亮點後,因為計劃結束或缺乏經費而沒落,無法永續經營。因此,推動社區營造需要兩種人,第一種是規劃者:一個能夠協助擘畫願景的學者或專家,但是他頂多陪伴社區三年,結案就離開了。所以還需要第二種人:一個像我一樣願意蹲點20年以上的傻子,可以用一輩子來完成計畫。
剛回鹿港做老屋活化時,首要之務就是找到願意與我簽訂至少10年租約的房東。我們的營運方式是和房東簽長期合約,由房東出借老屋,我們則負責修繕和後續的活化利用。目前我們已經簽下15年、20年,甚至有機會簽到60年的租約。老屋的靈魂必須建立在場域精神之上,因此需有一個具備使命感的人長期經營,才能把場域的精神做出來。
當時我也發下豪語,要找100個年輕人一起修復100棟老屋,重新訴說鹿港的故事。鹿港現有4千多棟老房子,這10年來我們修復了50多棟,至今壓力還是很大,因為我們一直和老屋崩塌的速度賽跑。
Q:您們如何賦予老屋當代的價值,使其與人們的生活重新連結?
胡:我們自籌經費策辦「跑攤藝術季」,就是從1/2 room開始的。2017年我去德國明斯特(Münster)參觀藝術季,那是一座老城市,氛圍跟彰化有點像,展出的藝術品融入地景,十分貼近日常生活。另外,台北也有富邦藝術基金會推動「無牆美術館」,如果把這個概念放到彰化,一定很有趣。既然我們擁有的資源是藝術,是否也可以用藝術介入的方式帶動地方發展?藝術在很多人心中高不可攀,而我想讓藝術與當地的經濟活動結合,參與對象就是一般大眾。
第一年跑攤藝術季由1/2room的常客幫忙企劃活動,並找到30個願意參與的店家,我們就在小吃店、咖啡店和書店裡展出藝術品,希望用藝術帶動區域經濟,也讓年輕藝術家有表現的舞台。第二年舉辦跑攤藝術季更讓學生策展,而第三年遇到疫情,我們寸步難行,但美好的事情還是要發生,所以我們就去找全台各地的藝術家,請他們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找一個店家展示作品。
陳:雖然許多知識可以透過閱讀獲得,但將知識與生活空間結合,可以使連結更加直接。身為老師,我們陪伴孩子認識家鄉,本來是為了傳遞知識,事實上,對於家鄉的認識,我們和孩子都是新手。每一屆的孩子都沒讓我們失望,他們總是帶著驚喜感進入空間,享受與空間的互動,與老屋一起寫下新的故事,也讓老屋有了新的生命。
就如胡老師之前所說,老屋再利用的重點仍然在於人如何使用空間。「人」是場所的精神,而我們的場所精神就是孩子。南郭宿舍群的故事,就是小孩和老屋的故事。
許:我的目標是透過小鎮老屋再造,使鹿港成為國際型的觀光都市。想要帶動鹿港的文化觀光,一定要有住宿經濟,因此2013年我回鹿港承租的第一棟老屋就改造成背包客棧。相關的商業行為也隨之出現,為老建築群注入生命力。
除了保存鹿港文化,我們也逐步建立產業基礎,目前已有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小艾人文背包客棧、北頭娛椿共同實驗空間等。我所做的不只是老屋再生,而是以都市計劃角度進行小鎮再造,而且小鎮共榮是很重要的,讓縣內所有鄉鎮互相幫忙,才有機會再現彰化300年的榮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