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臺北漳泉械鬥後,漳州人聚落士林舊街與神農宮被焚燒殆盡,在重建家園時,又正逢大水來襲,舊街大淹水,士紳潘永靖這時來到圓山仔頂(芝山岩)往士林平原一看,發現一塊地勢較高並無淹水,並提出遷村計畫,建議將漳洲聚落遷至不會淹水又易守難攻的下樹林埔,該重建的「新街」就被稱為「芝蘭新街」,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士林夜市範圍。
慈諴宮與新街路名
慈諴宮為士林最大媽祖廟,在舊街的天后宮被焚毀後,隨著新街的建設,便也將天后宮設置於此,正面對的是早期基隆河的舊河道(基河路),為新街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在天后宮旁原有一起移至新街的福德祠,在1985年基隆河舊河道填平後,地方人士決定遷廟並增建,便成為今日大南路口的士林街福德宮。
東西南北是現在慈諴宮周邊重要的四大路四小街,以廟為中心,方正的防衛格局向外擴散,型塑現今街道輪廓,且以前在街道交界處還有小隘門防止泉州人進攻。
1864年重建的慈諴宮歷經多次重建但仍保存非常多歷史痕跡,重建時請來兩派木匠彼此競爭,因此雕刻一個比一個精細,宮內前殿為五開間的結構,為主神帝后級神格,四面牆面有精美的石刻雕柱,多為日治時期修整時新置,從落款年代為昭和的線索即可發現。
由於慈諴宮聲名遠播,從1879年福建學政孫詒經贈送「寰海鏡清」匾額外,近代也有非常多政治人物贈送匾額與石雕。但近幾年士林夜市人聲鼎沸,可能也有不少人已經發現,前方的大量攤販與擺放石柱與石磚其實讓慈諴宮前略顯混亂,喪失神聖性。
士林市場
從士林市場的歷史變遷可以慢慢延伸到士林夜市的出現,在新街與慈諴宮落成後,廟口漸漸成為攤商聚集之處,前方的基隆河渡口為農畜產品交易處,因此廟口與渡口兩地中間漸漸形成狹長市集。直到1909年日本人要求公共衛生與市區改正,便在市集聚集處建起士林市場,極為今日看到的紅磚狹長建築,1913年開始興建,並於1915年落成營運。
士林市場為紅磚木構建築,屋頂為木桁架構,上方突起設計作為通氣窗,側面弧形的拱窗增加日照透光性。面對廟口為市場入口處,入口的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座圓柱,入口內的左側有一間戧角小屋,昔日作為市場的小辦公室,再前方兩側有兩棟長列建物所圍閉的市集廣場。
這兩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長條形建築物皆於1998年列入直轄市定古蹟。1999年由於市場過於老舊而整建,大部分攤商前移至現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空地上,作為「士林臨時市場」,由於位於劍潭站出口,當時也為商家創造不少商機,臨時市場於2002年建立直到2011年攤販才遷回原本的士林市場,因此不少人對於夜市的印象其實是在北藝中心的空地上。
士林夜市過去主要以慈諴宮周邊以及文林路商圈為中心,後來兩地因規模擴大而合而為一,擴及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街等數街區的大型夜市。而現在範圍擴張至基河路、文林路、小北街和大南路為己的所有街廓,此三角地帶內的巷子攤販,成為臺北市內最大的夜市之一。
士林的東南西北
士林在過去的市街中每條路都有特色產業,「東路採藥去、南路拜媽祖、西路裁西服、北路磨名刀」,我們今天是可以在大西路看到「大統西服」、大北路看到「郭合記士林名刀」、大南路拜「慈諴宮」,大東路有「許聚茂中藥房」,當然這些只是代表店家,下次到士林可以在巷弄中尋找更多對應的產業哦。
士林街役場
士林街役場在以後一直做為士林區公所,直到1993年新行政大樓落成後才搬遷。2006年修復完工成為公民會館。基地呈面大內小的三角形,建造年代1930年以前,原只有中央2層樓,戰後增為3層,同時增建兩翼而成為今日外貌。
建築採和洋折衷風格,建築物外觀裝飾少,主要為拱窗、長窗和斜屋頂搭配灰泥橫帶,整修後貼仿紅磚壁磚,其實整體外貌跟材質與原始狀態已相差甚遠。
何軟來洋樓(德福診所)
這棟紅磚高樓現在是德福診所,一旁為彩券行和昆蟲店,為1925年「何軟來」經買賣取得產權並興建的仿洋式街屋,共有3層,當代有3層樓的建築鮮少,加上山頭後的閣樓,樓高達4層,應該是當時士林街最高建築。清水紅磚為底白色洗石子是有點辰野氏的風格,其大量窗臺、蝙蝠、獅子等等琳瑯滿目的雕刻與藻飾,整棟就是個極致仿西洋的裝飾饗宴。
這座建築昔日為士林何氏家族宅邸,宅邸延伸至小北街內,連棟最後穿屋是穿屋巷,穿屋巷為小北街22巷,彎彎曲曲繞一個半圈接回小北街。士林新街有不少這類穿屋的窄弄暗巷,因為房舍翻建大多消失或是改為防火巷。
郭琇琮故居
現在為士林夜市食尚曼谷餐廳,建築內保留了非常多日治時期的馬賽克與磨石子地坪,窗戶的造型相當多元,在建築與藝術的價值都非常高。郭家古宅曾經經歷過三次翻修,第一次將前段土角厝改為木造樓房,第二次在1934年因郭坤木娶媳婦將木造房改為磚樓,第三次則是將後面土角厝改為木造二樓建築。而郭琇琮曾經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之一。
士林潘宅
士林潘宅即為1860年提議規劃芝蘭新街的潘永靖宅,也是當時所建。潘永靖將其作為家族公廳,未設房間。此一座東向西的屋舍以一直線分劃成前庭、正門、中庭、大廳、中廳、涼亭、後廳、後門。允許有事者通行,成似如一種公路的形狀,因此街民稱此家屋為「局館」。由於年久失修,現在已經殘破不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