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疫情下的口罩童年:幼兒口罩戴太久,身心發展會延緩嗎?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3年12月06日07:23 • 發布於 2023年12月06日07:23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梁元齡編譯 圖/Pexels
疫情下的口罩童年:幼兒口罩戴太久,身心發展會延緩嗎?
疫情下的口罩童年:幼兒口罩戴太久,身心發展會延緩嗎?

替孩子戴好口罩能預防感染,卻也把半張臉完整遮住,表情訊息瞬間少了一半。許多人擔憂,口罩恐怕影響孩子辨認情緒、學習語言,長期恐衝擊認知發展與人際互動,家長需要擔心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新加坡的母親荷恩(Herne)發現,原本活蹦亂跳的3歲兒子,疫情後回幼兒園要長時間戴口罩,整個人竟變得安靜許多、也沒了朝氣。她擔心,兒子的童年會因口罩蒙上陰影。

亞洲國家本就有戴口罩習慣,對口罩的排斥遠不如歐美。2019年底疫情爆發至今,為了確實防疫,民眾配合度都很高,2年來,戴著口罩比沒戴的時間還長。這段期間有許多孩子出生,有更多孩子正歷經說話、社交的黃金學習階段。家長們憂心:口罩戴太久,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能力、身心發展?

以下整理3個口罩令家長擔憂的衝擊,以及專家如何解讀、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憂慮1:影響語言發展

讓最多人擔心的是語言發展。有網友就分享,戴著口罩與牙牙學語的孩子對話,孩子總是把「酸」的音發成「栓」。幾經糾正後,孩子竟主動上前,把大人的口罩拉下來,觀察嘴型之後,就能念出正確發音。

義安理工學院兒童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教授泰奧(Lynette Teo)說,孩童確實會透過觀察來學習發音,如口型、唇形、舌頭擺放的位置都是訊息。口罩蓋住了下半臉,特別是嘴巴,孩子就無法透過觀察形狀來學習新字詞的準確發音。對失聰或聽覺折損的孩子,更依賴臉部表情來補足聽覺缺乏的資訊。「戴上了口罩,那些線索通通不見了。」范德比大學語言聽覺學教授卡馬洛塔(Stephen Camarata)說。

不過,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李康(Kang Lee)說,家長無須太過擔心,「多數一般的孩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此路不通,他們會自己找到新的出路。」日本等國也長年都有戴口罩習慣,卻沒有發現過孩童的語言發展遲緩。

新加坡母親札納爾(Zainal)發現,她5歲的孩子在學習自然發音時,速度有點慢。不過在札納爾安排孩子額外的補救教學後,問題就解決了。「現在即使老師戴著口罩講課,他還是能發出正確的音、正確學習。」李康建議,在與學齡孩童互動時,可以刻意加強肢體動作,運用輔助訊息,促進孩子們理解語言的速度。

(專家建議與學齡前孩童對話時,多運用輔助訊息來協助語言發展。圖片來源/Unsplash)

憂慮2:影響情緒辨識能力

另一項擔憂是解讀情緒的能力。孩童很可能因為缺少下半臉的訊息,比較難去解讀別人的情緒、感受。

心理學家李康指出,10個月大左右的孩子,就會開始學習辨識基本的喜怒哀樂,這個學習過程會持續到5~6歲,才會完全成熟。「我們大都是透過臉部表情來學習辨識情緒的。」李康說,完整觀察臉部,對情緒辨識的養成相當關鍵。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口罩的影響沒那麼大,「臉部表情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情緒辨識媒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兒童情緒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魯巴(Ashley Ruba)指出,表情之外,還有其他同等重要的訊號,「像是說話語調、肢體動作、周遭整體的社會情境等。」

魯巴去年和同事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戴口罩對於識別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確實有微幅影響,但整體來說,影響跟戴太陽眼鏡差不多,大家卻從不會討論戴太陽眼鏡的疑慮。她建議善用手腳、語氣、音量、眼部表情等等,對孩子的溝通影響比較小。

過往研究也佐證魯巴的看法。《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期刊的一篇論文,讓300名介於3~6歲之間的孩子,觀察成人表情圖片後,敘述他們感受到的情緒,圖中有一半的人戴上口罩。結果發現,沒戴口罩時,孩子正確識別情緒的比例是70%,有戴口罩時,比例是67%,沒有重大差別。3~5歲還沒就學的孩子,約有25%分辨不出悲傷和憤怒,有21%偶爾把快樂跟憤怒、悲傷搞混;但年齡比較大一些的孩子,幾乎全都答對。

2012年一則《認知》期刊的研究,針對9歲以下孩童做實驗,並裁掉表情圖像的下半臉。研究結論大同小異:無論對方有沒有戴口罩,孩童大都還是可以正確識別情緒。專家認為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只要確保其他部位的訊號充足,其實無傷大雅;也可以把握在家不必戴口罩時,多與孩子互動。

(表情固然重要,其他身體部位、社會情境卻也都夾帶著訊息。圖片來源/Unsplash)

憂慮3:影響社會化行為

上述兩個憂慮都攸關「接收訊息」的能力,但「表達訊息」的互動行為呢?孩子自己也戴著口罩,會不會有影響?

微笑是重要的社交訊號,一抹笑容勝過千言萬語。魯巴指出,口罩雖然不會影響情緒解讀,有些孩子確實會因「看不見對方的微笑,而感到被孤立、失去連結」。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國家的醫療人員,會選擇在口罩上畫上笑臉,或直接戴上有透明設計的口罩,以降低患者的焦慮感。

對孩童、成人來說,缺少臉部表情,都讓語意的可能性增加,得花更多心思解讀細微的社交意義。因此與人溝通時若戴著口罩,應儘量把表情的介入程度降到最低。俄亥俄州立大學認知科學專家馬蒂內茲(Aleix Martinez)則認為,「只要你提供其他足夠的線索,基本上,戴口罩不會影響別人理解你非語言的意思。」

針對孩童的社交發展,《紐約時報》以不同年齡區間,分別引述專家的建議如下:

0~2歲:這個階段的嬰兒「社交」活動較少,主要跟自己玩、或是玩玩具。田納西州立大學孩童與家庭研究臨床副教授杭特(Sally Beville Hunter)說,孩子還沒18個月大,不會開始發展完整的心智,情緒認知也比較簡單,只有基本的喜、怒、哀、惡、懼,更不太在乎其他人在想什麼。「他們只能說出自己的需要,但無法滿足別人的社交需要。」

2~5歲:這是孩子開始社會化的年齡階段。北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碧基(David J. Bridgett)指出,此階段的孩童「透過跟其他孩子互動,學習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對錯。」如果學校停課,家中有兄弟姊妹也能達到相同的功能;如果孩子是獨生子女,他建議疫情允許時,定期帶孩子出門,跟其他小孩玩。碧基更鼓勵父母發現「內在小孩」,幫孩子在玩樂中培養創造力。

6歲以上:杭特指出,當孩子來到7~8歲,就有能力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社交,她認為這個年紀的小孩是比較不必擔心的。

最後,家長可以比較放心的是,孩童階段固然對人格發展的養成很重要,卻也不是「無可取代」。賓州大學社會發展博士後研究員赫南德茲(Erika Hernandez)就說,社會化、人格發展是一輩子的過程,人們錯過童年時期,後面還是有充分時間好好學習,來日方長。

參考資料:BBC、CNN、UPI、BBC、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脫口罩產生「容貌焦慮症」?容貌焦慮症狀、原因一次看

社交恐懼症狀測驗,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原因治療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