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翻動,士林地底下盤根的文史景色——白晝之夜「士林考」

VERSE

更新於 2022年09月28日06:18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8日02:20 • VERSE
2022白晝之夜參展藝術家,來自北藝大的新媒體研究所的「土山土」。(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2022白晝之夜參展藝術家,來自北藝大的新媒體研究所的「土山土」。(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文:李姿穎 Abby Lee、黃銘彰

2022 年於士林舉辦的白晝之夜以「士林考」延續 2021 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的士林田野調查,五組藝術家將於這個夜晚以作品提出鮮見的士林觀點。從地方踏查走回自身,作品中反應出士林沉默的歷史如七星山、兒童新樂園;由土地的邊界、族裔異動提出人類集體的課題;從身體的移動觀看城市景觀與階級之序列,省思士林民生面貌。士林考以文史為中心,藝術家的視野為引,織羅出廣袤的士林當代映像。

從邊界探索,於是破除了邊界——劉彥成〈綠洲未定論〉

劉彥成出生於南投,15 歲後到台北,亞當計畫拋出士林考命題也讓居住在士林北投交界處的他進一步思考「邊界」:「我居住在分割了北投與士林交界的磺溪附近,踩在這個邊界上讓我覺得很有趣。計畫最初,我騎著車,以 Google Maps 的引導盡可能地觸碰士林邊界,我發現如果沒有地圖,人其實無法清楚界定出邊界,那到底什麼是邊界呢?」

他在亞當計畫探訪廟宇、地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的過程,發現邊界與歷史文化的積累,如爭土地、劃分族群有關;除卻政治上的地理劃分,邊界更類似「氣息」,經由環境與生存需求,定錨也將異動。

從疆域的邊界,延伸思考至人的邊界,〈綠洲未定論〉是一以身體動態互動現場「媒介」的作品。身體的動作對話攝影機、投影機、紙張、觀眾,「當攝影機與即時投影在『現場』映射出『雲端』意識,化為光與訊號,代替肉體的不存在,這也是一種邊界的抹除。」因科技,溝通的界線也在改變。除了意識的疆界,媒材中以水彩暈染越界過紙張,譬喻去政治化後,邊界概念的擴散。是編舞者、藝術家、同是「大身體製造」藝術總監的劉彥成在作品中也以「動態」取代「舞蹈」去表現越界的移動過程:「人活著就有身體,有身體就有動作,沒有什麼不是與身體有關的事情。」

劉彥成曾聽聞釋迦摩尼在出生時東西南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要尊祂為釋迦摩尼佛,我們出生,被賦予生命與軀殼,都應該要以自己作為本位,你作為你世界的中心去感受世界,你是我世界的延伸,我是你世界的延伸。」當自己是中心,邊界也將隨所到之處移動。

|士林考-綠洲未定論| 大身體製造 Dua shin te Production…

Posted by 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on Sunday, September 18, 2022

建築與景觀,排列出城市的階級——李勇志〈建築調查員〉

平時,李勇志是一名環保稽查員,善於觀察環境,為拍攝回收情況在城市間遊蕩。用這樣的身份進入創作,〈建築調查員〉也帶有親近民生性質,以隨機採訪進入社區,詢問社子島、士林人對於建築的喜好。「我從社子島騎腳踏車天母,一路上看見最邊緣的河流景觀、暫時性的鐵皮屋與工廠,再到北投那會有很多賣花、做園藝的,承德路則是充斥大卡車,到天母有很完善的建築與民生動線跟居住品質。」建築景觀,跟隨地價建設出明顯的「中心」。

他於是拿著海報問路人「未來想住哪?」,士林地區坐擁完整的建築光譜:「從最古老故宮宮廷式的樣貌,到北藝中心的後現代建築,或是天母有八零年代那種很時代性的公寓、帶有楊德昌電影裡中產階級的居住風貌,新的大樓比如士林官邸建案⋯⋯。」同時考察較為沒落的地帶,採訪老社區的人,也在白晝之夜當天採訪青年,這種不同品味的搜集,呈現出不同身份、階級的美學與民生觀點。

李勇志說明自己長期關注階級差異,是由於自小住在離市中心較遠之處。「以前高職會想去台北市唸書。小時候受到西洋音樂跟文化的影響,很嚮往『進入城市』這個概念,我的創作也是在解構當時自己的心態。這個作品剪輯後的錄像可能有點像洪常秀電影那樣,我也希望更日常一點,不要太有批判性。」他從士林出發,不是去中心化,而是試圖去到中心,在幽默雙關中生出鋒利的城市觀察學。

藝術家李勇志平日是一名環保稽查員。(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藝術家李勇志平日是一名環保稽查員。(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建築稽查員街訪使用摺疊立體建築海報道具。(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建築稽查員街訪使用摺疊立體建築海報道具。(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我們,都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土山土〈界〉

由北藝大的新媒體研究所的 Ciwas Tahos(林安琪)、與研究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的 Vava Isingkaunan(簡志霖)共同組合的「土山土」以新媒體藝術關注人與土地的關係,在此次的演出中,邀請了錄像專長的 Navi Matulaian(幸凱)參與。三人從士林區的凱達格蘭族發展創作,研調過程中,他們從群體被歷史遺忘的創傷得到共感,最終作品《界》因而不分族群,透過演繹重現土地中的「indigenous」。

Ciwas 回想亞當計畫的最初,即是向土地致敬、並且對凱達格蘭族被消音的歷史從事「land acknowledgement」行動,「為什麼我們會刻意去遺忘,『這裡』原來有人?我們拆開族群分野,想重新去提出『原生人』,不再去指涉『他』是誰。」與溪流、山脈、野地相處融匯的人,即是原生。

對土山土來說,indigenous 代表的是土地上長出來的東西,重述的過程是引導如何思考認同,Ciwas 分享:「當『他們』被不是這個土地上的人奪走權力、失去了話語權、不再說自己的語言,即是失聲狀態。」作品以「失聲」隱喻歷史挫敗。Vava 尋找許多文獻、再放諸臺灣的殖民史,慢慢釐清「原生人」被馴化、被消音的過程:「這一次創作從史實與社會現象找到靈感,並在演譯過程中,試圖超越時空及既有假定,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存在與消逝的界線。」

Navi 長期拍攝部落文化,他也在此次創作中思考:「從創作的過程中我開始重新思考indigenous 這個詞的意義,試著拋開所有的制約和框架,連結到我自己真實的文化認同經驗,其實我就是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像植物一樣,當我能用自己的根去連結所有生活經驗,我也能更寬容地去接受跟我不一樣的人。」

(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在故事缺口上,持續生命的修復——李欣穎〈13號兒童樂園〉

傳播背景的李欣穎走進移址至士林的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也是走入一段龐大殖民史,〈13號兒童樂園〉是一項田野進行式,將於白晝之夜以講座形式口述分享——臺北市兒童新樂園歷經日治時期的「圓山遊園地」,來到中華民國又從民營改為公營,經過多次因政治規劃的更名,而後在 2014 年正式關園,同年士林區的「兒童新樂園」啟用,沿著這樣的史實,李欣穎除了實地探勘,找到舊兒童樂園的工作人員專訪,也搜集過去的照片。

她發現有趣的畫面:舊兒童樂園旋轉木馬的天花板,暗藏了許多「中華民國式」的符號,比如總統府、偶戲等符號:「再看到以前的照片,日治時期的兒童樂園提供的遊樂器材都有軍事痕跡,小孩會直接坐上遊戲戰鬥飛機、碰碰車是戰車。」兒童樂園在無形中教養孩子的政治寓意,即是羅蘭巴特在《神話學》〈玩具〉中提出的——玩具,即是成人世界的微型宇宙。

舊址兒童樂園底下為日本殖民時為戰爭所設置的圓山坑道,軍事用地上蓋兒童樂園,彷彿以天真覆蓋戰亂的傷痕。又曾附屬在兒童樂園的動物園實為木柵動物園前身,二戰末期臺北大空襲,為避免大批動物逃脫,在此被槍斃與被迫服毒。士林考不僅是考察在地,亦提出了一段孩童玩樂場地的臺北遷移史。

兒童樂園的文史蒐集仍在持續:「這個曾有很多故事的地方現在變成城市廢墟,我想探索『找不到的歷史』。我也正在探勘現在的兒童新樂園,看到很多非台灣本地的符號,大多是韓國卡通、西方元素等,這也是很值得觀察的切點。」士林齊聚新兒童樂園、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這些遊樂場所的設計與內容,將建立起一代代兒童的微型宇宙。以場所為標的,李欣穎持續記下史實夾縫裡的符號與事件,針砭著遊樂園暗藏的意識形態。

|士林考-13號兒童樂園|李欣穎Baï…

Posted by 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on Sunday, September 18, 2022

走出風景區,看見真實的景色——毛友文〈The Exception of History〉

〈The Exception of History〉是毛友文以陽明山為觀察對象的系列作品之一,他曾以《那邊》提出對七星山上金字塔傳說的體感經驗。不少人亦探勘過這個神秘堆疊的巨石,提出年代久遠的文明觀點。陽明山上有金字塔與飛碟,曾是臺灣節目爭相報導的傳說,同時也進行著凱達格蘭族的文史復正運動,在這座山尋找一個「位置」,提出古代王朝、祭壇、金字塔等概念。

毛友文從 2018 年即開始啟動計畫,他多次入山,以身體凝聚經驗,弱化資料提供的文本,反主題式地發揮創作。白晝之夜的呈現作品以影片、美術後製傳遞出一個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將移動舞台車帶出片段文明遺址:「鏡頭一直在七星山金字塔環繞,各種不同的人在裡頭扮裝,文字大量湧上畫面,訊息量非常大,像是一個有意義又無意義的場景建立。」毛友文規劃以移動舞台車作為裝置,每個人可能都只會看到一閃而過的訊息,就像是耆老與他分享時,他所感受到部分的記憶空缺與不確定性,「創作也是透過重新編譯呈現這個感受,在虛實之間由觀者編譯出一個自己的記憶。」

毛文友的作品〈The Exception of History〉以陽明山為觀察對象,將以電視車移動播放。(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毛文友的作品〈The Exception of History〉以陽明山為觀察對象,將以電視車移動播放。(圖/2022白晝之夜提供)

這個金字塔座落於被規訓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之外,探勘需進入荒野,走在沒有被規劃好的山路,像是走出一個被控制的權力場域:「那些路不是政府規劃好的、希望你去看的風景。而金字塔就在那後面的某個地方,很靠近,但卻又像是一種例外的存在。」」

走出文史資料,以身體去移動與感知,看見了士林歷史的縱向深度。士林考的計畫中,藝術家們皆以創作縫補缺口,針對「地理上的縫隙」、「歷史的缺口」提出新穎觀點,他們對沒人說的話、被沉默的聲音感興趣,因而也發掘了士林此地上人類的移動與停留——從過去的痕跡,累積出「我」作為一個人——審視今日的自己,與昨日集體傷痕對話。

|士林考-The Exception of…

Posted by 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on Sunday, September 18, 2022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