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今年是政府推動「亞洲.矽谷」元年!為運用我國既有資通訊、半導體等硬體製造優勢,再加以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5G快速發展,已使物聯網應用範疇更加廣泛,有助於發展台灣各類創新服務。但規範面的法律,又該如何因應此一快速變化的發展?一場以「新世代法律趨勢」的講座,結合產官學研共同探討探AI對法律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這場由台灣法學基金會主辦,東吳大學法學院與一品文化出版社共同協辦的講座,邀請來自金融、交通、法律和醫療領域之產官學代表與專家參與討論。8月29日(日)及9月4日(六)兩天下午2點至5點所舉行的講座,第一天的主題為「AI智慧金融」、「AI智慧交通」;第二天為「AI司法判決」、「AI智慧醫療」。
AI人工智慧技術是圍繞著「數據」展開的,而隱私安全是民眾最關切的議題。特別是在5G+AIoT時代,行動支付、理財機器人、人臉識別、遠距醫療、自動駕駛等應用服務將成為生活的日常,個人隱私勢必無所遁形。如何拿捏「開放」與「監管」的尺度,不僅是科法的首要任務,也是本次座談焦點。
疫情原因,本次座談全部改採線上直播進行。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中正大學法學院院長謝哲勝將蒞臨開幕致辭。受邀與談嘉賓包括: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王熙棋、資策會副執行長蕭博仁、資策會科法所長王偉霖、人工智慧法律基金會執行長張麗卿、司法院資訊處長賴武志、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專任教授陳鋕雄、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副教授臧正運、成功大學法學院專任副教授顏雅倫、臺灣大學法學院專任助理教授楊岳平、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顧問蔡步清、臺灣智慧駕駛公司董事長陳維隆、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簡克鴻、鴻海精密工業公司律師朱宸佐以及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專家群。
近年基於區塊鏈加密技術的金融交易市場蓬勃發展,虛擬貨幣、數位貨幣、智慧合約等應用如雨後春筍出現。根據PwC估計,到了2030年,區塊鏈技術可望為全球GDP增加1.76兆美元,佔全球GDP比重的1.4%。但金融科技的創新模式變化節奏太快,法規趕不上科技的瞬息萬變,迫使許多新創業者遊走法律灰色地帶,不僅阻礙了產業發展,消費者與金融業者也承受巨大的風險。
【AI智慧金融】專場,將分享國際金融科技法規發展現況,從學術的角度,探討理財機器人、第三方支付以及區塊鏈等創新應用對傳統金融司法體系帶來的衝擊及挑戰。
人工智慧已經逐步應用在號誌燈管理、車流分析、智慧停車、違法取證等交通場景,其中又以自動駕駛應用最令市場期待。根據KPMG發表的《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準備度報告》,臺灣在政府法規、技術創新、基礎建設以及民眾接受度等四項因素綜合評比中排名十三,落後新加坡、韓國與日本等亞洲國家。法規不承認、責任不明確、立法不同步,儼然成為牽制自動駕駛發展絆腳石。
【AI智慧交通】專場,將分享最新人工智慧在交通領域的發展趨勢,並深入探討自動駕駛倫理、自駕車禍責任歸屬以及衍生的資安問題,一起為臺灣智慧交通產業的長期發展出謀劃策。
在司法領域,人工智慧已被廣泛應用在犯罪偵查、卷證檢索等實務上。隨著深度學習技術更上層樓,AI影像辨識的錯誤率已低於人類視覺辨識,未來AI會如同DNA鑒定一樣,成為輔助司法判決的重要依據。然而,遍佈大街小巷的監控攝影機,也引發大眾對侵犯隱私權的擔憂。
【AI司法判決】專場,將介紹人工智慧在司法判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具體執行內容,並針對AI運用於司法判決與司法倫理等議題,分別從業界、政府、學術等不同角度闡述各自觀點,預計將會是一場現實與理想的對撞,內容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我國優質的醫療與健保系統舉世聞名,具備發展智慧醫療的市場環境,而政府也已將智慧醫療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前景看好。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從預防醫療、疾病診斷、決策到醫囑追蹤,都有對應的AI管理工具可用。然而智慧的醫療,需要聰明的法規,法規要走在前面,才能促進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進而打造智慧醫療成為第二座「護國神山」!
【AI智慧醫療】專場,將分享國際AI醫療倫理以及個資保護的成功案例。且看來自科法與醫界的權威專家,如何探究AI在醫療數據蒐集、保存與傳輸的敏感問題。
本次會議邀請的講師皆是科技法律領域的一時之選,您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人工智慧在司法、金融、醫療與交通等領域的發展趨勢與成功案例,還能從大師的思維角度出發,洞悉產業政策與市場脈動。我們誠摯歡迎關心科技法律發展的業界人士踴躍報名參加,為免向隅,建議您盡速報名。報名方式請瀏覽活動官網:https://lihi1.cc/XsF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