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專題】《蝙蝠俠大顯神威》(一):把超級英雄拍成怪物,才是正確的選擇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18年11月21日12:00 • 龍貓大王通信

儘管漫威電影在這十年來逐漸稱霸世界影壇票房,但是超級英雄電影過去的道路並沒有那麼順暢,更奇妙的是,我們把三次超級英雄電影的歷史時刻攤開來看:1978 年《超人》(Superman)上映奠定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楷模、1989 年《蝙蝠俠》(Batman)在口碑與票房上的收穫,代表第一次超級英雄電影的復興、乃至 2008 年的《鋼鐵人》(Iron Man),正式拉開了漫威宇宙的序幕。

這之中,最偉大的超級英雄電影也許見仁見智,但是絕對無法忽略《蝙蝠俠》系列對蒙面披風英雄的重大意義。更重要的,90 年代的四部《蝙蝠俠》電影,永遠地改變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定義,它們的成功與失敗,影響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每一部超級英雄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的誕生,大大改變了黑暗英雄的形象與發展。
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的誕生,大大改變了黑暗英雄的形象與發展。

 

讓蝙蝠俠「轉大人」的提姆波頓

1989 年《蝙蝠俠》創下了全球 2.5 億美金的超高票房,還入圍了各大獎項,並拿到了一座奧斯卡。對提姆波頓 (Tim Burton) 與他的製作團隊而言,這是一次極大的勝利,雖然他們那時還不太確定這部電影對超級英雄電影的重要性,但是至少對波頓而言,他們精心設計的美術風格、劇本與創新,都證明有了代價。

在《蝙蝠俠》上映之前,全世界對這位蒙面十字軍的印象,就是蝙蝠面具上的小豬鼻、灰色的制服、以及亞當威斯特 (Adam West) 性感低沉又充滿男性魅力的嗓音。但是《蝙蝠俠》上映之後,全世界觀眾瞬間愛上這位充滿恐懼氣氛、冷酷嚴謹、對壞人毫不留情的硬漢神秘客。

簡單地說,波頓的電影蝙蝠俠,比起 1966 年的蝙蝠俠電視劇,瘋狂了一點、有一點兒童不宜、增加許多成人才懂的樂趣:提姆波頓讓蝙蝠俠的觀眾們,年齡層更加提升了一點。

1966-1968 年由亞當威斯特主演的《蝙蝠俠》影集版。
1966-1968 年由亞當威斯特主演的《蝙蝠俠》影集版。

亞當威斯特所飾演的影集版《蝙蝠俠》。

黑暗一點點,不是太黑暗,1989 年《蝙蝠俠》的成人化取向,事實上讓這部電影仍然保持在黑色幽默階段,而非冷酷的黑色電影階段。當然,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 飾演的傑克納皮爾,是個黑幫匪徒,在他變成小丑之前的劇情,看起來很像 40 年代的黑道黑色電影。

但是這部電影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卡通化動作片段,歹徒們會被真正地「揍飛」──被一拳打飛到老遠去,女主角會直挺挺地昏倒──就跟《大力水手》裡的奧莉薇一樣。這讓這部電影沒有淪為 R 級電影的尺度,但是提姆波頓對黑色幽默的喜愛,讓這部可以變得很幼稚的電影,仍然有許多讓人覺得絲絲殘忍的時刻。

1989 年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電影,增添許多黑色幽默元素,讓觀眾層「轉大人」。
1989 年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電影,增添許多黑色幽默元素,讓觀眾層「轉大人」。

 

讓《蝙蝠俠大顯神威》成為傳奇

但我們不會在1989年停留太久,因為這一次《蝙蝠俠》第一集不是我們的重點──也許我們可以等到明年 30 周年再聊?──但是《蝙蝠俠》這一次成功的嘗試,讓波頓與團隊確認了他們把蝙蝠俠從兒童偶像,改造成成人偶像的可能性。這永遠地改變了《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 的內容,因為波頓認為他可以在成人化這條道路上,讓蝙蝠俠更加無所忌憚。而這最終讓《蝙蝠俠大顯神威》成為了一部神奇的電影。

儘管以《蝙蝠俠》的成功,提姆波頓應該被稱為史上最偉大的漫畫超級英雄電影導演之一,但人們經常忘記他應該享有這個頭銜。答案很簡單,波頓的電影並不像是一部漫畫電影,不論它的內容是否與漫畫一樣,都有著笑點或是誇張的動作橋段與裝扮,但是波頓的電影裡缺乏了漫畫裡應有的歡快風格,他經手的兩部《蝙蝠俠》電影裡,英雄威風八面的「英雄時刻」是很少的。這很正常,因為提姆波頓並不是一位漫畫迷,他不是那種可以對布魯斯韋恩家譜倒背如流的宅男。他仍然非常宅,但他宅的是更陰暗的事物。

年輕的提姆波頓。
年輕的提姆波頓。

年輕的提姆。

提姆波頓害羞的天性讓他對怪物電影充滿了熱愛,這些外表兇惡、卻不見得內心邪惡的怪物,卻往往成為人類主角們殺之而後快的犧牲品。怪物們外表與內心落差極大的兩面性,共鳴著他不善言辭的性格:他可以在筆記本上畫滿他精心設計的空想黑暗怪物,卻連與同學開口閒聊都感到強烈的不適感。怪物是他的朋友、他的嗜好、甚至是他的化身。與那些閃亮亮飛高高的超級英雄不同,人們自然地喜愛超級英雄──因為他們是英雄,卻自然地厭惡怪物們──因為牠們是怪物。人們卻常常忘記,有時怪物更像英雄,而這個扭曲的世界,常常逼迫英雄成為怪物。

所以你可以說,波頓創造過的原創電影角色──《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 或是《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某種程度上都是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前身。他們都有著強烈的雙面性格,他們都無法受到大眾的歡迎,他們甚至被歧視被誤解,而沒人期待他們的英雄行為。

因此,當華納影業找上波頓時,對他來說,改編蝙蝠俠的故事是無庸置疑的選擇。因為他敏銳的嗅覺早已聞出韋恩身上的永恆孤獨氣味:他沒有親生家人、他必須用雙面身分才能行俠仗義,而這種仗義行為事實上更像是逃避,逃避一個永遠無法改變的童年創傷回憶。

提姆波頓所執導的《陰間大法師》。
提姆波頓所執導的《陰間大法師》。

《陰間大法師》。

導演的陰暗性格,加上《蝙蝠俠》成人風格化的嘗試成功,免不然讓下一部續集的內容走進更偏激的暗巷深處。《蝙蝠俠大顯神威》有觀眾熟悉的貓女 (Catwoman) 與企鵝 (Penguin),但觀眾沒想到的是,這可不是一般的貓女與企鵝!

 

黑暗英雄的對手,更要黑到極點

本名賽琳娜凱爾的貓女,在 90 年代還沒有太複雜的身世設定,觀眾熟悉她總是擋在蝙蝠俠的前頭,做為一位美艷擔當與歡喜冤家角色,與蝙蝠俠進行無止盡的調情與打屁股──蝙蝠俠總是會略帶戲謔地逮捕她。因為她的罪行通常不是大奸大惡,而且她懂得在事態嚴重前收手走人,貓女在《蝙蝠俠大顯神威》之前,在螢光幕上是一位安全無害的花瓶角色。

早年電視劇中的貓女與蝙蝠俠。
早年電視劇中的貓女與蝙蝠俠。

看看這對小情侶!

但是既然《蝙蝠俠大顯神威》已經要把極限再推深幾步,貓女的黑化是勢在必行。你可以看到波頓對貓女外觀的美術設計,就已經與漫畫風格有很大的不同:渾身黑到發亮的皮衣,上頭有無數縫合的痕跡!

這位新貓女與漫畫裡模仿暹羅貓裝扮、高貴優雅的貓女大相逕庭。老實說,與其說她是貓女,倒不如說她更像科學怪人的新娘:她死了、又復活、外表與內心一樣破碎、完全視死亡於無物、內心只有扭曲的仇恨情緒。

提姆波頓作品《蝙蝠俠大顯神威》中的貓女,設定上更加黑暗。
提姆波頓作品《蝙蝠俠大顯神威》中的貓女,設定上更加黑暗。

貓女與蝙蝠俠之間的性張力更加誘惑,卻又更加緊張──他倆甚至無法正常接吻。

企鵝更是 180 度的大轉變,這位帶著單邊眼鏡的英國做作紳士罪犯,變成了質疑自身定位的畸形兒。他蝸居在陰暗潮濕的地下水道,與繁華的人類城市只有一線之隔,兩者卻有千里之遠。他與真正的企鵝相處愉快,企鵝撫養他、讓他吃生魚、做他的私人軍隊、甚至連他死時亦會為他哀悼。

提姆波頓版本的 DC 超級反派:企鵝人。
提姆波頓版本的 DC 超級反派:企鵝人。

如鰭一般的雙手、嗜吃生魚。

簡單說,與其說他是企鵝,倒不如說他更像是森林泰山:被人類排斥的野生兒,只能住在地下世界,想要重回人類社會卻適應不良,最終寧可讓兩個世界一同毀滅。

起先蝙蝠俠的死對頭之一:企鵝的螢幕形象並沒有那麼大邪大惡。
起先蝙蝠俠的死對頭之一:企鵝的螢幕形象並沒有那麼大邪大惡。

其實以前的企鵝最邪惡之處,就是無時無刻無地在抽菸……

 

貓女、企鵝……別忘了「小丑」

《蝙蝠俠大顯神威》如果是在漫畫迷勢力強大的今日上映,首先就會被死忠漫畫迷批評「不符原作」「自嗨亂改」。但是波頓既非漫畫迷,此等批評對他來說自然不痛不癢,他創造的企鵝與貓女完全是原創角色,只不過是引用了漫畫的丁點設定。這種作法對於一部改編電影來說,絕對不代表失敗,反倒可能是最成功的嘗試:一昧按照漫畫的每一格忠實地拍攝電影,只會讓電影淪為會動的漫畫而已。

但是,雖然我們都熱愛大膽創新又黑暗的《蝙蝠俠大顯神威》,有位紅髮白臉小丑可是不高興了,而且他非常、非常、非常地不高興,這位小丑的憤怒最終改變了蝙蝠俠的命運──小丑果然永遠都是黑暗騎士的敵人……。(未完待續)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