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肩膀卡住、抬不起來...這就是五十肩了嗎?復健科醫師:3招教你自我檢測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2018年10月26日02:05 • 許嘉麟

什麼是五十肩?

西醫把「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住」的疾病,合成一個專有名詞「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原本做為活動用的肩部關節囊,不知為何縮成一團,且分泌出許多修補黏液,反而讓肩關節這個轉軸轉不動了,形成第一個典型症狀「角度受限」。因為沾黏,活動時會拉扯發炎組織,所以產生「活動疼痛」,同時,因為愈不動會黏愈緊,與其他肌肉、肌腱疾病不同的「睡眠壓痛」因此而生。

您可能聽過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俗名「五十肩」,這是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疾病。從古自今,不分中外,古人與外國人都觀察到五十肩有「好發在50歲上下」、「肩膀卡住」以及「會慢慢不痛」這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便依照各自所屬文化在意的觀點, 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取名。

日本重視年齡,看到患者都在50歲上下,取名「五十肩」,臺灣早期因受日本醫學影響甚深,沿用至今。中醫與歐美則從肩膀卡住,宛如被瞬間冷凍,卻又好像會隨著時間改善的特性, 中醫喚作「肩凝症」,歐美喚作「冰凍肩」或「凍結肩」。不管是凝或凍,都有從液體變成固體,那種瞬間停止,又隨著時間溶解的感覺。

中國大陸用語「肩周炎」則是從疾病別命名而來,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與西醫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一樣是個很貼切的用詞,明確指出五十肩就是肩膀發炎。若是常常兩岸三地跑的肩友,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

我的肩痛是五十肩嗎?

五十肩因為名字多,很像籤桶裡放的都是同一張籤,總是容易被抽中。門診時,舉凡肩痛的患者,十之八九都說自己得了五十肩。然而,醫學上統計,每100個人之中,只有2至5個人真的是五十肩,換句話說, 有高達95%的人並不是五十肩。

醫療最難的是診斷,因為只有「對症」才能「下藥」,而人體結構交錯複雜,光是肩膀就有神經、血管、骨骼、肌腱、筋膜、肌肉等組成,病症可能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肌腱炎、肌肉拉傷、不穩定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問題根本不是肩部,而是頭或背部, 期望一般人能夠分辨這些,真的是太為難了。

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回推,從五十肩的典型症狀來檢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舉例來說,當您因為年終大掃除、從事某種激烈運動、抱了好久不見的小孫子以後,產生肩部疼痛並強烈懷疑自己是五十肩時,可以透過以下3點自我檢視,判別罹患五十肩的機率:

一、年齡需大於40歲

如前所述,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在一起的過程,不會因為一次、短期的肩部過度使用就產生,而是長期的、漸進式的發炎,最後因為黏在一起而產生了角度受限與疼痛的問題。這種病症與年齡有非常正向的相關性,宛如被造物主設定了定時器。除非是外傷或是其他疾病造成,不然肩膀都是原廠保固40年不會有沾黏,40歲以內的五十肩非常少見。

前文提及,古今中外的醫學專家針對此病症各自觀察、各自命名。發炎是古今中外醫學專家們的共識,但日本人以年齡做為區分,卻是非常獨樹一格的觀察。醫學教科書上清楚寫著「低於40歲以下,少見」, 雖然目前病因仍不清楚,但一般來說,除非是本身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心血管問題,或是外傷造成手臂長期無法活動,或是撞擊造成出血或發炎,40歲以下的肩部疼痛多半是其他周邊問題,如肌筋膜症候群、鈣化、夾擠症候群等,而非五十肩。40歲至60歲的肩痛在診斷時,也必須再納入五十肩的理學檢查。

二、角度受限,扳也扳不動

角度受限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手舉不上去」、「卡住」,日常表現是無法扣內衣、無法拉褲子,或是背部想抓癢時抓不到,得用「不求人」。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肌肉太緊、太胖或天生就這樣,但理論上來說,人體的肩部結構設計是可以多面向、多角度活動的,以因應人類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前可以,但是現在不行」的動作,其實都是關節出現問題的特徵。

除了日常活動上的不便,肩友也可以透過3個動作做為自我檢查的標準,若是3個動作中有2個怎樣都做不到,罹患五十肩的機率就相當高喔!

三、睡眠壓痛,休息不會好

睡眠壓痛應該是五十肩最惱人的症狀,也是它與肌肉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時最大的不同。

五十肩是一種關節沾黏,疼痛的原因來自於沾黏,一旦保持不動,關節內就會黏得更緊,特別是夜間睡眠長達好幾個小時不動,一翻身往往痛醒。然而,肌肉等軟組織則是需要休息才會緩解。舉例來說,不小心騎車「犛田」,皮膚破了一大片,膝蓋部位好得最慢,因為蹲下、起立、走路都需要彎膝蓋,皮膚沒辦法好好修補,自然好得比較慢。

五十肩因為樹大招風,大家都把肩痛推給它,但是,每100個人裡只有2至5個是真的得到五十肩,嚴重到變成「頑固型五十肩」並需要肩關節囊擴張術的人,一萬個人也許都沒有一個。未來肩友若覺得肩部不適時,可以透過上述3個判斷標準,「年齡大於40歲」、「角度受限」、「睡眠壓痛」,先行自我檢測一番!

過了50歲,還會有五十肩嗎?

會,五十肩「好發」於40歲到60歲之間,意思是說,第一次發作的年齡,多在這個年齡區間,但若是沒有積極治療,6、70歲手還卡住的,大有人在。不信看看爺爺、奶奶們是不是都愛穿前扣式襯衫、抓癢時會叫孫子幫忙抓背?那就是肩關節囊還沾黏的證據啦!

5大原因,五十肩好不了!

來門診詢問肩關節囊擴張術的肩友,無一不想快點改善擾人的肩部問題。通常他們都是這樣說的:「我已經做過這個、那個,但這五十肩都不會好啊!」

肩友常常很困惑,自認很努力了,肩膀問題仍如影隨行。下面是門診常見的「五十肩好不了」原因:

「可是,你不是五十肩」

很多肩友覺得自己的五十肩都好不了,明明有聽鄰居的建議拉單槓, 在家也努力動啊動,地有掃、碗有洗、窗子也擦了,卻愈動愈痛,怎樣都好不了。

不是所有肩痛都叫五十肩,100個人只有2到5個是真的五十肩。五十肩在醫學教科書上的定義非常明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肩關節囊」「沾黏」「發炎」。肩友若以「肩痛」為關鍵字查詢 Google,不乏許多年輕名人在媒體上喊著:「我有五十肩!怎麼都好不了!」但是那些極可能都不是五十肩。

人體構造可以簡單分成肌肉、骨頭、神經、血管、關節囊、肌腱和筋膜,而肩部周邊的構造如頸、頭、背、心、肺等,每一個部分的損傷都會造成肩部痠痛的問題,也會影響活動角度,但每種症狀的細微差異表現所產生的不同組合,會指向不一樣的疾病。

常見的症狀表現差異如:

‧ 五十肩的「角度受限」是卡住感,旋轉肌袖是特定幾個角度會痛到舉不高,但可以被抬起。
‧ 五十肩的「疼痛」是痠、痛、無力感,心絞痛的痛是會冒冷汗、尖銳的痛。
‧ 五十肩的「緩解」是適度活動,由於灶因是關節囊黏住,所以不動會更痛,但是肌肉、肌腱的痛則是不動會覺得比較好。

治療上:

‧ 五十肩要動,肌肉和肌腱問題要休息,愈動會愈痛。
‧ 五十肩要治療關節囊沾黏才會好,若無法解決關節囊沾黏的問題, 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些細微的差異連非專攻肩關節的其他專科醫師都很難分辨清楚,難怪肩友們常常「錯把馮京當馬涼」,怎麼治都治不好了。大家可以透過前面教的簡單測試,看看自己可能是哪種原因,對症下藥!

「好痛!我忍!」

忍痛對五十肩治療是沒有幫助的。

疼痛是一種警訊,用意在提醒身體「要休息了」、「有狀況喔!」和汽車警報器的功能很像。試想看看,如果今天警報器壞了,不知道怎的一直叫不停,您會這樣就開上路引起路人側目,還是先去保養廠把警報器關起來?

疼痛也一樣,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種藥物可以幫助我們,若是害怕藥物造成的副作用,那更應該在藥物的協助下,盡快治好五十肩。

也就是說,雖然先關掉了警報器,當天趕上班,車子沒辦法立刻修好,但之後還是要好好找出原因,看是更換零件還是重新校正系統,才是治本的做法。

忍痛會造成非常多問題,門診不乏忍痛忍到憂鬱症的患者。疼痛會讓自己看不到生命的美好,連帶讓身邊的家人心情低落,以及因為怕拉到肩膀而姿勢不良,加速整組「壞了了」的可能性。

「好痛!根本不敢動!」

許多肩友不肯吃止痛藥,但又怕痛,痛又不敢動的結果就是讓輕微的五十肩變成嚴重的五十肩。

五十肩是「包住關節的一層膜」(為了增加活動度)黏住的問題,所以只要讓它們不要這麼黏、不要這麼緊,就可以有效改善五十肩的症狀。

如果您的症狀很輕微,可以根據下一章的運動建議,在家自己做全角度的運動來拉開。這時請務必注意錯誤的居家復健觀念,像是只熱敷、沒有拉到關節角度、拉一天休10天等。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到復健科由物理治療師協助進行,但每星期至少要去3次,連續一個月,再看看有沒有改善。很可能您執行上沒有達到關節角度,卡關很久自己也不曉得,還以為已經好了,卻連背後抓癢都很勉強。

「我有甩手啊!」

正常情況下,不管是甩手或拉單槓都是個人的運動選擇,但在發炎情況下,請不要甩手或拉單槓,過度使用手部的活動也應該避免,因為發炎中過度拉扯會造成關節囊出血、肌肉拉傷、讓肌腱破洞更嚴重。

肩友們常常分不清楚「復健」與「活動」的差別,以為自己有在掃地或是肩膀有在動就是治療。事實上,復健是要讓身體回到正常狀態,所以在復健過程中,正常生理角度都必須重新練習與刻意去做,而且是緩慢、漸進式執行。五十肩復健的重點在於拉開關節囊,所以要做到可以拉開關節囊的角度,才算是醫療上的復健。

換言之,醫療上的活動與平常工作、打掃的活動範圍不同,更不用說隨意甩手或拉單槓這種過度激烈的動作,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就像你得了腸胃型感冒,正在上吐下瀉,卻被逼著去吃到飽餐廳大吃大喝補充營養一樣,時機點錯了,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加重病情。

有時候聽到沒有肩痛的家屬對肩友說:「這哪需要治療?你就自己多掃地當作運動啊!」都覺得十分心疼,因為這樣的話不但對病情毫無幫助,也否定了肩友正在為疼痛努力的事實。

「就給它痛一輩子好了!」

慢性疼痛最怕的就是痛到意志消沉。

沒有受過五十肩之苦的人,往往無法理解那種「白天痛又痠、晚上痛到醒」的日夜折磨。

剛開始時,肩友會很認真聽鄰居報撇步或自己上網找資料,自己在家做運動,但是一不小心做太多或做得不對,造成肩膀更痛,只好去看醫生,看了醫生卻被念說自己亂搞拉傷了,回到家還被家人質疑:「有這麼痛嗎?」

這種動也不對、不動也不對,再加上日也痛、夜不能睡的多重壓力, 肩友常會產生「隨便啦!」的消極念頭,接著更自暴自棄,錯過治療黃金期,疾病就變得更棘手、更難處理,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
作者: 許嘉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9/11
語言:繁體中文

許嘉麟 醫師

輝馥診所五十肩主治醫師、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暨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習班結業。社團法人臺灣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研究學會祕書長、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醫學會會員、臺灣疼痛醫學會會員。

曾經擔任2016年壢新醫院「腓長肌肌腱作為膝關節韌帶重建自體移植體對下肢關節動作肌力的影響」研究、2012-2013年教育部「培育優秀青少年運動人才之運動醫學檢驗暨追蹤專業」計畫、2012年國科會「社群型健康體適能促進平臺建置與導入」與2007-2009年經濟部「學界科專高齡者照護醫材研發計畫」主持人。

學術著作見於《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Neuroengineering》、《長庚醫誌》、《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臺灣復健醫學雜誌》等,並多次接受電視如TVBS「健康2.0」、南桃園,平面媒體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時電子報》、《大紀元》、《ETtoday》,以及網路傳媒如早安健康、良醫健康網、Line Today、Yahoo新聞、華人健康網的採訪與報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