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評測」Intel Core i9-12900H - 11 萬的電競筆電厲害在哪? ft.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EnterBox

更新於 2023年05月17日09:54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2日12:14 • EnterBox

11 萬的筆電長什麼樣子?誒!這就是答案 –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有著頂尖的規格:i9-12900H、RTX 3080 Ti、32G RAM,但重量卻僅有 2.3kg。很難想像這個單手就能拿得動的筆電,裡面的規格卻是如此的變態。當中的亮點莫過於最新的 Intel 第 12 代行動版 Alder Lake 處理器,Core i9-12900H。
在先前 i9-12900K 的評測中,我們得知了 Intel 第 12 代 Alder Lake 架構的強大之處,透過效能核心 P-core,以及效率核心 E-core 的搭配,來實現低溫省電,卻又爆發力十足的強勁表現。然而為了追求極致性能,Intel 將這顆桌機的 i9 處理器頻率拉得非常高,而頻率高就會導致溫度功耗成指數性成長。也因此瓦數、溫度相較於以往其實沒有低多少。不過!i9-12900H 在筆電上或許就能發揮它 P-core 高性能,與 E-core 高效率的強大優勢了。讓我們來看看這相對輕薄的電競筆電,搭配頂級的 CPU 與 GPU 能夠表現的有多好呢?

簡介 -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首先看到外觀,第一時間上手,其實有點難想像這台筆電要價 $109,000 元。整體設計相當低調,正面銀色且樸素的磨砂金屬表面,只有一個小小的 Predator Logo 裝飾。以高性能電競筆電來說,這樣的設計實屬難得呀!

背面同樣乾淨俐落,有著對稱的散熱開孔以及墊高筆電的黑色膠條。

左側有著電源孔、RJ-45 網路孔、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 4 以及 3.5mm 耳機孔。

右側有著標準尺寸 SD 7.0 卡槽、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 4 以及 HDMI,還不錯,該有的都有。

打開螢幕後,可見到同樣簡潔的螢幕與鍵盤面。螢幕邊框相當窄,搭載的是一塊 16 吋 2K 16:10 解析度的霧面電競螢幕,有著 240Hz 的高更新率。

C 面鍵盤部分為 RGB 薄膜式鍵盤,鍵程普通,RGB 分為三區,鍵位布局中規中矩,沒有數字鍵盤。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點在於沒有 Home 以及 End 的功能鍵。上方有著一排的散熱孔,以及將風扇拉好拉滿,用於加速性能表現的 Turbo 按鈕。觸碰板為玻璃材質,在角落帶有指紋辨識鍵,觸感不錯。

整體設計很低調,沒有市場中常見,甚至有些廉價的紅黑電競元素。雖說個人很欣賞這種外觀低調的電競筆電,但我覺得 ACER 可惜在於,沒有把這台的外表做出特色。低調歸低調,但就少了點個人風格與創新。

性能 - Intel Core i9-12900H

那麼看到重頭戲 - 性能。首先令我最好奇的是 Intel Core i9-12900H 在筆電上的表現,先來看規格:14 核心 20 執行序,其中 6 核心為效能核心 P-core,8 核心為效率核心 E-core。

如果你對於這東西不了解的話,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發布的 Intel Core i9-12900K 的評測影片。簡單來說,Intel 透過大小核心機制,讓 P-core 效能核心飆速度,E-core 效率核心專注省電。讓雜事給 E-core 處理,大事給 P-core 處理,確保玩遊戲不卡卡。而這大事與雜事的分配任務則透過 Windows 11 與 Intel Thread Director 倆倆結合達成,我們只要負責享受就好。其中效能核心 P-core 最大頻率可達 5GHz,相當恐怖。

至於實際上的表現我們直接看跑分。CineBench R23,用於測試 CPU 理論性能,結果如圖。理論性能大約介於桌機版的 i5-12500 與 i5-12600K 之間。

3DMark CPU Profile 也是類似的結果,不過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點在於。就算在散熱、功耗有限制的筆電上,i9-12900H 的單核性能依舊可以與桌機老大哥 i9-12900K 匹敵。多核心性能則受限於筆電散熱模具的物理限制。

不過呀,這畢竟是筆電有插電時的測試結果,如果是用筆電的電池呢?在未插電的情況下,我們會期待筆電能夠拿出最佳的電源效率,在維持性能不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功率消耗。
同樣先看到 Cinebench R23,分別以 Windows 11 三個電源模式 最佳電源效率 / 平衡 / 最佳效能做測試,可以發現多核心的表現竟然差不多,都在一萬分左右,僅在單核心性能部分有出現差異。

透過 PCMark 紀錄測試時曲線,可以發現電源模式的選擇對於頻率影響較大。

對於工作分給 P-core 還是 E-core 其實影響不多。

接下來看到 AIDA64 的快取與記憶體測試,採用了 LPDDR5-4800 記憶體,讀取部分來到了 67,789MB/s,但延遲則來到了 111.1ns。

遊戲 -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只是跑分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際跑遊戲似乎有些對不起這 11 萬的身價。首先看到 Cyberpunk 2077,2K 解析度、開啟光線追蹤與 DLSS 平衡檔,平均幀僅有 45 FPS。

關閉光追後,平均幀率來到了 65.1 幀。老實說這成績對我個人而言是有些失望的。

那麼看一下其他遊戲的表現,Forza Horizon 4,平均幀 93。可以發現 i9-12900H 表現其實相當不錯,CPU 模擬部分獲得了 178.9 幀的平均幀,CPU 繪圖也有著平均 108.4 FPS,反倒是 GPU 平均幀僅有 95。

Far Cry 6,平均幀 87。

CS:GO 平均幀 88.7。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 RTX 3080 Ti + i9-12900H 這強大的組合,性能卻不能完整發揮呢?答案是顯示卡,由於要維持相對輕薄的體積,ACER 對於 RTX 3080 Ti 的功耗做了嚴格限制。功耗最大只有約 100 瓦,也因此整體性能相較於桌機版 RTX 3080 Ti 那 350 瓦的吃電怪獸,低了許多。而由於顯卡的表現無法突出,也導致 CPU 表現再好,也不能彌補 GPU 拉垮帶來的性能限制。並且當 GPU 與 CPU 同時燒機時,CPU 僅能分得約 46 瓦的功耗,GPU 也僅只有 80 瓦,整體性能被功耗與溫度影響過大,整機性能拉不起來。

至於專業軟體的表現,首先看到 UL Procyon 專業生產力測試,在 Office、影像編輯與影片剪輯部分,分數分別達到了 6584 分、8601 分與 6542 分。CrossMark,總分 1951 分。PCMark 10,測試機器整體的辦公軟體性能表現,得分 6919 分。

結論 -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整體使用起來,忽略這有些嚇人的售價,我還是對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挺滿意的。2K 16:10 的螢幕對於創作、文書等日常事務很實用,不僅有電競必備的 240Hz 更新率,色彩表現也是一等一。DCI-P3 色域實測達到了 99.2% 的覆蓋,AdobeRGB 也有著 89.7% 的覆蓋。平均 Delta-E 0.62,對於專業創作也相當合適,且螢幕更新率可以於 120Hz / 240Hz 兩檔自動調節,兼顧省電與視覺體驗。

電池續航力部分,得益於 Intel 第 12 代處理器製程的進步與架構的提升,以及智慧切換內顯、獨顯的 NVIDIA Optimus 技術,省電部分是相當有感的,播放 YouTube 影片可以堅持個 6 小時多。But,就是這個 But。為了維持輕薄,散熱模具的規模受到了限制,就算塞入了目前最強大的 CPU i9-12900H 與最強 GPU RTX 3080 Ti,也無法發揮他們應有的性能,且這狀況在 GPU 上尤其嚴重。

雖說如此,個人覺得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還是很不錯,是目前市面上少數外表乾淨簡約的電競筆電,但以 11 萬的身價來說,乾淨簡約的外觀並不是這價位帶應有的特色。我們會更期待看到一些大膽、創新的設計出現在這種超高階筆電身上。

ACER Predator Triton 500 SE 值不值得購買?我覺得值得購買,但僅限於搭載 RTX 3070 且售價低於 8 萬的版本上。因為這台筆電的問題不是規格不好,而是規格太好,以致於機器的散熱系統無法有效應對。而 Intel 第 12 代的行動版 CPU i9-12900H 則是展現了其優秀的彈性,以高效能核心 P-core 搭配高效率核心 E-core,不管在省電上還是性能上都有著很好的表現。相較於 Intel 第 11 代處理器,變革挺大的,因此我會建議近期如果要買筆電,優先選擇 CPU 型號是 12 開頭的筆電,例如:i7-1260P、i9-12900H、i5-1235U 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