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李蔡彥:創意╳運算╳設計,變身科技人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9月23日07:46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3日07:46 • 謝明彧

傳統被認為「人文名校」的政大,新任校長李蔡彥卻非常「理工」!美國史丹佛大學資科碩士、電機博士,也是政大資科系教授,更曾任教育部資科司司長,他強調,理解人文價值去產出數位應用,是台灣發展AI最大的機會點。

近年,許多專家學者都指出,「AI人工智慧人才」是台灣產業未來最需要也最欠缺的人才之一,但對許多學生來說,困擾在於要怎麼進階成為AI人才?是否趕快去修習程式語言?還是趁讀研究所時,跨域轉往資訊相關系所?

目前這個時間點,台灣在AI技術發展上,有兩條路,一是核心技術的開發,二是AI應用的程度,但兩者都還有提升的空間。但這也是台灣人才、尤其是人文法商人才,最大的機會所在。

台灣AI發展優勢在文化多元性,人文應用將是關鍵

AI人才的培育,並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變成資訊工程師。台灣最大的AI發展機會點,其實是「人文與文化的多元性」,尤其對比中國大陸,台灣因為文化多元性帶來的人才多元思考,引導而成的各種創意,才是未來台灣在發展AI產業、數位應用最大的資產。

舉例來說,理工背景的學生,對技術非常嫻熟,但對人的行為、使用者的需求,或是怎麼用大家看得懂的方式呈現,往往不怎麼在行。

理工教育的訓練是線性思考,給予某個參數,導出一個標準答案;然而,人文的訓練,卻是訓練對人的觀察,理解人的價值,然後把事情用對方聽得懂、有興趣的方式講清楚。

人文社科學生或大學,未來不該放在核心技術程式的競爭,而是要去思考怎麼去滿足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並透過好的介面模式,獲得認同與使用。

能理解使用者的人才,永遠是讓科技應用能夠發揮作用的最關鍵人才。

人文社科學生充滿AI潛力,但仍需補上三大新思惟

雖說人文科系的學生,在未來的AI應用參與上,有很高的潛力,但不代表他們現在已經準備好,還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從培養三項重要能力開始:

第一是「創意思考」。大學必須讓學生具備自由想像的空間。這件事聽起來平常,但實際做起來不容易,訓練方式可能還必須因為科系屬性或學生特性,規劃各種不同曲徑。

政大有一個特色課程,叫做「人文創新學程×COLLEGE」,就是透過非常特殊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做創意學習,例如,畫畫、書寫,或是到大自然中去採集植物。

這些課程並非天馬行空,背後包含了從基礎心理學出發的許多設計,例如榮格心理學的12原型等,讓學生在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自我,看見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下,會產生哪些反應,背後又代表哪些意義與行為模式。

之後,老師再丟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提出解法,進而激發源自人文多元思考的不同創意。

舉例來說,讓學生一起讀古文,這不是背書,而是探討過去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過去的人類又是怎麼思考,他們站在什麼立場,這些立場又和現在、未來有哪些不同。當打開看事情的縱深與廣度,創意也就打開來了。

第二是「運算思惟」,這是指如何和電腦溝通的能力,或可說是「資訊科學家」「程式設計師」如何思考的能力。

程式語言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規範,和一般大眾熟悉的語言論述、敘事模式,並不相同。

具備運算思惟,也就等於去「同理程式的大腦」,不管是配合它、理解它、甚至善用它,才能跨越那道屏障。

過去,李蔡彥常見到人文背景的學生,覺得程式運作就是一個黑盒子,因為不懂,所以不敢發想、不敢要求,被拒絕後也就不敢爭取。但這件事沒那麼難,走過一次也就不會害怕,就算不能成為程式設計師,也知道怎麼適切提出需求。

第三是「設計思惟」,這也是政大推動多年的課程,訓練學生面對問題,不是直接給解答,而是先同理使用者「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再用洞察力,去了解問題的根源可能在哪。

找出問題核心之後,透過設計和程式,做出系統雛形(Prototype),再經由實際驗證,去更靠近可行的解法。

以上三項能力,不只是人文社科學生跨入AI人才的最重要能力,未來不管到哪個產業,也都會受到歡迎,因為任何轉型都脫離不了這些能力;而人文訓練,更是有效發揮產業實用的重要關鍵。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