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覺得這個冬天特別冷?家裡電暖器開啟的時間,是不是比以前長呢?你的「體感」沒有錯。2024年底到2025年初這個冬天,不僅是台灣11年來最冷的冬天,而且冷的時間也很久,以台北氣象站為例,最近3個月,測得低溫曾在14℃*以下的天數就接近一半。但你可能很吃驚,同一個時期,全球的平均氣溫卻是史上最暖!
全球破紀錄高溫下,台灣卻出現許久未見的冷冬,地球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們整理了5張關鍵圖表,帶你一起了解這回冬天的溫度之謎。
14℃*:達到「大陸冷氣團」等級的低溫。
台灣最冷冬天,41天不到14℃
根據氣象署統計,今年冬天的平均氣溫為17.9℃,比一般情況下的氣候正常值*下限18.4℃低了0.5℃,是近11年來最冷的冬天,也是2000年來第三冷,近四分之一世紀,只有2011、2014年冬天的均溫略低於今年。
氣候正常值*:以30年間觀測之氣象數據計算出的正常區間,每10年更新一次,作為衡量當前氣候變化的基準。台灣目前(2025年)冬季氣溫的氣候正常值為18.4~18.8℃。
還記得2016年初的時候來了個「霸王級寒流」嗎?當時,全台宛如進入急速冷凍狀態,在台北近郊的地方,像是新店、木柵山區,居民甚至可以在自家門前看到下雪。
不過,就算是有「霸王級寒流」的那年冬季,氣溫平均都有18.6℃,也沒有比今年冷。今年來的冷氣團強度不只相對大、次數也更多,整個冬季台北有41天、接近一半的日子低溫曾低於14℃,算下來總共經歷了13波大陸冷氣團,比2000年以後每年的平均9次還多。
此外,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氣象署共發布了57天的低溫特報,也是2019年推出這個制度以來,「低溫特報」發布最多次的一年冬天。
所謂的「低溫特報」,是氣象署針對可能發生低溫的情況,提醒民眾可以提前準備禦寒,只要預估平地會出現10℃以下的最低溫,就會發布「黃色燈號」,甚至更冷的時候還可能發布橙色或紅色燈號。
低溫特報怎麼發布?
氣象署依據各縣市平地觀測或預測到的最低氣溫發布低溫特報,針對冷氣團、寒流或輻射冷卻,每日4點30分、6點30分、10點30分、16點30分、22點30分於氣象署網站更新特報。
低溫特報分為3種警示燈號:
🟡 黃燈(寒冷):氣溫低於10°C。
🟠 橙燈(非常寒冷):氣溫低於6°C,或低於10°C且24小時內低於12°C。
🔴 紅燈(嚴寒):24小時內低於6°C。
※連江縣特殊地理、氣候因素,標準比台灣本島低4°C。
為什麼台灣今年是冷冬?
當冬季來自北方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形成東北季風,冷空氣強度愈強,台灣就愈冷。而在今年,還有一些特殊因素,強化了冷風的效果,讓整個冬季更寒冷,其中一項就是從去年中開始發展的「反聖嬰(La Niña)」現象。
反聖嬰是一種全球等級的氣候現象,指靠近赤道的東太平洋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會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帶來影響。像是在西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由於海溫較暖,水氣蒸發相對旺盛,所以周遭包含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降雨量就容易增加。
對台灣來說,去年我們較有感的是「秋颱」變得好多,因為在反聖嬰年的夏秋季,颱風生成的位置會相對靠近我們。
另一方面,在反聖嬰現象出現的時期,台灣東南方的菲律賓海域上空時常產生「逆時鐘轉動的氣旋」,這個氣旋會與冬季吹向台灣的東北季風相互影響,導致季風強度增加,使更多的冷風吹來台灣,冬天也就變得更冷了。
反聖嬰未讓全球降溫
儘管今年台灣的冬天特別冷,但回顧2024年,台灣和全球的均溫皆創下新高,科學家認為,這與前一年底「聖嬰」現象發展到高峰有關。聖嬰顧名思義,是與反聖嬰相反的狀況,指東太平洋海水異常變暖所造成的氣候變化,易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而反聖嬰開始發展後,一般則預期氣溫將呈現正常或出現降溫趨勢。
不過,當去年中太平洋海溫漸漸浮現反聖嬰跡象,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卻未明顯減緩,甚至2025年1月全球均溫還超越了聖嬰時期的2024年1月,成為史上最暖的1月,引起科學家關注。台灣氣象署也觀察到,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台灣冬季的這段期間,全球氣溫正處於歷史高點。這也顯示在全球暖化嚴重的情況下,即便反聖嬰有助某些地區暫時降溫,例如台灣、美國、格陵蘭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氣溫低於平均值,但地球整體的升溫趨勢仍難以被逆轉。
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測中心2月中指出,根據模式預測,赤道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即將恢復成正常狀態,本次的反聖嬰現象可能在今年3月到5月消失。對於今年全球氣溫會如何發展,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表示,一般預測溫度還是偏高的,但是否會突破2024年的紀錄,仍有討論空間,還需要再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