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隨即向世界各國掀起關稅風暴,對經濟與政治秩序構成嚴重威脅,還有可能升級成全球貿易戰。然而,川普並非全球經濟所面對的唯一危機,甚至可能不是最大的威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許才是真正的挑戰,因為他的產業與經濟政策更具戰略性、更精心調控,正在從根本上扭曲並損害全球貿易,並且出口大量的「中國製造」產品,讓各國一起為中國的房市泡沫和內需不振付出代價。
《紐約時報》報導,「貿易」指的是進口與出口所組成的交易型態,但習近平顛覆了這個概念,至少在製造業方面,他大幅改變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互動。過去6年來,中國對製造業產品的進口年均僅成長約150億美元,若將通膨計算在內,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然而,中國製造品出口成長的速度比進口快10倍,每年增加超過1500億美元,也就是說,以製造業產品而言,各國與中國的貿易幾乎可以說是一條「單行道」。
如今,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其貿易順差遠超德國和日本在戰後出口繁榮時期創下的紀錄。各國雖然能從中國獲得廉價商品,但卻沒辦法將自家產品大量出口到中國,重創各國出口產業,例如德國,企業無法擴張,也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但習近平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報導指出,主要是為了彌補中國政府管理國內經濟時,下了錯誤決策。
中國大量出口「Made in China」產品 挽救經濟疲軟局勢
這一問題可追溯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中國出口下滑,中國政府本可促進國內消費來彌補缺口,例如提高家庭收入、減輕低薪勞工與國內消費所徵收的巨額稅負。這將有助於中國從依賴出口過渡到一個永續的經濟模式,在工業、貿易,投資和消費者支出間取得平衡。
但中國選擇了另一條路,習近平選擇將龐大的家庭儲蓄(household savings)進行大規模投資,蓋新橋、道路、尤其是大量的房屋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經濟活動,讓中國減少了對出口的依賴,卻也導致了房地產泡沫。當習近平在2020年打壓房地產行業時,引發了一場持續至今的房市衰退。
習近平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也加劇了問題。為了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紛紛推出補助,刺激消費,然而,唯一沒有直接採取促進消費措施的主要經濟體,就是病毒最先肆虐的國家,中國。
習近平在意識形態上,反對直接發放現金或消費券等類似社會福利的措施。他認為促進消費與投資不同,無法產生長期價值。所以,當世界各國消費者開始重新消費,包括購買中國進口商品時,中國得以依靠其他國家的經濟振興措施來恢復經濟,但中國自身則將全部精力投入擴展製造業,彌補房地產市場萎縮所帶來的經濟缺口。
換句話說,習近平正在讓中國的貿易夥伴與競爭對手,為房地產上的錯誤賭注和內需不振的後果埋單。
中國製造業主導全球市場 各國依賴加深將受制於北京
中國確實進口原物料和資源,例如石油、鐵礦石,以及尚未掌握技術的先進半導體。但中國在製造業和出口方面的主導地位不容小覷,涵蓋汽車、鋼鋁、船舶、太陽能等領域,產能已遠超全球需求。此外,隨著房市崩盤,國內對鋼鐵需求下降,中國政府補貼新工廠建設,利用國產鋼鐵製造更多出口產品,推動出口增長。
整體而言,中國的出口增速是全球貿易增速的三倍。這代表,中國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國家製造業的衰退之上,一旦中國鎖定了該產業,他國企業便無法與之競爭,只能黯然離場。這代表,在全球經濟中,中國不需要其他國家的工業投入,而其他國家卻越發依賴中國產品,並因此更容易受制於北京的政治與經濟壓力。
與此同時,川普的關稅政策使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然而,真正的威脅並非關稅本身,因為他如果只實施競選期間提出的10%關稅,全球貿易雖然會受到影響,但市場仍能適應這些變化,貿易夥伴也能制定應對計畫。
不過,川普的不可預測性讓這種規劃變得相當困難。如果他進一步將美國與全球貿易隔離,那麼全球市場將無法消化中國龐大的出口量,在缺乏全球市場的出口支撐下,中國經濟將陷入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習近平推動他一再拒絕的經濟改革。
習近平的貿易觀點是「單行道」,而川普則往往表現得像是不相信貿易。在這兩人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勢必迎來一場動盪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