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讓他們知道文學在做什麼、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支持──專訪2月店長楊双子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2月06日10:56 • 發布於 01月23日02: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讓他們知道文學在做什麼、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支持──專訪2月店長楊双子

文/犁客

「印象深刻的事真的太多東西了;」楊双子想了想,「如果純粹說參與這個獎本身,我覺得去頒獎要走紅毯這個讓我有點驚訝。」

臺灣漫遊錄 - 楊双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2024年底,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英文譯本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中的「翻譯文學大獎」──剛入圍、進入長名單時雖然有點在意,但還沒有太多感覺,待到10月初得知入圍短名單,赴美出席11月20日頒獎典禮的諸多相關事項突然成了必須馬上處理的急事;於是,楊双子第一次造訪美國只待了四個晚上,時間全用在與獎相關的活動上,而因為這是台灣作家首度拿到這個獎,所以回台之後,又面對撲天蓋地的採訪邀約,以及擔任Readmoo讀墨電子書2024華文年度大獎的對談嘉賓。

結果,回顧這兩個月旋風式的經歷,楊双子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走紅毯。」

先有三個大綱

身為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台灣作家第一人」,楊双子在台中鄉下的成長環境裡卻沒多少書。「選擇太少了,所以有什麼就讀什麼,我喜歡讀故事書,這是閱讀當中很大的一部分。」楊双子回憶,「不過我的另一個閱讀方向,是『我對這個世界感到很好奇、我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我希望書可以回答我』,類似百科,或《十萬個為什麼》那種書,比如解釋為什麼會打噴嚏啦、為什麼出現什麼雲就會下雨之類,這種事我問了,大人也不會回答我或不知道怎麼回答,所以我必須自己找答案。」

妹妹有時也是諮詢對象──或者反過來。「雖然我是姊姊,但因為是雙胞胎,所以其實我們不會覺得有誰比較大,有問題的時候會彼此問,我不知道但說不定她知道嘛。」楊双子笑著說,「但事實上大概她也不知道。因為我們受的教育遇到的人讀的書都差不多,知識體系的養成相同。」

不過,「問妹妹」這事,在楊双子開始寫作之後,成了重要助力。

「我寫長篇之前會先有三個大綱,第一個比較像總綱這樣的東西,我妹還在的時候,我會口頭跟她講說我大概要寫個什麼樣的故事,怎麼發展、核心是什麼,從開頭會怎麼逼近這個核心,最後怎麼結尾。」楊双子說,「我妹很直接地反應,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她不用擔心講出來會傷害我,也知道怎麼講我不會受傷害,她就會跟我說:『我覺得這樣很無聊』,或者『這不會太老套了嗎?不行哦這個情節老掉牙了』,我就會想想怎麼修改。」

總綱成形後,第二個大綱會安排故事的起承轉合,「對我而言最重要是『轉』的部分,當然前面不能無聊,鋪陳到『轉』之後也要看結尾會不會很唐突。」楊双子說,「第三個是章節大綱,再對應總綱,確認我有沒有把最想寫東西寫出來?每章都會標核心是什麼、這章要寫什麼,同時會寫人物設定,邊寫邊想:這樣設定的角色真的會做這樣的事嗎?真的會在某章發生這個變化嗎?不會的話,就看是要修章節內容還是修人物設定。」

如果這個東西超級暢銷

事先仔細思考的成果,讓揉合殖民、時代、女性等等嚴肅議題的《臺灣漫遊錄》讀來輕鬆有趣,極易入口。「『百合』這個文類的核心讀者組成有一部分是非典型的異性戀男性,以及同性戀、雙性戀,或者不想歸類自己性傾向的女性,但這種人人數超少的!那就注定這個文類只能很小眾。」楊双子說,「想要吸引不一樣的族群進來看,要『出圈』,我自己的研究是不要集中在百合的『愛情關係』,而是強調『關係』,這兩個是有差異的──你強調兩個女性之間的愛情關係,那不想看的讀者就不會來,但如果你讓她去冒險、競賽、發展一個《十二國記》,那會有讀者進來看,他們未必會成為百合的核心讀者,但有機會接觸。他們當然也會看到兩個女性『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或者有點擦邊球的愛情,如果他們覺得喜歡的話,就會持續閱讀這個類型。我不是說以愛情為框架不行,而是單以愛情為框架的話,故事的樣貌就很有限。」

楊双子大學時代就開始寫言情小說,她就認為自己的作品真正的核心不完全是「愛情」,而是「關係」──「言情小說重要的是在談某段關係如何成長變化,通常是兩個戀人的成長關係,我喜歡這個,也擅長寫這個;」楊双子表示,「我把言情小說的公式拉過來,結合歷史元素,成為《花開時節》、《花開少女華麗島》到《臺灣漫遊錄》這些所謂的『台灣歷史百合小說』。這系列是我在想『什麼是台灣的歷史小說』──這類型現在還在拓荒期,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在2015年辦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的時候,大家開始想:什麼是『台灣為主體的歷史小說』?那當得先釐清『什麼是台灣為主題的歷史』啊!後來出現的『客家歷史小說獎』、『羅曼.羅蘭百萬小說賞』進一步聚焦到族群、藝文相關,但我們對整個大類型仍然沒有明顯的共識。」

楊双子認為,「我在當代寫過去的故事,重點根本不是過去,而是我想和當代的讀者對話,是我怎麼去詮釋歷史。歷史小說和真實的歷史之間,有點像《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日本漫畫重新去詮釋《三國志》,它是因應當代讀者的需求產生的,它服務的是當下的人,甚至是不同文化的人。」

不過,「這些小說不可能有很大的讀者群,因為百合和歷史的讀者群都太小了,現在還創造不出有共識的類型。」楊双子說,「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銷量太低了、讀者太少了,沒辦法快速地凝聚共識。如果這個東西超級暢銷,就會比較容易建立共識。」

因此之故,楊双子對「美國國家圖書獎」頒獎典禮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才會是「走紅毯」。

文學是不會消失的

「我知道國內出版相關獎項也想要像金馬獎那樣做得盛大一點,但作家的吸引力就是沒有藝人那麼高,所以不如從其他方面思考,比如說我覺得『走紅毯』的確是蠻聰明的。」楊双子說明,「我被通知要穿著正式,在紅毯會有記者的短訪和拍照,儀式感很強、也有媒體效果。我是入圍者,可以再帶一個人進去,如果要多帶,就要和其他人一樣付錢買票,一張1,750美元,很貴,對吧?它的重點是贊助,我買票進來,是贊助這個獎繼續辦,而且現場有晚宴,一面吃飯一面頒獎;晚宴座位也是有安排的,我以為我會和這本書的譯者金翎坐在一起,結果被排在同一桌的兩邊,我旁邊坐的就是付錢進來的贊助者。也就是說,你贊助文學,有機會坐在這一屆可能的得獎者旁邊,和作家聊一聊、認識一下。」

楊双子覺得這是的聰明做法,原因在於它會形成一個正循環,「台灣人不缺錢呀,但一點都不重視文學,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制度讓他們知道文學在做什麼,或者讓他們知道可以贊助文學什麼,可是像國家圖書獎這樣可以,對吧?它有很直接的一套行之有年的制度,除了門票之外,如果你再額外贊助,應該還能再獲得其他的什麼,我覺得我們文化界應該去考察這個。」

這或許是楊双子與其他文學獎得主最大的不同之處。她在美國領獎的時候,感言的重點是台灣,回到台灣接收各種媒體訪問或官方單位的錦上添花時,談的是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制度去鼓勵創作者、擴大閱讀群。

「你得看到做這件事有未來,年輕人才願意投入;」楊双子笑得謙虛,「我覺得我已經是個中了最大獎的人,當然要盡量趁這個機會讓更多東西制度化。」

有新人加入而且不光是「燃燒熱情」,能夠看到未來、維持生活,那麼這個產業就仍有可能,「我對文學並沒有很悲觀,」楊双子說,「對個體而言,有沒有人買你的書當然有很大的影響,但對整個產業而言,它會找到某個調適的方法。文學是不會消失的。」

楊双子:

延伸閱讀: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 小野不由美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花開少女華麗島 - 楊双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三國演義 - 羅貫中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