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不離不棄護卵一個月 百步蛇媽媽育雛全球首紀錄在台灣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於 2024年06月12日05:58 • 發布於 2024年06月12日05:58 •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家中寶寶一出生就有爸媽全程記錄,這樣的待遇在野生動物往往可遇不可求。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去(2023)年7月幸運發現護卵中的百步蛇,立即啟動全程紀錄,完整記錄母蛇護卵、小蛇破卵而出的過程。除了母蛇殷殷照顧的身影,打破冷血動物無情形象,也證明台灣森林生態以及保育軟實力。

林業保育署於昨(11)日舉辦記者會,公開此記錄資料,署長林華慶指出,「這是台灣,也是世界首度揭露百步蛇在野外產卵後的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巢的完整過程與行為。」

八仙山發現百步蛇母蛇在洞內護卵。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八仙山發現百步蛇母蛇在洞內護卵。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八仙山上偶遇百步蛇 想方設法留下珍貴紀錄

全球首次全程記錄20條珍稀百步蛇,從出生到38天的生活,就發生在台灣。去年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老師惠璦玲憑藉自身的生態敏感度,偶遇一般人很難發現的百步蛇;一週之後,發現牠已踡伏在一窩卵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得知後,隨即安排於現場設置防護圍籬,並委請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進行監測,得以將這一連串過程展現在世人面前。

百步蛇屬於卵生。台中分署長張弘毅說明,兩個月內,觀察到母蛇不離不棄地護卵長達一個月;隨著20條小蛇破卵而出後,母蛇也未立即離巢,而是持續在洞內守護7天左右,直到確認小蛇安全無虞才離去。此次也突破技術,使用「諧波反射器」標記小蛇,難能可貴地觀察長達38天。過程中野聲公司監測人員更不惜24小時不間斷監測,取得珍貴的資料與影像。

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母蛇似乎為了有利於蛇卵孵化,每日上午11點至下午2點之間,總會離穴一段時間調節體溫,以及幼蛇孵化後仍持續留在穴內的護幼行為。

計畫主持人、野聲經理李昱表示,通常野生動物監測使用紅外線照相機,原理是高溫感應。但是蛇是低溫動物,沒有體內調溫系統,紅外線感應不到,為此團隊不惜成本,利用縮時攝影機,架設於洞口正上方拍攝記錄動物活動,輔以密錄攝影機不定時於洞內拍攝百步蛇,再加上內視鏡監測不定時於洞內探測拍攝,並以夜視鏡於洞外監測百步蛇行為。

整整28天,天羅地網但求珍貴的百步蛇生態紀錄。不僅百步蛇忙著護卵孵化,相隔150公尺處,還有一隻龜殼花媽媽守著牠的卵。

上圖:百步蛇幼蛇以卵齒劃破卵殼探出頭來。下圖:百步蛇幼蛇時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上圖:百步蛇幼蛇以卵齒劃破卵殼探出頭來。下圖:百步蛇幼蛇時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以諧波反射器反射原理 追蹤出生後38天生活

百步蛇幼蛇追蹤調查方法,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展蔚博士執行。為了瞭解百步蛇生態,研究團隊首度運用國外山難、雪崩時的諧波反射器拯救系統,進行幼蛇離穴後的活動追蹤。

「傳統的野生動物追蹤,用的發報器是主動發訊、含有電池的發報器,重量不超過體重的5%。」林展蔚解釋,對於體型小巧的野生動物,能選擇的發報器相對稀少,追蹤技術上更待突破。

諧波反射器是帶著反射訊號的小型標籤,利用主機發射訊號,掃到標籤回彈的原理得知位置。這項系統過去常用於山難、雪崩救難環境下;1990年代末期第一次用於昆蟲身上。然而,要將芝麻米粒大小的標籤貼到小動物身上,並不容易。科博館克服技術,三年前就利用這個系統,使用在攀蜥、大頭蛙、甲蟲等物種身上,建立成功的追蹤經驗。

這次,研究團隊將這項技術運用在離穴後首次蛻皮的百步蛇幼蛇。大多數幼蛇在第二次蛻皮後,發報器也跟著全數褪下。重要的發現包括,幼蛇離穴後,並未立即長距離播遷,而是先躲藏在附近的岩縫、樹叢,再漸移至周邊次生林環境中活動,並以清晨及傍晚活動最為頻繁。

研究人員為百步蛇幼蛇別上諧波反射器。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研究人員為百步蛇幼蛇別上諧波反射器。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百步蛇幼蛇離巢。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百步蛇幼蛇離巢。圖片來源:野聲公司提供。拍攝:李昱

備齊圈養與野外紀錄 補全百步蛇保育拼圖

林華慶曾是蛇類研究人員。2000年任職台北動物園期間,曾兩次圈養百步蛇配對繁殖,是台灣首次的正式紀錄,而透過這次重要紀錄,也印證了過去圈養繁殖的經驗,得知兩者的一致性——不但都在7月下旬產卵、8月下旬孵化,孵化期30餘天;母蛇在產卵後也都展現護卵行為。

「圈養經驗剛好能與野外觀察互補,回答彼此的不足。」林華慶解釋母蛇產卵之前的行為,百步蛇約在10月開始求偶,公蛇頻頻吐著舌頭,母蛇則昂頭作態,經過三週形影不離的交配期後,各自回復獨行生活,不再有任何互動;而交配後的母蛇從隔年2月起,身形明顯粗大,直至7月下旬產卵。直到產卵前,母蛇未進食長達8個多月,產卵後則會專心護卵。

在圈養環境中,由於需要恆定的溫溼度,因此移到孵化箱。過程中發現,產後兩週內母蛇護卵行為特別明顯,甚至強力抵抗工作人員碰觸蛇卵;之後的行就無從得知、留下空白。相隔23年後,八仙山野生個體的觀察紀錄,填補了台灣本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資料彌足珍貴。林華慶特別指出,母蛇產卵後死命保護,包含小蛇孵化之後持續看顧,令人動容。林展蔚也說,這次觀察得知牠是個負責任的媽媽。

百步蛇全球熱點在台灣 見證森林風華

百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為台灣原生的蝮蛇科物種,全球分布侷限於華中、華南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在我國屬珍貴稀有保育類物種。國家紅皮書評估為無危(NLC),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名錄則評估為易危(VU)受脅物種,全球族群量呈下降的趨勢。即使在已知的分布範圍,仍十分罕見。從自然觀察App愛自然(iNaturalist)十幾年來的野外紀錄回報,台灣中低海拔森林是全球百步蛇分佈熱點。

百步蛇主要以嚙齒類、昆蟲、蛙類、蜥蜴、鳥類等小型哺乳類果腹;蛇卵、幼蛇都可能成為大型鳥類、中大型哺乳動物的食物。棲地破壞仍是百步蛇主要的威脅。

百步蛇有著尖尖的鼻子和大型的三角斑紋,具完美的保護色,以及滿滿的毒液。資料顯示,全台灣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都有機會發現牠的蹤跡,但以東部及南部的族群量最為穩定。然而,即使如林展蔚這樣的長期研究人員,看過的次數不超過一隻手的手指頭,這次一下子看到20條,令他十分振奮。

無論幼蛇頭上的斑點、白色的尾巴、一出巢就爬上樹的行為等,都是新知。這些重要資訊,他預計於8月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上發表,展現台灣保育軟實力。

林華慶說,台灣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是誤踩到牠造成反擊。期待大眾將蛇類視為自然生態的一份子,就像進入自然環境,會為可能遇到的極端氣候、天災和野生動物等危險因子做好準備,不須過度擔心野蛇的存在。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