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孩子的叛逆是成長一大躍進!專家揭七個親子互動法,教父母冷靜接招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4年12月09日01:54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兩歲,是兒童發展很重要的分水嶺,這個時期往往讓父母覺得孩子突然變得很「叛逆」、很難搞,因而常感到挫折,甚至情緒失控。

然而,幼兒叛逆期並非「問題」,而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重要時刻,亦是開始練習獨立的開端。《未來family》這次特別企劃這個封面故事,從不同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並提供實用的親子相處技巧,幫助父母能夠冷靜迎接孩子的成長大躍進。

別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他只是長大了

面對兩、三歲孩子所謂的「叛逆行為」,許多父母容易將其視為挑戰權威、故意激怒大人,但實際上,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指出,這些被視為「叛逆」的行為,其實反映了孩子各個能力正在快速成長,包括語言、認知以及肢體掌控等,因此,他們會渴望更多自主權跟決定權。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在刻意反抗,而是嘗試探索和掌握新能力的一個過程。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王慧敏也提到,這時期的孩子雖然察覺自己的能力躍升,但其能力還不夠成熟,導致他在表達需求或情緒時顯得混亂或固執,才會讓大人誤以為他們是故意「唱反調」。

與其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不如以正向眼光看待這些行為。孩子的堅持與嘗試,正是他們學習掌控自我、發展自主性的起點。

面對叛逆期的幼兒,父母該如何接招?

1.父母試著欣賞、理解孩子

王慧敏教授建議,父母應先承認第一個叛逆期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進程,應帶著欣賞的角度,看到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接著,理解這個階段孩子會遇到的困境,並同理孩子的情緒波動,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常感到「能卻又不能」的衝突與挫敗感,因此更需要父母的愛與安全感支持,對他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慢慢來,我等你,媽媽在旁邊陪你」,而非粗暴地斥責或阻止。

王慧敏提醒,「同理孩子不代表無止盡的退讓,」溫和而堅定仍然是關鍵,面對孩子測試底線時,父母應維持規則,把持住立場。例如:收玩具時,即便孩子拒絕,父母也可重複理由或以情境引導,「有時大人要比孩子更盧,孩子其實最後還是會願意配合。」

2.限制性的選擇

這階段的孩子就是很常會一直說「我不要」,因為他覺得說「不要」好像是他的尚方寶劍,所以王慧敏建議可以在父母能接受的範圍內給選擇,同時又能滿足孩子的自主感。例如,吃飯時,問孩子:「你要吃大碗還是小碗?」而非「要不要吃飯?」;天冷時則問:「你外套要穿紅色,還是藍色?」;如不想進學校時,可說:「我們手牽手去,那你要牽右手還是左手?」透過選擇來降低抗拒,促進合作。

3.給孩子較多的探索機會

孩子在此階段各方面能力都變好了,且認知發展迅速,對周圍充滿好奇,父母應提供安全環境滿足其探索需求,避免過多限制。例如,孩子想畫畫時,可提供專用牆面或大張畫紙,並說:「你可以在這裡畫。」這不僅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避免不當行為,讓探索變得安全而有界限。

4.指示明確或步驟化

王慧敏建議,父母應以明確的指令或將任務步驟化,幫助他們建立「我能感」與成就感,孩子遵守的意願就會更高。就像孩子上幼兒園後,一進教室就開始有流程、有步驟,「第一步放鞋、第二步洗手、第三步拿餐袋……」。

在家執行的話,以吃完飯要收拾為例,分步驟指導就是:「先把掉到桌上的菜撿進碗裡,接著把碗拿到廚房,最後回來餐桌把椅子推進去。」孩子一邊做,大人在口頭上也可給一些提示,待孩子全部完成後就給予稱讚,強化孩子的自信與自主感。

針對容易出錯的任務,如穿鞋,可用簡單指令:「鞋子頭碰頭放好,一隻腳先穿,再穿另一隻,站起來檢查鞋頭是否對齊。」清楚指導避免挫折,並透過創意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進成長。

5.轉移注意力

由於小小孩注意力短暫,當他情緒失控時,王慧敏建議父母可透過轉移注意力幫助緩和。例如說:「哦?巧虎好像要開始了!」;如是在餐廳鬧脾氣時,也可帶他去外面看看說:「走~我們去外面看看,剛剛爸爸看到那邊有魚缸,看看裡面的魚在做什麼。」避免孩子不要一直處在讓他挫折、憤怒或焦慮的情境中,防止情緒進一步升溫。

6.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

有時孩子就是很堅持該怎麼辦?「父母可衡量安全性後,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王慧敏接著舉例,像是天氣還不冷,但孩子卻堅持穿新買的毛衣,若評估後無安全疑慮,「就讓他穿吧!親身體會一下過熱的結果」,這種方式比苦口婆心的勸說更能讓孩子學到經驗,幫助其建立因果關係的認知能力。

7.生活安定規律、建立儀式感

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秩序與穩定的生活作息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因為可預測的事情讓孩子感到「我能掌握」。例如放學後固定流程包括:洗手、換衣服、玩玩具、吃晚餐、洗澡、睡覺等,可幫助孩子建立穩定感。

不僅如此,生活中的儀式感也能強化這種穩定性,如:睡前讀故事或吃飯前擺筷子,都是簡單而有意義的習慣。此外,家有手足,父母也可安排「We Time」,為每個孩子提供專屬陪伴,如:哥哥與媽媽單獨去散步、爸爸與妹妹說故事等,這不僅能增強親子連結,也能促進情緒穩定與手足關係和諧。

孩子又盧又鬧,父母也失控?穩住情緒4招式

叛逆期的孩子常處於情緒風暴中,也愛把「不要」掛嘴邊,使得原本冷靜的大人也可能被盧到理智斷線,盛怒之下發的火,往往把親子關係燒得體無完膚。以下提供的實用建議,幫助家長穩住情緒,轉化親子衝突為學習契機,陪伴孩子安然度過過渡期。

第1招:分離情緒來源,理性看待問題

王慧敏提到,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大,要工作、要育兒,她分享曾在幼兒園遇過很可愛的孩子說:「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媽媽,像公主一樣,可是我的媽媽一到晚上九點,就會變成巫婆媽媽。」因為晚上九點一到,就趕著孩子上床睡覺。

駱郁芬提醒父母要學著辨識自己的情緒來源,而不要將自身情緒投射到孩子的行為上。比如說早上趕著出門,但孩子卻在鬧脾氣,大人氣急敗壞,是很常見的場景,「如果大人不趕時間,或許可以讓孩子花10~20分鐘處理情緒。然而,當因時間壓力無法滿足孩子發展需求時,應認知這是自身限制造成的,分清楚孩子的發展需求與自身壓力是兩件獨立的事情。」

若當下因時間或壓力未能妥善處理,可在事後主動與孩子討論。例如:「早上媽媽看到你好像在生氣,但我因為趕時間,沒辦法好好聽你說話,那媽媽現在很想聽你講,當時發生什麼事?」藉此補足親子溝通,避免衝突造成長期影響。

第2招:尋求家庭支持

王慧敏引用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的話,「教養孩子需要『同村協力』。」提醒家庭成員要分工合作,實質支持包括分擔育兒工作,例如一人幫孩子洗澡,另一人就處理其他事;心理支持則在於當情緒升高時,另一人能適時補位,讓需要冷靜的家長獲得片刻喘息。

第3招:消耗體力來轉移情緒

如果家中只有一個大人顧小孩,當情緒升高時,既然沒辦法暫時離場,王慧敏建議,「不如就帶著孩子動起來,例如:一起去操場跑兩圈、在家超慢跑、隨音樂跳舞或做伸展運動等,通常消耗完體力,氣也消大半了。」

第4招:真實跟孩子表達感受

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或大人必須在孩子面前完美無缺,王慧敏直言,「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孩子了解大人也會挫折、難過跟擔心,偶爾示弱反而有助於孩子學會情緒表達,同時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

例如:「因為我提供的你都不願意接受,我覺得很挫折,也覺得蠻難過的。」、「你這樣跳來跳去,我很擔心你會受傷。」讓孩子透過父母的表情和語氣,逐漸學習辨別與理解情緒的意涵和溝通方式。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