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正是香港最繁華的時候,我選擇到台灣念大學。剛來時台北正在蓋捷運,到處都是工地。那時台北鄭州路的牛肉麵街還沒拆,我經常坐在古味十足的板凳上,抬頭一看新光三越,那種古今交錯的感覺真的非常好。
**
羅鎮祺 40歲 香港人 來台3年
那幾年台灣變得很快,政治的透明度也愈來愈高,我還在台灣經歷了政黨輪替。香港回歸時,我人在台灣,等到2001年再回去,香港已經不一樣了。
但有件事始終沒變,就是香港的教育。填鴨式教育一直不是個好方法,想當年我就是不擅背誦,英文念不好,在港升學無門,最後才選擇出國。沒想到14年後,輪到我大女兒有狀況。
其實我們已經幫她選了功課最少的幼稚園,但大班時準備銜接小學,功課還是成問題。記得那時每天晚上,為了她寫字的筆順,可以折騰2、3個小時,不能睡覺,真的是噩夢。後來我在臉書問,有沒有壓力較小的學校?有人跟我提了台灣的華德福。
還記得第一次參觀那天,正是吃飯時間,小孩自己煮菜,自己洗碗,我甚至看到比較高年級的學生正在學習蓋房子,自己做木工,看怎麼把房子蓋起來。天啊!怎麼可能,後來便決定大女兒一念完幼稚園,就搬來台灣。
華德福不用考試,也幾乎沒有作業,女兒適應得非常好。他們上國文課,不用課本,老師先把一幅畫掛在黑板,看圖說故事,大家最後把今天學到的內容,再畫進自己的筆記本裡,就完成了,讓他們自己思考、創造。我還看過從這裡出去的高中畢業生,用英文寫了一本小說當畢製。
不只教育,其實我常想,台灣的生活步調真的更適合人居住。我住在京都一般的台南,看到那些古蹟,有時會想起香港天星碼頭鐘樓拆除事件,那是香港本土意識抬頭的起點。我知道台南可能也拆了不少,但資源太豐富了,就還是留下許多。
但我最愛的,還是台灣的多元教育選擇,因為並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夠默寫,不是每個小孩都能乖乖坐著學習。我家的親子關係曾因此變得很糟,抉擇要不要來台灣時,就是因為相信能有所改善,才決定過來的。
愛台灣的十個理由:
- 更多元的教育選擇
- 政治的透明度
- 生活節奏比香港緩慢
- 居住空間比香港大
- 小京都一般的台南
- 太好買的大賣場
- 牛肉麵,和簡直天上才有的牛肉湯
- 不會只想到自己的人情味
- 水果種類好多
- 氣候還是比蒸籠般的香港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