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的作品中,往往以時間主角,將己身生命投入其中,看似調侃諷刺而大膽的創作風格,在國際間亦相當著名。芬蘭規模最大的國際當代藝術展會,基亞斯瑪當代美術館(Kiasm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自即日起至10月16日,於「ARS22」五年展展出謝德慶五件《一年行為表演》之一的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本次展出為謝德慶首度於芬蘭展出,亦為臺灣首位獲邀參加此北歐指標性當代藝術展會的藝術家。
謝德慶是臺灣最早從事行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之一,1950年生於臺灣屏東南州鄉,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陸續完成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及《十三年計畫》等經典作品。他最爲人所知的是他的五件各為期一年的行為藝術。
01|《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簡稱《籠子》(Cage Piece)
謝德慶在其位於 Tribeca 工作室裏,建造了一個3.54 × 2.74 × 2.44 公尺的木籠子,並將自己孤獨監禁於其中一年。這期間,藝術家不交談、不閱讀、不寫作、不聽收音機、不看電視。
02|《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簡稱《打卡》(Time Clock Piece)
謝德慶在這件作品中每小時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續一年。結果合計共打了8,760次卡,其中有133次失誤。
03|《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簡稱《戶外》(Outdoor Piece)
謝德慶居於紐約市的室外一年,其間不進入任何建築物,地鐵,火車,汽車,飛機,輪船,洞穴,或帳篷。
《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 圖片來源/謝德慶
《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 圖片來源/謝德慶
04|《藝術/生活-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簡稱《繩子》(Rope Piece)
謝德慶和藝術家琳達·莫塔諾在腰間用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卻相互不接觸一年。
05|《一年行為表演:1985-1986》,簡稱《不做藝術》(No Art)
謝德慶不談、不看、不讀藝術、不進入畫廊或博物館,只是生活一年。
除了著名的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外,在1986年到1999年為期十三年的作品:《謝德慶:1986-1999》,簡稱《十三年計劃》(Thirteen Year Plan)亦相當著名。在這十三年中,謝德慶做藝術而不發表。這件作品從他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謝德慶在紐約的約翰遜紀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開發佈,宣佈「我存活了」。
《謝德慶:1986-1999》,簡稱《十三年計劃》(Thirteen Year Plan) 圖片來源/謝德慶
《謝德慶:1986-1999》,簡稱《十三年計劃》(Thirteen Year Plan) 圖片來源/謝德慶
謝德慶訂下嚴格的條件,並立下書面證明請律師作證,在他的作品裡時間是主角,浪費時間與等待,佔去生命的大部分,看似調侃、諷刺生命的徒勞,實際上則是徹底地拋棄外物,投進時間無窮的河流裏。
謝德慶自2008年起獲得國際矚目,包括獲頒「美國國家藝術家」(United States Artists fellowship)獎項、受邀於各大國際場館及展會展出,如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紐約現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MoMA)、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英國利物浦雙年展及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等。
本次於芬蘭展出的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戶外》)則是以相關紀錄影像及裝置形式展出,現場可見以超8毫米攝影機拍攝的紀錄片、照片、藝術家手繪地圖與宣言等方式呈現。
更多資訊可以參考謝德慶個人網頁、「ARS22」五年展活動網頁
延伸閱讀
6 個「龜甲萬醬油」創意廣告設計,浮世繪、東奧、女性身體成為靈感來源
日本爵士喫茶台北誕生!「Re:森³」重啟開幕,音樂、綠植、咖啡、昭和選品等 6 大特色開箱
獨樹一格的影像藝術,讓音樂從此與眾不同:美國搖滾樂團 OK Go 的創意 MV 特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