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起賞鳥做科學

科學人

發布於 2021年12月31日02:00 • 林大利

賞鳥不只是有趣的休閒活動,透過開放平台與共享資料, 公民科學能產生大量數據,推動鳥類種類、數量、棲地與保育等研究, 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

猜猜我是誰:台灣許多鳥友能分辨外形相似、成群出現的水鳥。或是上傳鳥類照片到開放資料庫,相關領域科學家也能協助辨識。這張照片裡就有彎嘴濱鷸、寬嘴鷸、尖尾濱鷸三種水鳥,你分辨得出來嗎?(影像來源:呂翊維)
猜猜我是誰:台灣許多鳥友能分辨外形相似、成群出現的水鳥。或是上傳鳥類照片到開放資料庫,相關領域科學家也能協助辨識。這張照片裡就有彎嘴濱鷸、寬嘴鷸、尖尾濱鷸三種水鳥,你分辨得出來嗎?(影像來源:呂翊維)

2014年底,一隻迷航的西伯利亞白鶴抵達基隆彭佳嶼,幾天後飛到金山清水濕地,引起大眾注意,牠最終在台灣停留了將近兩年。俄羅斯媒體得知這種嚴重瀕危的候鳥在台灣平安生活,還特別報導致謝。2021年初,台灣出現新紀錄種斑頭雁、年底則有另一隻飛抵宜蘭的白鶴,同樣吸引許多賞鳥人觀賞。同年3月,澳洲繫上發報器的水鳥黦鷸一度短暫失聯,澳洲學者還在網路上請求協尋,後來經確認在台南的學甲濕地平安活動,讓台澳候鳥研究的合作又邁進一步。這些精采又重要的生態記錄,全都是鳥類觀察愛好者率先發現,而不是鳥類學家。這表示台灣有上萬雙眼睛,隨時緊盯這些鳥兒的動態。

鳥類是公民科學的好題材

鳥類是非常特殊的生物類群,羽色引人注目,移動能力強,是反應環境變化的指標生物。相較於其他生物,鳥類不僅容易觀察、辨識,即使你對牠們沒興趣,當牠從你眼前飛掠而過,實在很難無視牠們。也因此,鳥類成為最受科學家關注的生物類群,許多生態學理論正是透過鳥類研究發展而來。不過許多鳥類的新記錄,都是鳥友提供,而非鳥類學家或生態學家。全世界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資料庫,超過一半是鳥類的資料。台灣亦然,眾多的鳥友,一直都是公民科學的好夥伴。從eBird Taiwan平台來看,已經有超過4500名使用者上傳過賞鳥記錄,而且每年台灣的賞鳥記錄都維持在全球前十名。

像eBird Taiwan這樣的賞鳥記錄資料庫,是公民科學的一種「機會型計畫」(opportunistic scheme)。這類計畫藉著使用者眾多,加上開放平台,可以快速累積大量的生物時空分佈資料,也使資料越來越容易取得,iNaturalist也是類似的網站,這些網站的特色是介面簡單,使用者可以即時上傳目擊各類生物的報告,也因此參與門檻較低,使用者甚至不需具備物種鑑定能力,只要上傳照片及時空資訊到網路平台或資料庫,會有專業研究人員鑑定物種。所以,機會型計畫很適合運用在蛾類、蝸牛、蜘蛛等容易觀察並拍攝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是監測死亡動物,例如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使用者上傳的資料有助於科學家掌握野生動物死因,甚至還可以推論食性、出沒地點與活動時間。

台灣有運作成熟的野鳥學會體系,加上自然觀察相關民間團體的蓬勃發展,使得鳥類的公民科學格外興盛。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為代表的鳥會系統,在台灣各縣市幾乎都有相應的地方組織。這樣的運作模式,讓全國性的鳥類公民科學相當容易推廣,能進一步執行門檻較高的公民科學「系統型計畫」(systematic schem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科學人雜誌】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