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異鄉遊子的萬年難題,她們最終如何決定?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19日06:26 • 冼翰宇/地下倫敦呼喚
異鄉遊子的萬年難題,她們最終如何決定?
異鄉遊子的萬年難題,她們最終如何決定?

上圖為旅居紐約擔任視覺動態設計師的姚牧函(左),及居住倫敦從事舞蹈治療師的陳淳涵(右)。Photo Credit:冼翰宇 提供

並不是每個離家的人,在出發的時候都對接下來將停留多久瞭然於心。

事實是,計畫經常趕不上變化。有些老早就興沖沖打定主意要在海外久居的人,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不得不提早打包回家;相反地,不少原先只打算讀書、體驗短期工作後就回家的人,卻因緣際會留了下來。

那麼,究竟那些「留下來」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被動畫拯救」的她,在紐約享受重生之路

來自台灣高雄的姚牧函,目前旅居紐約擔任視覺動態設計師。她曾經是名音樂班學生,高中畢業後考進台大化工系,當外界都以為她會和多數同學一樣選擇成為工程師時,她卻再次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與未知的路。

來自高雄,現居紐約的視覺動態設計師姚牧函。圖/冼翰宇 提供

發現自己對動畫製作興趣的她,半路出家自己上課學習,成功申請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SVA)攻讀電腦藝術碩士,曾在國內參與製作過台灣職籃「P. LEAGUE+」2023 年季後賽形象影片。

碩士畢業後,她先在老牌兒童頻道 Nickelodeon 工作,參與了 2024 年 NFL 超級盃(Super Bowl)的廣告與賽事直播製作,以及 Nickelodeon 主辦的好萊塢主流獎項「兒童票選獎(Kids’ Choice Awards)」。而現在的她是 Google 的約聘動畫師,參與公司 Android XR(擴增實境)項目的設計與開發。

雖然繞了一圈還是回到了科技業,但她面對的不再是過去感到乏味的工程師工作,而是她正充滿熱情的動畫產業。

對一件事執著地燃燒熱情,是她過去不曾有過的體驗。姚牧函回憶過去的自己,缺乏自信又不善與人互動,活到 20 幾歲卻沒真正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儘管骨子裡是一個意見多又愛搞怪的人,但因沒有抒發的管道,而這樣一直壓抑著自己。

直到遇到了「動畫」這門行業,她強迫自己跟上社會的脈動,才能在變動性高的產業中生存,而適應的過程中,她也漸漸改變了個性。用「被動畫拯救了人生」來形容,即使有點戲劇化,卻也並非誇大其詞。

另一個改變她人生軌跡的,是城市。

紐約的自由、鼓勵表達的風氣,及遍地是靈感的環境,「隨時有事情正在發生」的都市特性,讓姚牧函敢於跨出不適應的第一步,逐漸打破原有的性格束縛。

已經兩年多沒回過台灣的姚牧函,起初並未認為自己一定要留下來。回首大學畢業時毅然決然選擇跨行轉系的決定,姚牧函不否認,當時的決定確實有點魯莽。畢竟碩士畢業後,面對美國的大裁員潮,她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想著當初是不是就該留在台灣,乖乖當個安分守己的工程師。

她不諱言,旅居海外難免會面對各種生活上的不便與壓力。但憑著自己對這個產業的喜歡,她知道,如果想持續做這份讓她發揮「影響力」的工作,勢必需要資金的支持。大城市提供的各式機會,讓那些看似遠在天邊的事物突然變得觸手可及,這般強大的吸引力,讓她哪怕要承擔著海外生活的不便,也願意為遠大的理想堅持下去。

從「人」出發:她用舞蹈治療走過創傷

同樣在起初並不覺得自己會留下,甚至年年都會冒出「乾脆回去算了」念頭的陳淳涵,大學在台灣就讀舞蹈系,之後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舞蹈治療系取得碩士學位。現於英國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旗下機構任職的她,在平時工作之餘也租了場地教授空中瑜伽。

身兼舞蹈治療師與空中瑜伽教師的旅英台灣人陳淳涵。圖/冼翰宇 提供

從小學習舞蹈的她,大學畢業後突然對未來感到一陣徬徨。雖然不甘於一輩子僅是一位舞蹈老師,心中想多做些什麼的心情油然而生,卻又不知從何開始。因緣際會下,她透過參加工作坊認識到「舞蹈治療(Dance Movement Psychotherapy)」,並開始反思自身成長過程中的起伏。同時,自身對體制與政治上不公、霸凌議題的關懷,讓她逐漸對心理諮商產生了興趣。能將自身的舞蹈專業與諮商興趣結合,對當時的陳淳涵而言十分有吸引力。然而在台灣,「舞蹈治療」並未被認可為正式的「治療行為」,因此很自然地,出國便成了自己的下一步。

陳淳涵說,在擔任志工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久違的「興奮」,認知到這就是她想要做的──成為一個「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她也得以直面原生家庭,並嘗試與自己和解。

「人」,始終是陳淳涵的核心關懷。來到倫敦教起空中瑜伽,她的初衷是想讓學生與彼此建立連結並互相關心。雖然學員們因為簽證的關係,三年多來也是來來去去,但她的空中瑜伽教室成為了許多渴望在異地建立聯繫人們的庇護所,為異鄉遊子提供相互連結的「社群感」。

對陳淳涵而言,直到真的走出國門,她才發現另一道新關卡正等著自己。獨自在外生活已經夠辛苦,就讀的科系又要深掘過去的創傷,她幾度產生了「是時候放棄」的念頭。但真的咬了牙熬過之後,她才發現一路上的掙扎,最終都成為了成長的養份。

不論是在台北、東京、紐約還是倫敦,相信所有正在為夢想努力的人,都懂這種感覺。

對姚牧函和陳淳涵來說,紐約跟倫敦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兩座城市。它們有著類似的混亂,同樣讓人目眩神迷的物價,國外的月亮未必比台灣圓。但真的走出家門後,她們看見了自己的不足,渴望變得更積極、更果斷,以跟上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

她們會後悔當初選擇離家的決定嗎?或許她們現在還無心思考這個問題,畢竟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她們還沒有打算停下腳步。

【延伸閱讀】

●臺灣女孩勇闖紐約,深入跨國串流音樂產業──專訪 Spotify 分析師 Lillian Chiu
●倫敦刺青店裡的台灣人刺青師──非關薪資、他人言語,最重要的是跟隨自己的心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