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這天,在《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上,我們舉辦了一場期待已久的迷你工作坊——DiSC 溝通風格探索。特別邀請到業界頂尖的人資顧問 Gwen,她長年為跨國企業高層授課,這次難得首度走出內訓場域,與我們的學員一起交流。真的是非常感謝!
DiSC 這個工具,我與團隊已經運用多年,但每次重新學習,都能再發現新的細節。這是一種讓我們覺察自己如何溝通、如何做決策,並看見自己習慣如何與世界互動的傾向。
很多時候,直接批判對方「怎麼這麼難溝通」最簡單,但其實只是因為彼此習慣的方式不同。真正的溝通,不是標籤化對方,而是先覺察自己,也理解對方,就有機會建立讓彼此有共識和默契的溝通方式。
圖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DiSC,不是標籤,而是一面鏡子
DiSC 不同於人格測驗,它不是為了定義「你是怎樣的人」,而是幫助我們覺察——在壓力下、在合作時、在對話中,我們傾向會怎麼反應?
它把人的行為風格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 D 型:行動導向,目標明確,決策果斷。
- I 型:樂觀外向,擅長社交,感染力強。
- S 型:耐心溫和,重視關係,擅長支持。
- C 型:精準細膩,重視邏輯,追求完美。
DiSC 的價值,不在於給自己或對方貼上一個標籤,而是在於,當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傾向反應模式,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關鍵不是評價,而是觀察。當我們能觀察,才能真正理解,進而調頻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同場加映:DiSC 是什麼?快速了解四大溝通風格,幫助你跨越溝通障礙)
當我們截然不同,卻最大同
在當天的活動中,我和共同創辦人 Tanya 也分享了我們的 DiSC 類型。有趣的是,我們就是兩個極端。
我是 Di+S,熱情、果斷,享受挑戰,重視結果,也在乎團隊協作。比起等待完美方案,我更喜歡在行動中調整方向,在嘗試與錯誤間找到最佳解。我偏好直接溝通,習慣在快速決策中前進。
而 Tanya,則是標準妥妥的 C 型。她細膩、謹慎,擅長分析,講求邏輯與精準度。她重視事實與數據,不會輕易發言,因為她希望每一句話都有根有據。比起「先做再說」,她更傾向於確保所有細節都被考量周全後再行動。
這意味著——在面對同一件事時,我們的反應與溝通方式完全不同。
圖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我習慣當下表達,她則習慣先經過深思熟慮。我直覺行動,她則縝密分析。許多人好奇:「你們這麼不同,怎麼能長久合作?」但事實上,正因為我們如此不同,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夥伴。
她讓我看見:
- 精準與謹慎——有時候,慢一點,反而能讓事情更穩更強。
- 細節與耐心——不只是速度,深度同樣重要。
- 多元的視角——當我認為「這樣做沒問題」,她總能提醒:「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我們的不同,並不是障礙,而是一種互補。透過彼此,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也其實看見自己的優勢,我們彼此也讓團隊更完整。光是我們兩個,就是多元共融的一種體現。
多元共融,不只是企業策略,而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川普和馬斯克的言論讓許多人質疑 DEI(多元、公平、共融)的價值,也有許多人欣喜「DEI 果然該死」。但這正恰恰反映出這是最好的時間點,讓我們用謹慎的方式來看待「如何更好的推展多元共融」。
多元是絕對的存在,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多元」,而是我們要怎麼讓「公平」做得更好,才有機會真正的「共融」。
(同場加映:DEI 納入企業 AI 策略的 3 種方法、Google Cloud 擁抱多元化 AI 團隊|DEI 快訊)
再換個角度,許多人把多元共融只視為一種「政治正確」,或是企業發展策略。卻忽略了DEI其實無處不在!
我們的家庭、朋友、工作夥伴,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包含不同的背景、價值觀與習慣,而共融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理解對方,並在這段關係中找到彼此都能自在存在的方式。
譬如:
- DEI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如何讓彼此都能擁有表達與被理解的空間?
- DEI 在關係裡:伴侶之間,一方習慣理性分析,另一方偏好感性表達,如何在彼此差異中找到平衡?
- DEI 在人際關係:朋友、同事來自不同成長背景、內外向與價值觀不盡相同,如何讓對話變得更開放?讓彼此相處更自在?
圖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共融並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讓每個人在關係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所謂共融,是讓每個人能感覺到自己被歡迎,也有自己選擇與自由的空間。
多元共融不只是企業管理的概念,也是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所以問題絕對不是「DEI 不重要了」,而是更要關注如何妥善的、公平的做。這次 DISC 的工作坊,就是一種探索可能性的起點。
帶著 DiSC,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在當天的課程中,我們與近百位學員一起練習 DiSC,學習如何運用這個工具,讓它真正融入生活。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觀察,而不是評價。
因為:沒有哪一種溝通風格是「最好」的,每一種風格都有其適合發揮的場域。
- 當我們願意理解,世界會變得更清晰。DiSC 讓我們看見:
- 有些人做決策快,是因為他們喜歡有效率判斷,而不是「一意孤行」。
- 有些人喜歡詳細規劃,是因為他們在尋找更可靠的答案,而不是「拖拖拉拉」。
- 有些人習慣熱情表達,是因為他們相信溝通帶來連結,而不是「愛搶風頭」。
- 有些人偏好獨處,是因為他們在思考與整理,而不是「不合群」。
這些理解,不一定會改變我們的做事方式,但它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更靠近對方的語言,試著看見他們的視角。
當我們願意這麼做,關係會變得更輕鬆,合作也會變得更順暢。
圖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而我們可以共學成長
這些年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成長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在理解與合作中發生的。沒有人是全知的,也沒有人能單靠自己走得很遠,我們需要彼此,一起學習,一起探索,一起成為更真實完整的自己。
這次的 DiSC 迷你工作坊,看見學員們的反應,讓我再次體會,多元不是一種理論,真的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現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頻率,而共學與共融,就是在這些不同中,找到彼此並存的方式。
真正的理解,不是為了改變誰,也不會再陷入批判或妖魔化與自己不同的人 、判斷誰好誰壞誰對誰錯的二元陷阱,而是讓彼此都能自在地做自己!
當我們願意這樣去看待世界,關係就會變得更輕盈,溝通也會變得更自由,我也相信這樣的世界會更好。或許,共融的本質,就是在不同之中,看見彼此,然後 能有共識一起向前!
看見自己手舞足蹈的,就知道我當天有多開心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