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蘋果iPad Pro新品廣告,為何被炎上?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5月13日09:46 • 發布於 05月13日06:19 • 張瑞雄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蘋果(Apple)Google這兩家科技公司,在推出新產品的廣告上,都忘了這句初衷,導致消費者反彈,陷入了爭議漩渦。這些本應展示其最新產品尖端能力的行銷活動,無意中觸及了更深層次的社會關切,涉及維護人類創造力或客觀真相的流失,以及新興技術被濫用的潛在危險。

蘋果的失誤,發生在一則不當的iPad廣告上,廣告中展示一台大型液壓機,壓扁一系列代表人類創造力和文化表達的物品,鋼琴、書籍、顏料和其他藝術品,都被無情地輾壓,最終只留下了一台纖薄的iPad,似乎在暗示強大的處理器和先進功能,使iPad可以完美取代豐富多樣的人類創造力。

該廣告遭到了演員、電影製片人和藝術家等創意界人士的猛烈抨擊,譴責這則廣告,完全體現科技公司剝削和商品化藝術創作,將其簡化為赤裸裸的數位複製品,喪失了作品的豐富性和深度。

面對與日俱增的批評,蘋果不得不罕見地公開道歉,承認廣告與公司號稱賦能創造力的使命背道而馳。這一事件警示我們,保護人類獨創性與藝術,必須優先於科技。

影/蘋果新ipad Pro廣告,鋼琴、書籍、顏料和其他藝術品,都被無情地輾壓。

另一方面,Google推出了一系列Pixel手機廣告,凸顯先進的AI圖像編輯功能,這些廣告展示用戶輕鬆編輯或合成從未真正發生的場景,刪除不需要的物體,或是改變捕捉瞬間的動態。

雖然這些功能乍看之下似乎無傷大雅,但它們引發了更廣泛的討論,關注該技術對客觀真相的侵蝕,以及助長虛假資訊的隱憂。Google手機篡改現實的能力,即使是無傷大雅的方式,也讓人憂心視覺欺騙的常態化,以及事實與虛構界限的模糊化。

塑造保護創造力、真相和客觀現實的未來

目前,社會深陷虛假視覺、數位偽造和網路虛假資訊充斥的泥淖中,這種廣告引起了特別強烈的不安情緒,在客觀真相的概念正遭受質疑之際,科技公司應該更加謹慎和負責任地推廣這種可造假的技術。

這兩起爭議,凸顯了新興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在科技發展和傳播過程中,需要採取更細膩思考和審慎態度的必要性。雖然科技進步帶來便利和效率,但這些事件提醒我們,此類進步也可能危及寶貴的人文價值觀和客觀現實的基礎。

歷史證明,真正的創造力並非可以被科技輕易取代,相反地,它常常能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找到新的出口,與技術相互融合、共同演化。關鍵在於擁抱創新與保護藝術、文學和文化藝術品之間,找到平衡。

科技若是不加約束地擴散濫用,有可能對人類創造力、民主制度,以及人們對現實的集體理解,造成毀滅性後果。作為這些技術的發明者和傳播者,科技公司肩負巨大責任,應當權衡產品的社會影響,將倫理考量優先於追求創新和利潤。

圍繞蘋果和Google行銷活動的爭議,對社會是一個當頭棒喝,科技進步必須被智慧、遠見,以及對更廣闊社會影響的深思熟慮所約束。在這個人類創造力與強大科技相融合的新時代來臨之際,科技公司、決策者、藝術家和大眾,有責任彼此密切合作,共同參與對話,努力塑造一個保護人類創造力、真相和客觀現實的未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