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張仁炯:關注 AI 技術可以改善的成效,不要為了 AI 而 AI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8年05月31日14:19 • 發布於 2018年05月31日14:20

在 DevDays Asia 2018 亞太技術年會的第三天,除了邀請到(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首席工程總監徐鵬陽登台,台灣微軟 AI 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也特別分享了對於 AI 進入產業的看法。

張仁炯過去在微軟服務了將近 20 年的時間,2018 年初因應台灣微軟 AI 研發中心成立,他受邀擔任研發中心執行長,由於在微軟曾經待過許多團隊,張仁炯可以說是 20 年間一直看著電腦軟體產業在改變,而他也持續對台灣產業發展現況學習觀察,並從中得出了一些感想。

張仁炯指出,台灣在硬體製造和 IC 領域上一直有著堅強實力,而這過去也為台灣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可能是其他產業過於強勢時導致的排擠效應,綜觀過去這 20 年,軟體產業和人才並無太多發揮空間。

或許也是因此隨著 AI 浪潮來臨,許多產業都非常焦慮未來發展,但張仁炯指出,他在與學校老師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台灣 AI 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其實非常強,在國際學術論壇經常得獎,真正的問題反而是在於台灣「學術能力難以轉換為商業應用」的特殊情況,這使得研究成果難以透過商業平台走到國際,如果能解決這種脫節、協助產學連接,其實台灣 AI 發展未來並沒有大家所想的這麼糟。

但企業要發展 AI 究竟該從何處著手?張仁炯指出,除非是打算成為一間 AI 公司,否則企業都應該要將焦點關注在 AI 應用上,試著將最好的技術以「最適合的方式」運用在企業中,這是因為現今的 AI 技術並不是真的那麼聰明,在不具備融會貫通與想像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你教什麼它便做什麼,無法做到學習範圍以外的東西。

許多人都知道 AI 的技術發展很好,但張仁炯也注意到許多人在談起 AI 時是『為了 AI 而 AI』,他認為其實人們不應該過分強調技術內容,而是該去關注技術對生活、對自身企業可以達到的改善成效,像是經常聽到的自駕車、醫療影像、工業製造、商業流程改善,不外乎都是仰賴影像處理、語言、語音等幾項 AI 基礎技術上達成,「比較有趣的還是在於,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場景把技術應用到你的工作或生活當中。」

在市調機構 IDC 的預測中,AI 將在未來三年內為全球企業增加 1.2 兆美元的收益,在面對這樣的 AI 浪潮下,張仁炯認為,台灣多數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在於「數位化能力不足」,這將是發展 AI 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公司數位化程度不夠,談起 AI 只會有些本末倒置。

在張仁炯看來,未來必定是屬於軟體的世界,完全不需要討論,如果台灣產業仍舊沉浸於過去硬體產業的成功將無法跟上未來,但這並不代表就必須拋棄過往硬體發展的一切,可是應當將其視為基礎持續努力。

「如果沒有開創性學習,你就只能持續做出類似的決定。」

張仁炯也提醒企業,運用 AI 的轉型並不是幾個月的短期「計畫」,而是長久性的「持續學習」,如果不持續性的應用投資,AI 將與過去那些短暫的科技浪潮並無區別,透過協助產業因應個別需求 AI 化,微軟將協助台灣軟體產業跟 AI 產業走向國際,這對國家未來發展將會是至關重要的關鍵。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