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50後的寬鬆也要有型!布衣設計師鄭惠中:舒服地穿,就是舒服的生活

50+好好

更新於 2020年10月07日04:42 • 發布於 2020年10月16日01:00

文/蔣德誼 主圖來源/CDCwebstore 內文圖片提供/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

編按:好好穿衣服,也可以是回歸自然的一種方式?曾經從事紡織業的鄭惠中,在30歲時創辦「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藉由回歸自然的材質與製造過程,建立人與穿著的和諧關係。他的衣服被愛好者稱為「日常著」,除了穿著感受舒適、對環境友善,也同樣獨具風格。

走入位於靜巷內的鄭惠中布衣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黑瓦白牆與古色古香的一方小庭園,走上階梯,坐在茶席前的鄭惠中笑容可掬,後方則是成排的各色衣料,讓人的心情也感到放鬆下來。

↑鄭惠中布衣工作室的一角,充滿自然禪趣。

鄭惠中所設計的布衣近年來大受國內外,特別是日本客人歡迎,連日本「文青教父」松浦彌太郎都特地前來拜訪。他的衣服被稱為最適合在生活中穿著的「日常著」,不分身高、男女老幼,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樣式,30多年來風格不因潮流改變,穿起來卻不退流行。

別像個機器人!工作時是快樂的  衣服才會是對的

鄭惠中在台南出生長大,「小時候台南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很自由開放、生活中也充滿美感的城市。我小時候參加合唱團,跟著學校老師到處去寫生,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充滿了音樂、美術,可能因為從小對美學不陌生,養成我比感性比較豐富的性格。」

從小喜歡自由、不愛拘束的鄭惠中,正巧碰上台灣紡織業的黃金年代。初中畢業後,父母認為念紡織不怕沒工作,要他去讀工專紡織科。「我一畢業就進紡織廠做事,那時我才22歲,就要管理一批年紀跟我差不了多少的女工。」

當時紡織廠裡為了追求產量最大化,採用3班輪值制24小時不停機,全面機械化的運作系統,讓人也像是生產線裡的一個零件。「這和我求學時代所嚮往的,用織品作為生活美感的一種實踐、或是人文的展現,完全是兩回事,愈做愈覺得不適合自己。」

就在這個時候,鄭惠中遇到了專長研究民俗工藝的成大建築系教授張木養,他跟著跑遍許多部落,蒐集原住民紡織、工藝品等文物的資料。「原住民在織布的時候會唱織布的歌,工作的時候是快樂的,我內心慢慢篤定覺得,做衣服就應該要這樣,這才是我想做的事。」

向原住民學生活哲學:你有在呼吸嗎?

28歲時,鄭惠中毅然離開紡織業,決定回歸到人們原本製作衣服的模式:使用天然的素材、做穿起來舒適、自然的衣服。30歲時他正式自創品牌,此後一直持續到現在。一般紡織業大多製程分工精細,紡紗、織布、染整和成衣都在個別工廠進行,他卻堅持自己一條龍完成。

「就像農夫耕田,不太可能撒種是我、除草施肥是別人,收割又換另一個人做。在紡織工業化以前,原住民做衣服也是從紡紗、織布到做好一件衣服,都在同一個地方完成,雖然可能不夠完美,過程卻是完整的,這樣才是人在做衣服。」

此外,他的衣服一律只用天然植物性纖維的棉麻素材,「動物皮毛製成的材料,在製造過程中難免會傷害到生命、而礦物提煉的人造纖維,則可能會讓肌膚有刺激感。台灣人見面打招呼會說:吃飽了沒?但原住民打招呼時說的是:你有在呼吸嗎?

鄭惠中認為,棉麻的吸濕排汗性最好,流汗的時候可以吸收水分,乾燥的時候會將水分還給肌膚,是會呼吸的布料。染色過程中也盡量使用天然酵素作為染料,並重複使用直到無法再上色,製作深淺不一的色調,雖然相較於現代人造纖維,可能會皺、會褪色,但穿著感受最舒適、自然。

↑因為多次重複使用染料,鄭惠中所製作的布衣顏色如漸層色票般豐富,也無法大量製作同一顏色的手工感是其一大特色。

回歸衣著的原始樣貌  自然呼應身形

鄭惠中的衣服除了布料觸感自然舒適、另一大特色則是穿上之後寬鬆卻活動自如。不少顧客會買鄭惠中的衣服在打太極拳、做瑜珈時穿,許多表演團體的舞台服裝也會特定向鄭惠中訂製。

↑知名音樂人陳明章監製的音樂劇《撼山河》的演出服裝由鄭惠中製作,融合了泰雅族織紋特色。(陳明章音樂提供)

他說:「很多人認為只有亞洲才有布衣的文化,其實若回歸到古文明時期,像希臘羅馬時代,所有衣服的原始型態,就是自然的披掛在身上而已。因此我很少做太過複雜的剪裁、愈少用到剪刀愈好,極端一點說,只要布料上有5個洞,讓頭和四肢可以套過就行了。」

不讓衣服成為身體的束縛,而是自然的順應身形,讓空氣可以在身體與布料間流動。鄭惠中的布衣乍看版型樸素,但細瞧就能發現,領口、袖子、衣長或下擺的設計都略有不同,搭配上不同的顏色,無論是與一般單品搭配或是成套穿著,都能展現不同變化。

↑鄭惠中的布衣樣式簡單,但仍然能做出不同穿搭。(出自暮らすこと)

人生的滿足來自3個體會:謝謝你、對不起、管他的!

這樣的製衣和穿衣哲學,在鄭惠中40歲以後則是成為他做文化交流、結交志同道朋友的觸角。他經常「以作品換衣服」,為藝術團體製作表演服裝,並出版圖文紀錄,做為贊助支持文化產業的一種方式。

2015年台灣參展米蘭世博會時,他也無償贊助台灣館工作人員及宣傳照的服裝,向國際介紹台灣的服裝、飲食與生活文化。

↑鄭惠中為米蘭世博所設計的布衣,特別以義大利國旗的3色為發想靈感。

做布衣30多年,他有3個體會:「謝謝你、對不起、管他的。」

「我決定要自己創立品牌的時候,所有做紡織業的老同學通通反對,認為我要做的事不可能成功,但我心裡想的是:謝謝你的忠告,但是對不起,我能不能走不一樣的路?到最後就是管他的,做下去就對了。布衣對我而言,是生活、文化和藝術的集合、美感的實踐,也讓我找到內心的自在和自覺。」

↑做布衣對鄭惠中而言不只是一份事業,更是生活哲學的實踐。(影巷26號攝)

鄭惠中說,如果人的一輩子像是一年四季,20歲以前是播種、發芽的學習階段,20~40歲是努力茁壯衝刺事業,40~60歲時要抱著使命感、把職業變成志業,60歲以後要做的,就是傳承。「節氣到了,就要做這個季節該做的事情,我希望接下來,能夠把布衣的美和善,傳遞給下一個世代的人們。」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https://pse.is/SW4KL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