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日本地位最高神宮,曾有不少台灣人去打掃過?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2月08日05:21 • 發布於 2023年01月31日09:46 • 陳志剛/京都滞在中
日本地位最高神宮,曾有不少台灣人去打掃過?
日本地位最高神宮,曾有不少台灣人去打掃過?

趁著近期放假,我前往京都附近的三重縣參拜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位於日本三重縣的宇治山田,正式的名稱為「神宮」,顯示它在日本獨特的地位。這座神宮分為內宮與外宮:內宮祭祀天照大神,也就是皇室的祖先神與照顧日本國民的神明;外宮則祭祀豐受大神,是保佑衣食住平安的神明。

長久以來,伊勢神宮廣泛受到日本人的尊崇,被譽為日本人的「心靈故鄉」。

「式年遷宮」是什麼?

伊勢神宮與日本其他神社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每 20 年會舉行一次名為「式年遷宮」的儀式,將神社的建築全數拆除並重建。關於這項儀式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項說法是為了讓神明待在乾淨舒服的神殿,因此才這麼做。

相較於外宮位於伊勢市區,內宮則遠離市區,位於好幾座山的中間,臨著清澈的五十鈴川。走過橫跨河流的宇治橋後,進入內宮,跟著人群慢慢走往正殿參拜。神宮區域內充滿高聳筆直的巨木,林蔭間不時可見素色的神社建築。

與京都的神社多以紅白兩色為基調相比,伊勢神宮的建築則呈現出木頭的原色。據說正是因為每20 年重建一次,使伊勢神宮得以保存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模樣。

跟著其他參拜者走在滿是自然景物的神宮境內,與其說自己感到宗教性的神聖感,毋寧說是感到一種脫俗的感覺。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感到人稱伊勢神宮為「日本人的心靈故鄉」的原因。

不過,廣受日本人尊崇的伊勢神宮,卻曾經在過去有一段時間,與國家、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伊勢神宮不僅是民眾的神宮,更是政府直轄的宗教設施,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神社之一。而更饒富意味的,是在國家的主導下,曾經有許多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遠渡重洋,前來日本參拜伊勢神宮。

本文將透過任教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 John Breen 教授所著《神都物語:伊勢神宮の近現代史》,以及我自己的調查為主,簡單介紹過往的伊勢神宮與日本人、臺灣人的交錯。

近代日本政府的「神聖化」策略

在江戶時代,伊勢神宮已經是日本庶民崇敬的對象,時常有旅人遠從江戶、京都徒步前來伊勢參拜神宮。不過,隨著明治新政府建立,伊勢神宮本身,以及它與國家、民眾的關係面臨了巨大的轉變。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將過往深居皇宮的天皇拱上政治舞台,把天皇置於日本政治的中心,並意圖塑造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祭祀天照大神──也就是天皇的祖先神──的伊勢神宮,便被政府列為國家地位最高的神社,與靖國神社相同,政府直接給予神宮經費,也控制了神宮的人事安排。

不僅如此,明治政府也將過往屬於「民眾」的伊勢神宮,與天皇、國家、政治、軍事聯繫起來。適逢重要祭典或國家重大時期時,天皇本人、皇族、首相、國會議員、軍隊將領等要人都會前來參拜。其中,明治天皇更是歷史上首位親自參拜伊勢神宮的天皇,將神宮的政治地位表露無遺,也使天皇與神宮兩者更顯「神聖」。

這種「神聖化」策略也反映在改革伊勢神宮空間的決策上:過往在江戶時代時百姓可以隨意參觀的區域被圍了起來,從此參拜者只能從圍欄外側遠遠地進行參拜。「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轉變,無疑是政府「神聖化」伊勢神宮的重要手段。

不僅是參拜者切身體會到這些改革的影響,政府也透過教育,試圖向學童傳達伊勢神宮的神聖性,因此小學的國史、國語、修身教科書裡,時常出現以伊勢神宮為主題的課文,鼓勵學童前往伊勢參拜神宮,表達對於日本、天皇的尊崇。而在重要祭典舉行或國家有難時,政府更會要求全國百姓(時常包括作為殖民地的臺灣)朝向伊勢神宮的方向進行「遙拜」。

總而言之,在政府、國家的政策下,近代的伊勢神宮進行了空間上的改革,並在時間、身體等層面深深滲入日本國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國家政治、國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神社。

臺灣人與伊勢神宮的交錯

如同前述,近代日本的伊勢神宮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可想而知,神宮也從未在日本的對外戰爭中缺席。舉例來說,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爆發時,天皇皆曾派遣敕使向神明報告開戰一事;1937 年日中開戰之後,伊勢神宮也往往舉辦祈求日軍戰勝的祭典。

就在這時,受到日本統治的臺灣人也與伊勢神宮產生了連結,其中充滿作為被統治者的不得不然,也有著將臺灣人整編入日本天皇統治體制的意圖。

首先,在臺灣島內,統治臺灣的總督府要求臺灣人在家中奉祀「神宮大麻」。

所謂的神宮大麻,是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頒布的神符,至今仍常見於日本各處。據稱在 1940 年時,全臺灣已有 68% 的家戶曾領到神宮大麻,不過,任教於臺大歷史系的周婉窈教授則指出,實際上應該很少有臺灣人真的在家中誠心地祭祀神宮大麻。

除了要求臺灣人祭祀神符,總督府也常指示臺灣人在重要節日朝向伊勢神宮「遙拜」。不僅在臺灣本島遙拜遙遠的伊勢神宮,總督府也時常動員臺灣青少年前往伊勢神宮參拜,或參加神宮的打掃、工程。

而更值得玩味,或說更令人感到心情複雜的,是前往伊勢神宮參拜的「臺灣遺兒部隊」。所謂的「遺兒」,指的是受到日軍徵召而戰死的父親留下的孩子,這些失去父親的臺灣兒童在當局的組織下,先前往東京的靖國神社參拜成為「英靈」的父親後,再前往參拜伊勢神宮。

寫到這裡,我也不禁感慨,即使失去了父親,這些臺灣孩子依然不被國家放過,不得不藉由「參拜伊勢神宮」成為國家宣傳的樣板。

除此之外,在當時的臺灣也不時有學童以「修學旅行」的名義前往日本參拜伊勢神宮。例如 1938 年,彰化一間學校的 30 餘名學生們,曾經組團參加「伊勢神宮參拜旅行」,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從臺灣出發,途經神戶、大阪、名古屋、東京、京都、博多等地。學生們除了參拜伊勢神宮之外,也訪問了不少名勝古蹟,並在當月底返臺。可想而知,他們在日本內地也看到綻放的櫻花,享受了日本春天最美麗的一面,也應證了課本中所述的「日本為櫻花之國」。

就這樣,許許多多來自殖民地的臺灣人,或是受到動員、或是參加旅行,渡海來到伊勢神宮,與天皇、國家、戰爭產生了連結。明治時期以後的伊勢神宮,就這麼在國家的主導下,成為宣傳國家意識、戰爭動員、天皇制度的最佳代理人,不僅籠絡了日本人,也捲入了原本與伊勢神宮毫無關係的不少臺灣人。

不一樣的日本景點

根據上述資訊,我在參拜神宮時,不禁想著這座神宮在明治時期以後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並在戰時成為連殖民地人民都要參拜或遙拜的對象,這樣的歷史過往。

漫步在伊勢神宮神域時,我的腦中不時想到從前在日本時代前來伊勢參拜的臺灣人們,好奇著他們究竟是用哪種心情參拜著伊勢神宮。

總而言之,趁著假期來「聖地」伊勢參拜、走走,感受聖地的氛圍,並想像過往的歷史,實在記憶深刻的經驗。而想到近百年前也有不少臺灣人前來參訪同一座神宮,也令這趟伊勢之旅更富意味。

最後,也推薦讀者們若是有機會來到日本,不妨可以造訪一回伊勢,應該會有跟京都、東京很不一樣的感受。

【延伸閱讀】

●「沒有人權」的日本天皇,想「活著退休」只能立專法
●觀光客看不到的日本問題:為了「全世界最危險的軍事基地」,沖繩縣政府被日本政府一狀告上法庭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