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紐西蘭「零關稅牛奶」來了,是威脅還是良性競爭?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17日04:08 • Chi Lo/奇異(Kiwi)國探險記
紐西蘭「零關稅牛奶」來了,是威脅還是良性競爭?
紐西蘭「零關稅牛奶」來了,是威脅還是良性競爭?

2025 年起,紐西蘭液態乳以零關稅進口臺灣,這個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保存期限長達數月的乳品究竟是否可以標示為「鮮」乳,遭臺灣酪農們發聲抗議。根據《中央社》報導,乳業協會於 11 日表示,行政院已指示標「鮮」乳的保存期限不能超過 14 天。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不僅是兩國貿易的改變,更是關乎每日生活的飲食問題。當進口乳品價格更親民,我們是否會選擇它,而忽視本地農民的努力?在全球化與本地生產之間,消費者該如何找到平衡?這一政策不僅影響市場,也挑戰我們如何在便利與支持國內農業之間做出選擇。

令人驚豔的濃醇香,是紐西蘭南島限定的美味

旅居紐西蘭時,我曾品嚐過一種讓我至今難忘的鮮奶:Farm Fresh South Milk(本文以下簡稱 Local Milk)。

這不是在超市貨架上常見的普通牛奶,而是從當地牧場直送的新鮮乳品。它的口感濃郁、絲滑,帶著自然的甜味,表面甚至還浮著一層天然的奶油。這種奶油並非添加物,而是新鮮牛奶自帶的純粹風味,讓人一喝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與純粹。

這樣的鮮奶,無論在臺灣、還是在我之前旅行過的歐洲國家,都從未見過,每一滴皆帶著濃厚的奶香,真正地體現了所謂的「濃、純、香」。我驚訝於這種鮮奶的純粹和豐富,幾乎讓我忘記了曾對牛奶懷有的任何偏見。

然而,這樣的鮮奶並非在紐西蘭每個地方都能買到。事實上,它是南島(South Island)的特產,且通常僅限於某些地區才能找到。更特別的是,其販售方式也與眾不同。

這款牛奶是以玻璃瓶裝的,初次購買時,一瓶一公升的價格為 8.49 紐幣(約新臺幣 157 元);購買後,你可以將空瓶帶回去,並在下一次回收時,扣除 3.5 紐幣(約新臺幣 65 元),再換取一瓶新鮮的牛奶(店員會回收你的空瓶,並給你一瓶新的牛奶)。

這款在地鮮奶主打的就是「rinse(沖洗)、return(回收)、reuse(重複使用)」模式,除了保持牛奶的新鮮,更在無形中推動了環保意識與循環經濟,展現出紐西蘭對在地生產和永續發展的堅持。

這項在地化的產品,不僅僅是紐西蘭的「鮮奶」,更承載著紐西蘭人對自身自然資源和食品的深厚「自豪感」。換言之,對紐西蘭人來說,牛奶不僅是農產品而已,它是他們文化、歷史,以及人民對土地尊重的象徵。正因如此,紐西蘭才會在全球範圍內自信地推廣這些本土農業產品。

學童牛奶計畫:紐西蘭人的飲食文化共同記憶

自 20 世紀中期起,紐西蘭便將「乳製品普及」與「學童營養健康」視為重要議題,最具代表性的政策,便是由工黨政府主導的「學童牛奶計畫」(School Milk Program)。

自 1937 年起,這項計畫為學童提供免費牛奶,改善營養攝取,並解決當時乳製品生產過剩的問題,使其成為國民日常飲食的一部分。根據紐西蘭文化與遺產部(Ministry for Culture & Heritage)旗下的 New Zealand History 網站資料,到 1940 年,超過 80% 的紐西蘭學童每日能夠喝到半品脫(約 284 毫升)的牛奶。

隨著時間推移,學童牛奶計畫逐漸成為紐西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成千上萬的學童都在學校喝著來自國內牧場的新鮮牛奶;為了確保牛奶的新鮮,政府規定運送學童牛奶的卡車必須是有加蓋的,以避免陽光直射,防止乳品變質。

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喝牛奶,尤其在學校尚未配備冰箱和冷卻設施之前,許多人認為熱牛奶令人難以接受。直到 1950 年代,學童牛奶開始從玻璃瓶裝改為紙包裝,並附上插吸管的小孔,同時冷卻系統也得到改善,這些改變大大提高了學童對鮮奶的接受度,使得學童牛奶計畫深入人心。

然而,雖然該計畫對學童健康的貢獻不容忽視,最終仍於 1967 年結束了。這一決定背後有多重原因,首先是 1970 年代的經濟壓力,導致政府預算削減,無力繼續長期承擔這筆費用;再者,隨著營養學知識的發展,人們對飲食的認識變得更為多元,牛奶被視為營養來源之一,但並非唯一選擇,許多學校和家庭開始重視更全面的飲食結構,這使得學童牛奶計畫的必要性受到質疑。

不過,學童牛奶計畫雖然在政府層面結束了,但紐西蘭的乳品公司仍積極推動類似專案。像 Fonterra 和 Synlait 等大型乳品公司,依舊繼續與學校合作,為學童提供免費牛奶,尤其是在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偏遠地區。

根據上述公司官方網站的資料,南島內陸、北島的鄉村地區,以及一些離島地區,仍然是這些計畫的重點對象。這些公司通常以捐贈或優惠價格的方式,改善當地學童的營養狀況,不僅體現了紐西蘭乳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還同時發揮了行銷作用。

另外,隨著學童牛奶計畫的終止,紐西蘭政府轉而推動更全面的營養改善措施,像是學校開始提供更為多元的食物選擇,包括水果和蔬菜,逐漸取代了單一的牛奶政策。與此同時,紐西蘭的乳品公司依然持續著學童牛奶計畫,維持強化牛奶在日常飲食中的地位,並促進了乳品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學童牛奶計畫的結束,雖然不再以政府政策的形式推動,而是轉由乳品公司主導,但它對紐西蘭人對牛奶的認識和飲食習慣的塑造,依然深刻影響著今天的乳品市場,並成為紐西蘭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班班有鮮乳」看臺灣牛奶的發展潛力

回望臺灣,近來有關「班班有鮮奶」政策的討論引發不少爭議。該政策原本旨在促進學童營養均衡、彌補國人普遍「缺鈣」的問題,並推廣國產優質鮮乳,甚至希望成為食農教育的典範。然而,政策上路後卻遭遇諸多困難。

首先,由於送奶冷鏈管理不完善,許多學校缺乏足夠的冰箱等暫儲設施,最終只能改喝保久乳,結果造成保久乳供應短缺。其次,政府在未充分與學校團體協商的情況下倉促實施,讓一線教育人員的負擔加重,許多老師甚至只希望「學生趕快喝完」,淪為分發者,教育角色徹底缺失,鮮奶教育也無從談起。此外,部分學生有乳糖不耐症,只能改喝豆漿,這反映出政策未能顧及學生的個別需求。最終,這項政策目前已經喊停,令人感到可惜。

事實上,紐西蘭的學童牛乳政策也曾經歷過陣痛期,最終逐步完善並取得成效;日本則是透過建立完整的鮮奶冷鏈系統,並為特殊需求的學生制定配套措施,才逐步達成今天的成果。臺灣或許可以從這些經驗中汲取一些啟發,繼續推動這項政策,讓學童從小體驗「食用在地」的概念,並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做出相應調整。

隨著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到臺灣,兩國的貿易合作無疑開啟了新篇章。雖然這會帶來來自外國乳品的競爭,但同時也是提升國產鮮乳競爭力的契機,若能進一步加強對本地鮮乳的認同,可能會激發更多消費者的支持,並推動本土乳品產業的發展。

良性的市場競爭不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也有望促進品質與創新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支持臺灣鮮乳並推動相關政策,或許能成為增強在地食材「自豪感」的契機,對整體農業發展及健康促進帶來長遠影響。

身為一名牛奶愛好者,我始終對紐西蘭南島當地鮮奶的純粹味道念念不忘,甚至品嚐過市面上的各種進口牛乳,也無法找到那股「濃純香」。

我常常想,未來臺灣的鮮奶,或許也能像這樣,擁有「好品質的在地魅力」,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成為讓人難以忘懷的味道。這樣的品質不僅能吸引更多國內消費者,也能為臺灣鮮乳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多認同和尊重,甚至創造出屬於臺灣的乳品文化。

【延伸閱讀】

●法國人的「好品味」,是從小教出來的──法國飲食文化的扎根教育
●美國超熱銷的「燕麥奶」話題不斷:廠商為「誰才有資格被稱為奶?」吵進法院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