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65歲以上長者憂鬱症盛行率高達16.7%,也就是每6名長者就有1人罹患憂鬱症。精神科醫師表示,過年期間民眾與長輩相聚時間增多,若發現長輩不斷抱怨身體疼痛、神情恍惚、反應遲鈍、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喪失興趣等,恐是罹患憂鬱症,應及早就醫。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而在高齡族群中,憂鬱症患病率可能高達20%,但僅不到4%患者接受治療;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最主要是因為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醫師李佩頴表示,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如典型憂鬱症明顯,更常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不適。許多高齡患者並未主動表達憂鬱情緒,而是因睡眠問題、主觀記憶力減退或身體不適等症狀前往就醫。
她提醒,過年期間,民眾與長輩聚會時間增多,可仔細觀察長輩是否出現相關症狀,以及早就醫。她說:『(原音)如果過年期間長輩出現明顯的愁眉苦臉,或者顯得恍惚、變得比較遲鈍,或是他原本的身體抱怨其實是超過他應該有的程度,或是他常常抱怨自己沒用、拖累家人,或是一直抱怨自己身體、記憶變差,什麼都不會,或是他原本愛做的事情都不愛做了,整個意興闌珊,像是原本過年可能會去逛廟口、準備拜拜的東西、準備年菜、關心子孫,他原本愛做的事情都不愛做了,那其實我們就要注意他有沒有憂鬱症的傾向。』
李佩頴指出,老年憂鬱症除了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伴隨假性失智的症狀,這種情況需與真正的失智症進行鑑別診斷,認知功能有機會恢復正常。
李佩頴表示,除了對於老年憂鬱症保持警覺外,網路相關資源豐富,如老年憂鬱量表、心情溫度計等,長輩可以自行測量,家人也可幫長輩檢測,並陪伴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