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30歲女產後頭髮幾乎掉光...什麼是「圓禿」?跟打疫苗有關?如何改善?台大皮膚科名醫解析

信傳媒

更新於 2023年12月29日09:52 • 發布於 2023年12月29日09:33 • 陳稚華
圓禿就是圓形禿髮,又名斑禿,俗稱「鬼剃頭」,除了頭皮,眉毛、鬍子和其他地方的體毛都有可能發生,但多數以頭皮最先發作。(圖片來源/蔡呈芳醫師提供)
圓禿就是圓形禿髮,又名斑禿,俗稱「鬼剃頭」,除了頭皮,眉毛、鬍子和其他地方的體毛都有可能發生,但多數以頭皮最先發作。(圖片來源/蔡呈芳醫師提供)

一名30歲女性生產第2胎後嚴重掉髮,幾乎造成全禿,使用類固醇藥物無效,所幸2023年7月衛福部核准醫院可自行調劑,使用外用免疫療法治療「圓禿」,個案治療半年後順利找回秀髮。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分享,個案在生完第2胎後不明原因掉髮,只剩下後腦杓最後兩小撮毛髮,即使抹生髮水、在頭皮注射類固醇也沒有效果,直到使用局部免疫調節療法引導發炎反應從毛囊轉向頭皮,治療半年才長回頭髮。

蔡呈芳指出,圓禿是常見疾病,預估2%的人有過此病,但多數會自行痊癒,不過一部分患者會進展到嚴重掉髮,甚至全頭禿髮。

究竟為何會有「圓禿」?過去有傳聞跟打新冠疫苗有關,是否真的如此?又該如何治療改善?

為何會有「圓禿」?今年7月起可使用「外用免疫療法治療」

蔡呈芳表示,圓禿在皮膚科門診,是很常見的禿髮原因,在國外統計新案例約佔門診的2%, 任何年輕人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20-50歲之間。「圓禿成因複雜,多數原因難以確定,但確診新冠肺炎或施打新冠疫苗,都是可能是成因。」

圓禿就是圓形禿髮,又名斑禿,俗稱「鬼剃頭」,除了頭皮,眉毛、鬍子和其他地方的體毛都有可能發生,但多數以頭皮最先發作。

衛福部食藥署在7月正式同意醫院可自行調劑使用外用免疫療法治療圓禿,蔡呈芳指出,根據台大醫院10年的長期研究,有超過5成患者可以改善超過75%,不過治療初期需每週一次的門診塗抹治療,因此並非人人都可配合。

「此外,一款原本用於關節炎及異位性濕疹的藥品,經過國內也有參與的臨床試驗後,也在去年獲得食藥署核准,用於成人嚴重圓禿,約6成患者經過一年治療,嚴重度只剩不到20%,但全頭禿患者療效減半。」蔡呈芳表示。

哪些人屬於「全頭禿」高危族群?

蔡呈芳也提到,根據一項研究顯示,以鬍子局部掉髮表現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年內有88%會產生頭皮侵犯問題。「多數患者只在頭上出現有如硬幣大小一塊或多塊光溜溜的掉髮,在疾病初期輕輕一拔整撮頭髮掉落,只留下白髮及之後新生淺色細毛,幾乎不會看到中間有正常黑色粗毛,除非是在痊癒期。」

他表示圓禿多數不會有外觀上發炎現象,不痛不癢,但有少數會有頭皮痛或牽扯感,「少數伴生有明顯頭痛(cephalagic alopecia),有時患者會因廣泛掉髮,最後殘存的頭髮只像田埂般點綴在頭皮上;更糟的是有1-2%患者會進展到全部頭髮,或全身毛髮掉光,這種情形尤其在青春期前後就發病的患者容易產生。」

在一項統計中,可達50%會進展到全頭禿,其他如病程太久(超過2年)、周圍型掉髮、伴隨指甲變化、異位性體質、家族也有圓禿病史,或患者本身伴隨有其他自體免疫疾患或有抗甲狀腺抗體者,都屬於全頭禿的高危險群。「抗體不一定一發病就出現,有時需反覆檢查,而指甲變化以凹點最常見,其餘也可能出現指甲變薄、變脆、縱紋、包式凹痕(Beau line)及粗糙。」

30歲產婦、65歲個案靠「這方法」頭髮恢復正常

蔡呈芳也提到,除了30歲產婦,收治的患者還包括一名65歲個案,從2017開始掉髮,「之前用過外用免疫療法,口服注射類固醇,甚至植髮,從2019年開始改為衛福部新核准的口服藥物,半年後恢復正常。」

以及另一名28歲個案,病史9個月,從2017年開始掉髮,「之前用過外用免疫療法、口服注射類固醇,甚至準分子光療,從2019年開始改成新核准的口服藥物,使用200週,恢復正常,目前停藥觀察中。」

圓禿個案在使用<span style=
圓禿個案在使用衛福部新核准的口服藥物後,頭髮長回來並恢復正常。(圖片來源/蔡呈芳醫師提供)

蔡呈芳強調,對於最需要治療的兒童及青少年圓禿族群,雖然美國今年也有新藥核准上市,但國內至今並無許可的口服藥物治療。「針對這些患者,台灣北中南目前也有7家醫院正在執行全球同步的藥物臨床試驗,期待不久後,能夠讓所有患者都得到更完善的治療。」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