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2025年3月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尚未學會飛行的海鳥雛鳥大腦中,發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退化訊號。基因醫師張家銘於臉書上指出,這些表面健康的幼鳥因攝入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不僅消化系統受損,更出現腦神經營養因子顯著降低的情況,暗示微塑膠污染已從環境問題演變為神經系統發育的重大威脅。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與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不滿90天的海鳥雛鳥,即使僅攝入不到1克的塑膠,就已在血液中出現細胞損傷、蛋白質外漏與多器官功能異常的跡象。
研究發現三項關鍵異常:胃部蛋白(如胃蛋白酶前體 Pepsinogen)進入血液,顯示胃壁已經破裂滲漏;腎臟抗氧化蛋白 GPX3 水平降低,表明這些幼鳥可能罹患慢性腎病;最令人憂心的是,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下降,可能影響認知功能。
張家銘醫師表示,這些海鳥幼鳥的外表完全正常:「羽毛光滑、體重正常、無任何明顯異狀,如同研究合著者Dr. Alex Bond所言,這些鳥外觀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牠們的血液早就充滿細胞壞死的訊號。」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人類大腦中扮演關鍵角色,與記憶力、認知能力密切相關。張家銘醫師解釋:「如果把大腦比喻為一座樂團,這種神經營養因子就是協調所有樂器合奏的指揮。當這個『指揮』功能減弱,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失智症、認知退化或學習障礙。」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已不只是海鳥的問題。研究顯示,微塑膠已在人類血液、胎盤甚至母乳中被檢測出來。最新研究指出,人類大腦中可能也含有一匙量的微塑膠或奈米塑膠,這些微小的塑膠碎片可能穿過血腦屏障,潛伏在神經系統深處。
張家銘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充斥各種塑膠製品:便利商店的咖啡杯、外帶餐盒、兒童飲水壺等,這些看似方便、衛生的日常用品,可能正在無形中威脅健康。
在討論塑膠污染時,人們通常想到海洋中漂浮的寶特瓶或海龜鼻子上的吸管,但張家銘醫師提醒:「塑膠最危險的形式,是當它變得肉眼無法辨識時。那些微小甚至奈米級的塑膠碎片進入生物體後,能夠攻擊肝腎、破壞胃壁,甚至在大腦中引發類似創傷、老年失智與氧化壓力的反應。」
這項研究運用蛋白質體學分析技術,幫助研究者跳脫傳統的「症狀出現後才治療」模式,轉而關注分子層級的潛在失衡。
張家銘醫師警告:「海鳥所面臨的這場災難,實際上也是人類的健康警訊。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塑膠對身體的長期影響,下一代可能將面臨『表面健康,實則已退化』的塑膠大腦時代。」
減少塑膠使用不再僅是環保議題,它已成為直接關係到健康和下一代發展的重要課題。張家銘醫師最後強調:「如果我們關心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那麼這項研究就是來自海鳥寶寶的無聲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