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野火肆虐後,野生動物與森林如何存活?大自然的火場求生之道

DQ 地球圖輯隊

更新於 02月05日16:21 • 發布於 02月05日13:45 • 李芸

一月初,美國洛杉磯野火延燒,熊熊大火吞噬了原本繁榮的城市、華麗的宅邸,造成超過1350億美元的損失。

野火肆虐的畫面震驚全世界,而在火災期間,除了緊急避難的群眾,動物居民們的身影也備受關注,例如一隻在橘紅天色中奮力攀爬的陸龜,或在濃煙中逃竄的小鹿。

經過大火浩劫,除了人類需重建家園,棲地遭到破壞的野生動物會面臨哪些生存挑戰,不同物種如何掙扎求生?近年越來越頻繁、猛烈的野火,又會帶給動物們哪些威脅?

2024年7月加州的野火中,一隻狐狸在逃離火場時穿越草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2024年7月加州的野火中,一隻狐狸在逃離火場時穿越草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災後如何生存才是關鍵

根據《衛報》說明,加州約10%的面積由「濃密常綠闊葉灌叢」(chaparral)覆蓋,由草原、灌木與低矮的木本植物組成,常生長於野火好發的乾燥氣候,且為「全球最易燃的自然景觀之一」。

根據過往研究,相較直接因野火死亡,火災後動物如何生存、克服食物與水源銳減的新環境,更是嚴峻的挑戰。例如一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2020和2021年的加州大火中,有超過500種脊椎動物的棲地遭影響,其中長趾鈍口螈(Long-toed salamander)有14%的棲地遭破壞,牠們雖得以在火災中存活,卻難以適應災後的新環境,數量在接下來幾年間持續下降。

而此次的洛杉磯大火,同樣導致許多動物的棲地遭破壞,包括美洲獅(mountain lions)、加州蠑螈(California newt)和瀕危的加州紅腿蛙(red-legged frog)等。美國國家野生生物聯合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加州執行董事普拉特(Beth Pratt)指出,大火讓「那些原本提供食物、庇護與棲息地的區域,如今都無法再發揮作用。」

此外,人類不斷擴張的住宅區、開發活動與道路,也阻斷了動物的逃生路線和生存空間。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IFAW)指出,火勢熄滅後,由於食物、水源與棲地喪失,動物可能被迫需遷入城市區域,「不僅生存資源減少,動物還可能被趕出野外,進一步增加與人類衝突的風險。」

ABC7 Eyewitness News(@abc7la)分享的貼文

▲年初洛杉磯大火期間,有人目擊一大兩小的美洲獅在路上逃竄。

生態系統的一次重置

雖然大火會帶來巨大破壞,毀損動物棲地,不過其實對野生動物來說,火災不一定完全是壞事。BBC指出,許多物種已發展出躲避火災的獨特策略,回溯1984至2020年間31篇與野火有關的研究論文,半數以上都未發現火災會直接導致動物大量死亡。

許多專家也指出,加州原本就經常發生野火,火災甚至是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必要工具。《國際野火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的聯合主編杜爾(Stefan Doerr)說明,根據過往紀錄,加州的濃密常綠闊葉灌叢,每30至100年就會經歷一次高強度燃燒。即便火勢猛烈,土壤下方卻能維持相對低溫,讓種子得以倖存並再度萌芽。

杜爾提到,加州的森林生態系統能夠適應火災,雖然現在看起來彷彿世界末日,但「大自然已準備重生」。他預估,一旦當地迎來降雨,草本植物可能在數週內就會開始萌芽;灌木叢則需大約10年才能恢復。

「雖然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從更長遠的生態學角度來看,這些野火的影響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火災科學講座教授哈登(Rory Hadden)也贊同,高強度的火災能讓生態系統恢復生機,「大家都認為野火是災難,但事實上在某些地區,野火對維持健康、生機盎然且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是不可少的。」他也提到,由於燃料已消耗殆盡,此地未來20年間不太可能再度燃燒,「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生態系統的一次重置。」

Photo: FWC Fish and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
Photo: FWC Fish and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

那些與火共生的動植物專家

面對野火,不同物種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防災策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舉例,有些青蛙、齧齒類動物通常不會移動太遠,而是選擇鑽進地底的洞穴,躲避地表的高溫;魚類則會游到湖泊、溪流的最深處;若火勢延燒的不高,鳥類、會爬樹的動物,有時會選擇待在樹枝、樹冠層上避火;其他像是鹿、熊等大型動物,則會避開火焰四處移動,直到火勢平息。

而當火災過後,樹木、植物的灰燼會成為土壤中的養分,讓草類、蕨類植物快速生長;重新生長的草木能夠為老鼠、松鼠提供掩護,吸引牠們在此生活;隨後,以老鼠為食的貓頭鷹、貂、狐狸等動物,也會隨之到來。

為了與野火共生,野生動物演化出各種防災策略,讓個體得以安然生存,或為了讓族群能持續繁衍。例如:

▉ 澳洲針鼴:逃避不可恥而且有用

Photo: Leo
Photo: Leo

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澳洲的針鼴(echidna)遇到大火時,會躲在厚實、堅固的樹幹中保護自己;而在火災過後幾週,牠們會進入類似冬眠的「麻木狀態」(torpor),陷入新陳代謝緩慢的深度睡眠,大幅減少對食物、水份的需求,等待環境復甦再恢復正常活動。

▉ 黑火甲蟲:不是只有飛蛾會撲火

Photo: Udo Schmidt
Photo: Udo Schmidt

當野火爆發,撲向火場的除了消防人員,還有黑火甲蟲(Black fire beetle)。科學家發現,對於黑火甲蟲而言,燒焦的森林不會受到掠食者干擾,是孕育下一代的理想場所,因此牠們會在剛剛被火燒過的木材中產卵、孵化幼蟲。

為了找到產卵地點,黑火甲蟲的胸部上有一個厲害的「感熱裝置」,能夠透過感測紅外線,偵測到120公里以外的熱源,在第一時間轉身向火裡走去。

▉ 西點林鴞:5分熟,剛剛好

Photo: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Oregon and Washington
Photo: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Oregon and Washington

如果森林遇到低強度、中高強度野火夾雜的混合式火災,那就是西點林鴞(Spotted owl)大展身手的機會了。學者指出,森林經過不同強度的野火燃燒,會呈現完好的樹木、依舊站立的枯木、倒下的枯枝、灌木、草本植物與新萌生的植物幼苗共存的獨特生態系統,吸引各種動物族群前來,有利西點林鴞在此覓食、繁衍後代。

許多研究都指出,整體而言,火災相當有利於西點林鴞生存。不過,如果人們為了防止火災進行伐木,或在野火後將林木清除,反而會剝奪西點林鴞的生存空間,對牠們造成威脅。

▉ 黑背啄木鳥:全家是我家,也是你家

Photo: Nick Athanas
Photo: Nick Athanas

黑背啄木鳥(Black-backed Woodpeckers)同樣擅長在野火肆虐後的森林中生存。牠們會尋找森林火災的邊緣地帶,在遭嚴重燒毀的區域與未被燒毀的樹林交界處,找到中等大小的枯木鑽洞築巢。

黑背啄木鳥漆黑的羽毛能讓牠們隱身於煙霧,焦黑樹木中大量繁殖的蛀木蟲則是牠們的食物來源。除了成功繁衍後代,黑背啄木鳥留下的巢穴,也可能被其他物種利用,成為不同動物的棲息地,有助於森林的生態環境復原。

▉ 巨杉:真杉不怕火煉

Photo: Laura Camp
Photo: Laura Camp

烏龜怕鐵鎚、蟑螂怕拖鞋,而你可能會以為,木頭肯定是怕火燒的。不過,分布於加州內華達山脈西部的巨杉(giant sequoia),可是無火不歡的。

研究指出,巨杉在長長的生命中會經歷無數場火災,他們已發展出能夠抵禦高溫的厚厚樹皮。且火對於巨杉的生長極其重要,火災產生的熱能可以讓巨杉的毬果打開、釋放種子,且火勢能夠清除地表的雜質,讓土壤更加肥沃,有利幼苗扎根;且強度適當的火災會清除部分樹冠層,讓陽光能夠照射到幼苗。

防火達人也扛不住極端野火

儘管野生動物已發展出一套與火共存的策略,然而,近年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的野火,卻讓許多動物開始難以承受。

「野生動物已經適應了規模較小的野火,但不幸的是,有時牠們無法逃離近期發生的大型火災。」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的野生動物學者艾斯(Stephanie Eyes)提到,若旺盛的火勢蔓延至樹冠層,將使動物們更難找到避難所。

Photo: CAL FIRE_Official
Photo: CAL FIRE_Official

此外,如果大型樹木因高強度火災死亡,同樣規模的樹可能需超過100年才能再長出來,導致物種在災後難以找到棲息之處。例如過往擅長在火災後的森林中生活的黑背啄木鳥,近年卻面臨繁殖困難,因為大規模的火災將森林完全燒毀,並未留下適合牠們築巢、枯木與森林並存的混合式地景。

能夠藉由火災孕育下一代的巨杉,近年也開始受到大火威脅。2020年、2021年,加州兩場猛烈的大火,就連耐火的巨杉也難以抵擋,導致內華達山脈中13%至19%的巨杉死亡,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

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的野生生物學家凱莉(Nancy Kelly)說明,當火災的規模、強度較大,樹木的根部也遭燒毀而死亡,土壤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分解草木餘燼,讓植物重新發芽,吸引動物重返。他補充:「雖然歷經高強度火災的區域,看起來就像是月球表面,但這裡並非完全沒有生命,只不過是生命的形式不一樣。」

一名國家公園的管理員,往望著遭大火燒焦的紅杉。 Photo: National Park Service
一名國家公園的管理員,往望著遭大火燒焦的紅杉。 Photo: National Park Service

為什麼野火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

面對高強度的火災,動、植物需要更多時間恢復,然而近年野火越來越頻繁,間隔時間縮短,導自然更難從火災中復甦。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演化生物學教授廷利(Morgan Tingley)在BBC的訪談中提到,近年野火發生的模式跟以前大不相同,原因除了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外,外來物種入侵也削減的森林應對火災的韌性。

廷利說明,許多外來種容易助長火勢,導致野火更頻繁、更具破壞性。例如,2020年於亞利桑那州爆發的大火,導致索諾拉沙漠(Sonoran Desert)的巨型仙人掌遭到嚴重損害,而大火蔓延的主因之一就是外來的水牛草(buffelgrass)太過氾濫。且在火災過後,生命力旺盛的外來物種還可能持續繁殖,更加擠壓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

此外BBC也指出,在美國的許多地區,為了保護人類居住的社區、基礎設施,長期抑制野火發生,讓火災消失於生態系統中,卻導致自然中的易燃元素持續堆積,「結果反而讓當前的野火變得更加極端。」

專家:建議以火防火

目前,人類對於動植物與火災的複雜互動,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近年的野火肆虐下,加州的生物多樣性正逐漸下降。專家警告,如果關鍵物種消失,或森林逐漸轉變為灌木叢、草原,還可能進一步加劇火災的風險。

北加州幾名印地安部族尤羅克的成員正接受放火訓練,使用噴火槍點燃身邊的灌木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北加州幾名印地安部族尤羅克的成員正接受放火訓練,使用噴火槍點燃身邊的灌木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針對此現象,廷利建議效仿過往原住民的傳統,實施「策略燒除」(prescribed burning)。「當前的一大問題是,許多森林已經超過100年未經火災清理。」若在人類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引發小型的火災,能夠減少大型、不受控制的野火發生的機會,並促進森林的生態平衡。

「如果我們能夠以可控制、有管理的方式,讓火回歸於自然地景中,那麼生物多樣性也得以恢復。」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我家只剩下煙囪和灰燼」失控的洛杉磯野火,上千棟建築遭祝融、18萬人緊急撤離烈焰之後才能重生 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縱「火」歸山【地球圖書館】鳥兒也懂用火?那些你不知道的毛球縱火犯小史

參考資料:
How wildlife survives after wildfiresFleeing mountain lions and scorched earth: can wildlife survive California’s wildfires?Are Southern California Fires Outpacing Wildlife’s Ability to Adapt?How Does Wildfire Impact Wildlife and Forests?The ingenious tricks animals use to survive wildfiresHow wildfires impact wildlife and their habitatsFive animals that have evolved to cope with wildfire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