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冬天,我寫了一篇文章:《「你若能留在國外,就不要回來台灣」──德國生活七年後,我為什麼不再執著於留下?》,分享自己當時對於是否要留在德國的想法,沒想到在網路上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其實當時的我,正處於人生的低谷。冬季憂鬱(winter depression)、長期累積卻未曾察覺的慢性壓力,加上生活的變動與身體健康狀況的不穩定,讓我感到極度身心俱疲,陷入了一種無力的境界。那是一段讓我深刻感受到「沒有歸屬感」的時期,甚至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繼續留在德國生活。
回想剛來德國時,我對於「人生將會變得更好」這件事,抱著滿滿的期待。初來乍到異國的一切,也讓我備感興奮,新知不斷衝擊著我的大腦,世界似乎變得更加遼闊;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生活中的一切好與壞,不會單是因為換了環境就出現大幅改變,反而更接近「(到哪裡)都是這麼一回事」。
是的,生活就是如此這般。出國,也未必會讓人變得更快樂。
摘下「粉紅濾鏡」後,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當初離開台灣時,我確實深信自己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好,出國的新鮮感更會讓人雀躍,就像戀愛初期的粉紅泡泡,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然而,當新鮮感退去、日常取代了驚喜,長久下來也會發現一個事實:換了生活環境,人只不過從原先的難題、跳到不同的難題罷了,因為沒有一個環境是完美的,生活也不可能永遠都像剛出國那般,如此新鮮有趣。
在 2023 年的冬天寫完那篇文章後,我決定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也重新審視、評估自己是否還想或是適合留在德國。當我靜下來思考後才驚覺:其實我並不一定非得留在這裡不可,人生遠比我想像的寬廣,選擇也比我以為的多得多。
當時其實我只要再工作一陣子,就符合德國永久居留權申請的條件。而且,我的工作合約是無期限的,代表我可以穩定地繼續在德國工作和生活。然而,我最終還是選擇了辭職,因為那一刻,我明白自己身心的健康,比任何事情都還來得重要。
辭職後我去了西班牙的馬略卡島,旅行了幾天。
當時德國的冬天灰濛濛的,寒冷又沉悶,但當下踏上西班牙的小島,陽光灑在身上的瞬間,心也跟著溫暖起來。
我們訂的度假住宿就在海邊,記得每天早晨醒來,拉開窗簾,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洋就能映入眼簾,天空澄澈無比,伴隨著耳邊傳來海鷗的鳴叫與輕柔的浪聲,我感受到久違的、無比的幸福。
面對抉擇之際的兩個重要體悟
我對於人生有了兩個重要的體悟。
首先,人生的煩惱,從來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更換形式。尤其年紀越長,所面對的難題只會越來越多。過去,我總以為「只要某件事解決了,我就會比較快樂了」,但後來才發現,這樣的想法往往只是無止境的循環。德文有一句諺語:「Das Leben ist kein Ponyhof」,意思是「人生不是一座小馬牧場」,不會總是順遂如願,而是充滿挑戰與變數。
或許我真正該學習的是:在不平靜的生活裡,找到內心的平靜;在動盪紛擾的世界,在內心裡建造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其次,人生沒有唯一的選項。
過去我常對自己過於苛責,總覺得人生「必須」朝著某個既定方向前進,彷彿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但其實人生有無數種可能,職涯或生活的路徑也極為寬廣,哪有非得走什麼路不可的道理呢?
依然清晰記得我在馬略卡島的一間手搖飲店買珍珠奶茶時,與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孩聊起天來。我好奇地問她,怎麼樣的因緣際會讓她來到西班牙生活,還是在這座美麗的小島?她笑著說,自己本來只是來度假的,但一下飛機看到這片湛藍的海,覺得實在太美了,於是也下定決心要來這裡生活,她一開始先上語言學校學西班牙文,如今也已經在這裡工作、生活 7 年了。
聽完她的故事,我羨慕又佩服。的確,人生短暫,與其循規蹈矩地過日子,不如傾聽內心,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進而勇敢去追尋。
這趟旅行之後,我漸漸不再糾結於「該不該留在德國」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能否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樣。
後記:
2025 年的冬天,此刻我還是在德國生活。前陣子因為新的工作,搬到了另一座城市,繼續探索德國不同的面貌。現在的我,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因為不再侷限自己的人生選項,更重要的是選擇一條讓自己安心且快樂的路,然後勇敢走下去。不過,因為不再對自己的選項糾結設限,或許哪一天,我還是會忽然決定去其他國家生活呢!
【延伸閱讀】
●為何在台灣也能做的改變,非要等到出國才發生?──「好好生活」四字,既困難又簡單
●「離開台灣很容易,在異鄉存活下來很困難」──當那些粉紅泡泡一一破掉,海外生活還剩下什麼?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