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竟革命的影子:泰劇狗血情節與現實的平行倒映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6月20日04:48 • 發布於 06月17日01:0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未竟革命的影子:泰劇狗血情節與現實的平行倒映

文/梁震牧

……我要把夢想託付給新的戀人,但你卻來求我給個機會,說再忍忍吶喳,吶喳。吶喳你爸啦!再也無法忍耐了,給過你的機會,都有去無回……〈吶喳你爸啦〉,由泰國歌手彭.詹塔彭(Porn Chantaporn)與筑珍.貞吉拉(Jubjaeng Jenjira)合唱。

誤讀的欲望

二○二一年七月,泰國獨立音樂工作室 Pordeemuan studio 在其 Youtube 頻道上傳〈吶喳你爸啦〉這首歌,一時間在泰國社群網站上造成話題。歌手及創作團隊 在歌曲爆紅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只是一首描述渣男給了一堆承諾卻什麼也沒做到的控訴情歌。但對於熟稔諷刺藝術的泰國網路鄉民而言,這首歌的實際含意不言而喻。

「吶喳」是泰語裡的語氣助詞,通常是較為親密的人之間才會使用,在語境上有點類似臺灣人說話時在句尾語氣上揚,以「……唷~」或「……好嗎~」等詞收尾。而這個語氣詞若非用在親朋好友或戀人之間,通常也是上對下時才會使用,有些在哄人的意味,而且並不是太正式的用法。然而,歌曲推出期間的泰國總理巴育.詹歐查(Prayut Chan-ocha)非常喜歡在接受採訪時使用這個語氣詞,即便面對非常嚴肅的議題時都是如此。這種行為給泰國民眾的觀感極差,讓人覺得總理彷彿把人民當小孩子在哄似的。以搞笑方式編纂泰國流行辭彙的網路辭典「白目辭典」甚至直接把「吶喳」這個詞條定義為:

某個國家領導人的語尾助詞,藉此裝可愛以掩飾自身卑劣,偏偏使用場合都不太合適。

如果知道這層典故,再加上歌曲推出的時間點正是泰國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之時,聽者萬萬不可能把〈吶喳你爸啦〉單純理解成一首唱給渣男的情歌,歌詞裡聲聲控訴的只能是那個給了人民各種承諾卻什麼也沒做到的總理。尤其巴育.詹歐查在二○一四年以陸軍總司令身分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便發布了一首自稱由他作曲的〈將幸福歸還給泰國〉,日日在電視臺播放。歌曲中以深情男聲反覆承諾要將幸福帶給大家,但非法取得政權不說,日後的拖延選舉、頒布限制民主的軍方版本憲法、各種荒腔走板的施政成果,都讓泰國人既無奈又憤怒,乃至最後走上街頭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若將相隔七年的兩曲並陳,只讓人感到濃濃的苦澀與諷刺。

而這首歌的旋律,在我翻譯威拉蓬女士這本《迷宮中的盲眼蚯蚓》時一直在我腦中響起,尤其故事中的主角也與一名渣男糾纏不清,只是書中這位渣男更偏向某種橫跨數十年的政治沉痾或是某個群體的化身。

儘管本書在泰國初次出版的時間是二○一三年,但泰國社會許多結構性問題到了〈吶喳你爸啦〉那首歌推出時都沒有太多改變,創作者往往得用極端迂迴的方法才能對社會現狀提出批評。或者應該說,自一九三二年暹羅立憲革命以降,泰國一直都陷在某種出不去的迷宮裡面。

承上所言,讀者大概會好奇:所以譯者在暗示我手上這本書是一本政治諷刺小說嗎?甚至可能有讀者先讀完全書才回頭看序,而且並不覺得本書與泰國政治有多深的關係。

事實上,本書在二○一五年拿到東南亞文學獎時(該獎項為東協成員國各一名作家獲獎),泰國評審委員會的授獎辭也完全沒提到跟政治有關的話語。委員們反而僅讚譽此作語言華麗,將本書形容為一部描寫家庭價值觀與文藝迷思產生衝突的作品,甚至說這是一部可作為年輕人「反面教材」的小說。如此令人倒胃口的說法讓整本書看起來像是公民與道德教材,但真是如此嗎?

作者威拉蓬在得獎後曾接受泰國公視(Thai PBS)的談話節目訪問,主持人似乎也讀出評審委員的說詞頗為奇特,因此便問了這個問題,請教威拉蓬對委員這樣理解有什麼看法。而威拉蓬女士只淡淡表示家庭觀等等確實不是她要闡述的重點,但她並不排斥作品被解讀為各種樣子,她認為那是讀者的自由。而確實即便在泰國,《迷宮中的盲眼蚯蚓》也曾被許多人認為只是一部灑狗血的言情小說,充滿各種外遇、劈腿、殉情等傳統八點檔泰劇的情節,只差小說紙頁上沒辦法讓人聽見泰劇裡經典的巴掌聲。

但威拉蓬在多個不同的訪談裡都曾經直接表明過她的創作初衷,她想要談的是「迷思」跟「衝突」。作為一位資深時尚雜誌編輯,她曾自嘲工作就是在拐騙消費者買東西,但她很困惑人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需要某個東西,或者只是被某種迷思給牽著鼻子走,誤以為自己需要那個東西。以此延伸,她對泰國屢屢發生的政治衝突也有類似觀點,她認為泰國人是不是也受到各種迷思箝制,而這些迷思有時被包裝成理想,抱持某種理想的人就會批判懷有另一種理想的人是囿於迷思,衝突便由此而生。事實上,在本書的開頭,威拉蓬已寫下這句話:「獻給在暹羅衝突中消逝的人」,定義了小說所要指涉的主題。這是一個隱喻泰國政治衝突的故事,而非一部單純的言情小說,也不是東南亞文學獎委員會所說的「反面教材」。

而東南亞文學獎的泰國評審委員會為什麼會發出那樣的頒獎辭呢?箇中內情恐怕沒人說得準。本書獲獎時是二○一五年,當時由巴育發動的政變甚至還不滿一年,軍方對各種學術、藝文活動的監視和干涉時有所聞。更有甚者,因迫害威脅而流亡出逃的學者或藝文工作者也所在多有。在那樣的環境下,對政治提出批評是很危險的事。假如該屆泰國評審委員確實有讀出書中的政治隱喻,考量到自身及作家的安全,恐怕也會選擇避而不談,盡量以另外一種面貌將這本書推薦給大眾。但若是另一種可能,評審委員完全沒讀出故事裡對泰國政治的諷刺,卻仍將該年度獎座頒給此書,不啻是證明了此作傑出的藝術成果,即便遭到誤讀都難掩其光芒。

又或者說,我們也可以假設威拉蓬是刻意讓讀者有誤讀的可能。她在受訪時表示,她想試著闡述泰國的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又不想寫成充滿仇恨的小說,因此心想不如寫個談論愛情的故事。而言情小說不僅是她愛讀的文類,也是泰國讀者熟悉的類型。換言之,以愛情作為敘事之殼是盡可能接觸最多讀者的一種形式,但讀者能否讀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就非她本人所能掌握了。儘管如此,即便讀者真的只把這本書當成談論愛情的故事來讀,依然能看出各個角色陷於某種迷思無法自拔的處境,即使沒有被連結到政治現實,也是對於人類存在境況的深刻描摹。

我們也可以想像另一種情境,假如有讀者基於東南亞文學獎委員會的推薦理由而閱讀此書,或是因為想讀一本據說很虐的言情小說而翻開書頁,但讀到一半時卻突然感覺到整個故事像是在隱喻泰國政治,讀者是否會懷疑自己誤讀了作者的本意?

由於本書最初設定的讀者是泰國人,上述問題涉及了這位想像中的泰國讀者所抱持的政治理想、所擁有的歷史記憶,以及是否能從和作者相似的觀點出發,看待泰國社會的各種現象。但假如採取泰國純文學界傳統的社會寫實路線寫作,讀者已經帶著預設的價值判斷(或用威拉蓬的話說,帶著迷思),作者恐怕難以讓立場相異的讀者共同思索泰國人如何深陷迷思。或許惟有透過書寫愛情這個不論任何背景的人都能有所感的主題,才能把所有讀者都拉到相對客觀的位置,讓人在讀完闔上書後尋思:我剛讀完了一本愛情故事,但為什麼隱隱約約感覺像是在述說一個國家的命運?

一部泰國人的近代心靈史

正因為威拉蓬透過隱喻的方式將泰國的衝突濃縮在愛情故事裡,無疑對外國讀者構成了解讀文本的重大挑戰。解讀的障礙甚至對泰國讀者而言也同樣存在,因為泰國在一次次的政變中始終無法貫徹民主憲政的精神,過去的歷史有許多也遭到刻意遮掩甚至抹消,因此作者在本書中也屢次提及記憶與遺忘的作用。但假如對泰國歷史有一些概念,勢必會為作者的巧思所折服,許多泰國的重大轉捩點,在書中都化為幾乎不著痕跡的故事情節。乍然讀破時會因為作者的譏諷意味而忍俊不禁,但讀畢全書又會為角色和整個國族的命運感到深刻的悲哀,威拉蓬終究選擇了用最溫柔的力道把針戳進去。

由於臺灣讀者可能對於泰國近代史較為陌生,此處將簡略介紹泰國近代幾次比較大的事件、重要人物及關鍵概念。為了避免影響讀者自行解讀文本的樂趣,下文不會直接解釋各事件、人物與故事中的對應,但讀者可留意粗體文字,通常會是故事中某個角色或某段歷程的關鍵參照對象。

【暹羅立憲革命】

一九三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由高階軍官和文人官僚組成的集團發動政變,最終迫使拉瑪七世同意施行君主立憲制。發動此次政變的團體「人民黨」是由泰國留學生在法國成立,重要成員包括泰國法政大學創辦人比里.帕儂榮及奠定現代泰國樣貌的鑾披汶.頌堪。泰國當代的民主派人士多將一九三二年的暹羅立憲革命視為一場未竟的革命,不僅人民黨的憲政理想從未徹底落實,成員在後續幾年也陷入互相爭奪 權力的衝突,好幾位最終都落得流亡異鄉而未能老死於泰國的命運。

【鑾披汶.頌堪】

身為人民黨的成員之一,鑾披汶不僅是泰國歷史上在任最久的總理,他所推行的政策也形塑了現代泰國社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二年間頒布的一系列規範人民生活的法令,可視為某種泰國新文化運動。這些法令包括改國號暹羅為意指「自由之地」的泰國、頒布國歌、以宣傳活動呼籲人民尊重國旗與國歌、鼓勵愛用國貨、將泰語「國語化」、規定正式服裝等。基本上在鑾披汶之後,泰國人的世界觀便從此改變了。

另一個令鑾披汶在泰國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蹟,則是他在二戰期間與日本的結盟,險些令泰國落入戰敗國的處境。也因為他與日本關係良好,當他在晚年遭到政變逃亡時,便是選擇流亡日本,最後也病死在那裡。

【冷戰】

在冷戰時期,泰國是美蘇兩大強權碰撞的最前線,站在資本主義陣營的泰國受到了美國相當多的援助,但美國不僅帶來了經濟發展,也同時助長了很多社會問題。美援雖然讓泰國工商業得以成長,卻也擴大了貧富差距,反而影響了共產主義思想的蔓延。駐泰美軍和休假的越戰美軍帶來了西方流行文化、搖滾樂,也間接造成了毒品氾濫和性產業蓬勃發展等問題。當冷戰隨著柏林圍牆倒塌告終,泰國也不得不在地緣政治中為自己找到新的定位。

【十月世代】

近代泰國有兩次重大政治事件都發生在十月,由於發生時間極為相近,且不少參與者日後都走往政界,這些人被泰國政治學者稱為十月世代。首先是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當時大批青年上街抗議軍事獨裁者他儂,最後成功促使他儂下臺。但短暫的民主實驗期很快就畫下句點,七○年代的泰國學運青年被貼上左翼、共產分子標籤,開始被右派人士處處針對,最後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爆發了血腥的法政大屠殺事件。為了抗議民運人士遭私刑吊死而發動的學生集會,在軍警和右派人士包圍下退守法政大學,手無寸鐵的學生遭受各種重武器攻擊,連跳河逃生的學生都遭到河面上軍方船隻開槍射擊,學生屍體遭褻瀆的照片也經國際媒體傳播而震驚世人。僥倖逃過一死的學生則躲到泰北叢林,過了幾年風聲平息後才陸續走出森林回歸社會。諷刺的是,當年那些熱血青年在中年過後成為政壇人士時許多都成為保守派,成為自己當年反抗的身影。

【惡性循環】

這個概念最早由泰國政治學者柴阿南.沙木達凡加(Chai-anan Samudavanija)提出,他指出泰國近代政治的發展一直是政變——軍事統治——憲政——選舉——國會程序——衝突——危機——政變……這樣不斷延續的循環,根據不同的認定方式,自一九三二年以來,泰國共發生過十一至十三次政變。而每次政變,領導人總會高舉各種理想賦予自身正當性,最近一次便是二○一四年由巴育.詹歐查發動的政變。

【顏色衝突】

紅黃衫軍衝突是近二十年來影響泰國最深遠的事件,事實上本書作者威拉蓬便曾在受訪時表示,二○一○年的血腥清場是她動念想寫這本小說的根源。簡而言之,衝突都環繞著泰國前總理塔克辛.欽那瓦(Thaksin Chinnawat)。在二○○五年時,一群抗議他的民眾開始穿著黃色衣服走上街頭,一方面指控塔克辛貪腐,同時也譴責他許多言行對泰國王室不敬,因此便著代表王室的顏色宣示效忠及捍衛國王的決心。大規模抗爭最終給了軍方出面的理由,塔克辛遭政變流亡。但因為他過去的民粹政策累積了廣大的農村支持者,因此這些人穿上了代表人民的紅色集結抗爭。兩派人馬經歷多次的拉鋸與對抗,但通常軍警勢力都是站在黃衫那邊。最嚴重的一次大規模衝突發生在二○一○年,當時對紅衫軍採取的清場手段造成了八十多人死亡,兩千多人受傷。

除了紅黃兩色的人群之外,泰國老牌政黨民主黨曾在塔克辛勢力政黨遭保守派以法律戰拉下臺後,在沒有足夠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取得執政地位,也被紅衫軍視為黃衫軍的傀儡。民主黨的黨徽是藍色,黨徽上的大地女神象徵水與土地,同時也是泰國首都水利局的局徽。

而在泰國紅黃之爭最激烈的時候,曾有一群人站出來說自己不黃也不紅,自稱沒有立場,只是希望國家能安定,他們自稱「彩色」,但其實也是偏向保守派。而後某泰國政治評論家便戲稱這群人是sà-lìm,原意是一種很像彩色粉條的甜點。這些人最後幾乎都跟黃衫合流,後來支持民主改革的泰國人便常以該辭彙嘲諷保皇派、極端保守人士。由於這種甜點的湯底是以椰奶製成,因此有時也會改稱臭酸椰奶(kà-thí bùut)表達諷刺。本書作者在故事中的某個段落硬是放了這個詞,雖然稍嫌突兀,但某種程度上也像是留下了一個極為明顯的線索,證明此書確實是本政治諷刺之作。

除了上述關鍵歷史都可在書中看到影子之外,諸如泰國人喜歡把政治人物都叫成叔叔阿姨的習慣、泰國因為發展觀光而開始充滿外國人的現象,甚至是國際知名的「幽魂娜娜」,都在作者筆下以各種花團錦簇、食指大動的方式轉化為令人會心一笑的隱喻。經由威拉蓬魔幻的敘事手法,即使沒有實際經歷過都宛如體驗了泰國人近百年來的心靈激盪。無論是否讀出作者字裡行間隱含的訊息,《迷宮中的盲眼蚯蚓》都以迷人的文字打造出一幅華麗的泰國景觀。整本書的字字句句猶如書中所描述的蘇泰寺壁畫一樣壯觀,透過閱讀本書,令人彷彿感覺到泰國的氣味撲鼻而來,熱帶裡的繁花盛錦或是曼谷大都會的狹窄暗巷,都在篇章之間漸次展開。泰國在威拉蓬的筆下微縮成一座令人著迷卻又忍不住低聲嘆息的紙上迷宮,等待讀者翻開書頁走進這個關於理想、迷思、記憶與遺忘的故事。

※ 本文摘自 《迷宮中的盲眼蚯蚓》,原篇名為〈譯者序 愛情、政治與渣男:一部泰國人的當代心靈史與威拉蓬的溫柔諷刺/梁震牧〉,立即前往試讀►►►

迷宮中的盲眼蚯蚓 - 威拉蓬.尼迪巴帕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