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章魚市場需求激增,促使一間西班牙海鮮公司計劃於明年設立全球第一間章魚養殖場。不過研究員和環境保育人士認為這項計畫涉及倫理問題,而且還直言是環境災難。西班牙海鮮公司Nueva Pescanova總經理Roberto Romero斥資台幣約20億元要蓋養殖場,目前正在等待當局通過環境許可。該公司位於加利西亞的研究中心希望到了2026年每年能為西班牙和國際食物供應鏈提供高達3000噸的章魚,並創造數百個工作機會。據《科學警報》報導章魚能夠大量繁殖,章魚養殖的願景似乎大有可為,除了身體質量能快速成長外,章魚只需要1到2年就邁入成年。不過章魚的死亡率偏高,所以章魚的繁殖技術略有難度。此外若要繁殖野生章魚,得面臨高攻擊性、同類相殘和傷害等問題。然而研究中心主任David Chavarrias告訴《路透社》,公司最理想的養殖環境能消滅章魚的攻擊性,讓5個世代的章魚同時居住在相同環境中。依照目前養殖狀況並未發現任何同類相殘的行為,但這套近乎完美的說詞卻無人買單。2020年的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引發大眾開始關注頭足類物種的福祉。一篇2021年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員所執行的研究指出,根據300項科學研究評估,總結出章魚是種能生活在壓力和幸福下的活體物種,因此繁殖場想要同時兼顧章魚福祉和產量,幾乎可說是難上加難。世界自然基金會西班牙分會的漁業負責人Raul Garcia也同意這項研究的論點,他告訴《路透社》章魚非常聰明且好奇心很強,大家都知道章魚不喜歡被囚禁。此外想在鄰近海床上等自然棲地創造任何活體動物的養殖場,會因為成本太高而無法獲利。根據歐盟法規規定,養殖福祉規範不適用於無脊椎動物,然而西班牙也已限制動物保護法,不過章魚並未受該法保護。商業機密指出,西班牙海鮮公司並未提供關於養殖場大小、密集度和餵養方式的詳細資訊,但卻聲稱會持續監測動物,以確保其福祉不受影響。該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也提到,必須做進一步研究才能判定章魚是否真的屬於智慧物種,與其說是智慧物種,不如說是反應靈敏的動物,面臨存活危機時,章魚只需要特定空間大小就能活下去了。西班牙海洋協會科學家Eduardo Almansa,也是西班牙海鮮公司養殖技術的共同研發者,他告訴《路透社》如果人類想繼續吃章魚的話,我們必須尋找其他替代方法,因為漁業資源有限。然而環境保育研究員警告,章魚養殖跟捕撈章魚對於環境會造成同等影響。紐約大學環境研究教授Jennifer Jacquet和其他研究員皆反對先前提出的實務做法,並於2019年的分析中表示,章魚養殖會增加野生海洋動物的壓力,不會因此而減輕。全球漁業資源逐漸耗盡,再加上人口不斷增長迫切需要營養,提高章魚等肉食性物種的繁殖量會與增加全球食安的目標背道而馳。